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略论孙中山与民国初年的银行建设袁新琳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积极提倡者