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方”辩     
朱方,春秋时曾一度是吴邑。在《左传》中,“朱方”这一地名出现过三次。其一,《左传·襄公廿八年》记载:齐庆封奔吴,“吴句馀予之朱方,聚其族焉而居之,富于其旧。”其二,《左传·昭公四年》云:“秋七月,楚子以诸候伐吴”。“使屈申围朱方,八月甲申克之。执齐庆封而尽灭其族。”其三,《左传·昭公四年》曰:“冬,吴伐楚,入棘、栎、麻,以报朱方之役”。《史记》则载五次。《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曰:楚灵王三年“夏,合诸侯宋地,盟。伐吴朱方,诛庆封。冬,报我,取三城。”《史记·吴太伯世家》云:“王余祭三年,齐相  相似文献   

2.
亦足披发 《韩非子·说林上》:“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徒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山,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文身 黑齿 赢饰 《战国策·赵策》:“披发文身,错璧左衽,甄越之民也。黑齿雕题,(?)冠秫缝,大吴之国也。”《左传》哀公七年:“……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赢以为饰……”。 善舟 《淮南子·齐俗》:“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吕氏春秋·大贤贵因篇》:“如秦者,立而至,有车也;适越者,生而至,有舟也。” 嗜鱼盐 《风俗通义·佚文》:“吴楚之人嗜鱼盐,不重禽兽之肉。”《史记·贷殖列传》:“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鱼,或火耕水耨……”。  相似文献   

3.
《后汉书·孔融传》载:“融幼有异才。年十岁,随父诣京师。时河南尹李膺以简重自居,不妄接士宾客,敕外自非当世名人及与通家,皆不得白。融欲观其人,故造膺门,语门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门者言之。膺请融,问曰:‘高明祖父尝与仆有恩旧乎?’融曰:‘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此事表现融之岐嶷早慧,机敏善对,为士林一段佳话。而《太平御览》卷385所引《孔融别传》,亦载此事,其文则作: “(融)谓门者曰:‘我是公通家子孙也。’门者白之。公曰:‘高明父祖常与孤游乎?’”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出土以来,海内学者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使政治、法律、历史、语言、文字等各个领域的研究都因这批珍贵材料的出土而得到新的进展。 我们今年初开始着手编纂《睡虎地秦墓竹简文字编》,现主要工作已完成。在此期间,将简文进行整理,校勘,同时对从前一些可商量的注释一陈己见。现将初稿择其要发表,以就正于广大学者。 简文释文及注,现有文物出版社的线装本及平装本,二注应为一家言,唯平装本晚出,更详审一些。间有异议者,亦足参校。本文中的简文以线装本之影印件为准。 1·1·63 □寇刚 “寇”上一字线装本释“(耒昔)”,不确,今从平装本阙疑。 1·2·53 妪终 “妪”,线装本未识。 2·1·13 故后有间令下者 线装本云:“间,空隙……间令,是补充法律的诏令。” 平装本云:“间,读为干,《淮南子·说林》注‘乱也’”。  相似文献   

5.
说古梁州     
一、九州安错? 梁州一语,最早出自《尚书·禹贡》,为九州之一。故要说梁州,先得从九州说起。据顾颉刚先生《九州之戎与戎禹》一文的考订,所谓“九州”是指三代以来进入中原的一支羌人——九州戎的聚居地而言。顾先生说的九州,在春秋时人们的心目中,只是一个局部的地理概念,是专指“九州之戎”而言的。《左传》昭公二十二年云:“晋籍谈,荀跞帅九州之戎及焦、瑕、温、原之师以纳于王城。”《左传》哀公四年云:“……士蔑乃致九州之戎。”可见,上述“九州”都不是当时全国的统称。作为中国传统的九州,从笔者接触的材料来看,大概由《尝·商颂·玄鸟》所说的“九有”,《长发》篇说的“九围”和《逸周书·尝麦》所说的“九隅”等概念发展而来。《尝·商颂·玄鸟》对“九有”的解释是:“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  相似文献   

6.
孙红彬 《文博》2002,(4):24-29
《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提到“媒” ,如《豳风·伐柯》 :“伐柯如何 ?匪斧不克 ;娶妻如何 ?匪媒不得。”再如《卫风·氓》“匪我愆期 ,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 ,秋以为期。”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当时婚姻中“媒”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两情相悦的青年男女 ,如果没有媒的参与 ,只能无可奈何 ,否则 ,就会遭到社会的鄙视。例如 ,《管子》云“自媒之女 ,丑而不信”。一些婚姻礼法也强调媒的作用。如《礼记·曲礼》 :“男女非有行媒 ,不相知名。”如果发生未经行媒的婚姻 ,则当事人的家人就会感到脸上无光。齐襄公通太史敖之女 ,立为夫人 ,太史敖认为 :“…  相似文献   

7.
中华书局版《旧唐书》卷四十一《地理四·邕管·贵州》有“乌浒之俗:男女同川而浴;生首子食之;云宜弟,取妻美让兄;相习以鼻饮”。其中将分号标在“云宜弟”之前,则“宜弟”乃“取妻美让兄”之谓.这种理解,笔者认为是不正确的.“宜弟”究竟为何义?《墨子·节葬下第二十五》云:“昔者越之东,有(车亥)沭之国者,其长子生,则解而食子,谓之宜弟.”《墨子·鲁问第四十九》云:“楚之南有啖人之国者,其国之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美则以遗其君,君喜则赏其父,岂不恶俗哉!子墨子曰:‘虽中国之俗亦犹是也’.”《后汉书》卷116《南蛮列传》载:“(交址)西有(口敢)人国,生首子辄解而食之,谓之宜弟.味旨则以遗其君,君喜而赏其父.取妻美则让其兄.今为乌浒人是也.”  相似文献   

8.
《晋语·董叔欲为系(繁)援》乃《国语》中佳篇。而古注多有舛错及未详之处,今人译释亦多误解,其文仅七十七字,全录如下,而试正读之。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相似文献   

9.
一、熏气 害气关于“熏”字的考释,诸说不同,可参曾宪通《长沙楚帛书文字编》的解说。“熏气”即阳气,《白虎通·礼乐》云:“壎之为言熏也,阳气于黄泉之下,熏然而萌。”“熏气”即烝气。《说文》云:“熏,火烟上出也。”又云:“烝,火气上行也。”是知熏、烝同义,《汉书·路温舒传》云:“虚美熏心。”颜注:“熏,气烝也”。《文选·琴赋》云:“蒸灵液以播云。”李注:“蒸,气上貌。”烝气即热气,是阳气的别称,《淮南子·天文》云:“积阳之热气久者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战国时代三晋字体的《行气玉铭》中“气”字从气从…  相似文献   

10.
日神崇拜是世界早期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原始宗教活动,中国古代的先民也曾崇拜日神,《诗经·商颂·玄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社茫茫。”玄鸟在古代神话中又称为乌,负载太阳运行周天,《山海经·大荒东经》云:“汤谷之上有若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传说中乌有三足,《淮南子·精神》云:“日中有踆乌。”高诱注:“踆犹蹲也,谓三足乌。”王充《论衡·说日》云:“日中有三  相似文献   

11.
(一)《宋史·苗傅传》载:大父授,父履。授在元丰中为殿前都指挥使。(标点本13802页)按:“元丰”,误。应为“元祐”。据《宋史·苗授传》载:“元祜三年,(苗授)遇武泰军节度使,殿前副都指挥使。”而且在《东坡文集·卷三十九·赐新除殿前副都指挥使。武泰军节度使苗授辞免恩令第二表不允批答口宣》中也明确载明苗授始任殿前副都指挥使的时间:元祜三年七月二十一日。可见“元丰”当是“当是“元祐”之讹记。(二)《宋史·世家二》载:  相似文献   

12.
《史记·秦本纪》(中华书局点校本 )载 :“出子二年 ,庶长改迎灵公之子献公于河西而立”。按《正义》:“西者 ,秦州西县 ,秦之旧地。时献公在西县 ,故迎立之”。言秦献公被立之地为秦州西县。如是 ,则“河西”之“河”字又该作何解释 ?检《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汉书·地理志》得知 ,秦代所置郡县中实无河西郡或河西县 ,故宜排除此“河西”即指河西郡或河西县的可能。而若将“河西”释为“河西之地”,则其范围涉及夷吾献给秦缪公的山陕交界的黄河以西之地 (今陕西大荔、华县一带 )。依据常识 ,庶长改迎献公仅可能在具体之地 ,故如将“河…  相似文献   

13.
我们现在提倡语言美,主张礼貌用语。其实,这是我国的传统,我国古代在言语修辞上是很讲究的。拿称呼来讲,其中就有很多奥妙,尤其是尊称的选用更是多种多样,恰如其份。古汉语中的尊称方式,常见的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 以其人的王位官爵或高贵的身份作尊称。如: (1)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传·僖公三十年》) (2)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战国策·魏策》) (3) 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孟子·梁惠王上》) (4)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郗也,故愿望见太后。(《战国策·赵策》) (5) 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6) 非神败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实自败也。(《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7) 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将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8) 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将军。(《战国策·赵策》)  相似文献   

14.
亲族称谓是社会称谓中的重要内容。历代亲族称谓屡有变动.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亲族称谓形式和内涵的演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时的宗族结构和社会关系。张家山汉简的有关内容可以为汉代亲族研究提供资料。如《二年律令》中《贼律》所谓“段大母”.就是体现当时亲族关系的新  相似文献   

15.
近年研读齐国史,发现中华书局1959年版《史记·齐太公世家》校点有误,兹将原文录出如次:盖太公之卒百有馀年,子丁公吕伋立.丁公卒,子乙公得立.乙公卒,子癸公慈母立.癸公卒,子哀公不辰立.按此段史料的标点,可将“盖太公之卒百有馀年,子丁公吕伋立”一句,释读为“大约太公望卒后一百多年,其子丁公吕伋继立为齐君”.则齐国的国君世次出现了百余年的空缺,端不可信.据此,王恩田先生《关于齐国建国史的几个问题》(《东岳论丛》1981年第4期)一文中径指斥为荒诞无稽,并进而推断《史记》所记武王封太公望于营丘,建  相似文献   

16.
《公羊》桓十一年记“古者郑国处于留,先郑伯有善于郐公者,通乎夫人以取其国,而迁郑焉”.清人陈立(1809—1869)疏云:《公羊古义》云,“郐公者,郐仲也;夫人者,叔妘也”.《周语》 富辰曰,“郐之亡也由叔妘”.《郑语》,史伯告桓公;寄帑与贿,虢郐之间,无不克矣.“寄帑与贿,故得通乎夫人,以取其国”.又郑玄《诗谱》云,“其子武公与晋文侯定平王於东都王城,卒取史伯所公十邑之地.”“则  相似文献   

17.
释亳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说文·高部》云:“亳,京兆杜陵亭也。从高省·乇声。”此释不确,乇音宅、音磔,与亳声相去甚远,亳字不当从乇得声明显可见。今按亳字在三期以前的卜辞中多写作(?),三期以后特别是在五期卜辞中皆写作(?),可知拿就是亳字的初文。初文(?)字当从高省、(?)声,(?)字甲骨、金文或写作(?)(见《甲骨文编》、《金文编》卷十三),实即丰字之本字。五期卜辞云:“在(?)师贞”(《摭续》一七五),于省吾先生释此字为(?),晚周陶文“蒦阳南里人(?)”之(?)又写作(?)是其证。《说文·生部》云:“(?),草  相似文献   

18.
孙叔敖“三相三去”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叔敖 ,春秋时楚国令尹。传世典籍中常见孙叔敖“三相三去”的记载 ,即孙叔敖曾三次出任楚相令尹这一职务 ,又三次辞去之。这方面的材料很多 ,如 :《庄子·田子方》 :“肩吾问于孙叔敖曰 :‘子三为令尹而不荣华 ,三去之而无忧色。’”《荀子·尧问》 :“孙叔敖曰 :‘吾三相楚而心卑。’”《吕氏春秋·知分篇》 :“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 ,三去令尹而不忧。”此外 ,《淮南子·汜论》、《史记·循吏列传》、《史记·邹阳列传》、《新序·杂事第三·齐邹阳客游于梁》等篇中也有类似的记述。与孙叔敖的事迹相类似 ,典籍中又记春秋时楚国令尹子…  相似文献   

19.
<正>安阳殷墟所出师组卜辞的句尾常有否定词“不”,同样情况偶见于宾组、历组、午组卜辞。郭沫若、陈梦家、李学勤等认为是表示疑问的语辞,裘锡圭将这一类“不”字从命辞中划出,认为有些是验辞,有些是命辞,没有发现任何确与后世“否”相当的用例。其实这两种意见都值得商榷,应做进一步的探讨。 古人在占卜前首先要在意愿上做出决断,《左传·哀公十八年》云: 初,右司马子国之卜也,观瞻日:如志。故命之。及巴师至,将卜帅。王曰:宁如志,何卜焉?……君子曰:惠王知志。《夏书》曰:官占,唯先蔽志,昆命于元龟。其是之谓乎? 战国楚简中的卜筮记录常提及“志”和“事”。包山楚简<200>云:“志事少迟得,”“志事速得;”望山楚简云:“占之吉,亡怍。又喜于  相似文献   

20.
竹化石     
《邵氏闻见后录》卷第四记延安发现竹化石:章子厚在丞相府,顾坐客曰:“延安帅章质夫,因板筑发地,得大竹根,半巳变石.西边自昔无竹,亦一异也.”客皆无语,先人(按指《闻见后录》作者邵博父邵伯温)独曰:“天地回南作北有几矣,公以今日之延安,为自天地以来西边乎?”子厚太息曰:“先生观物(按邵伯温有《皇极经世·观物外篇》)之学也.”盖子厚早出康节(按指邵温的谥号)门下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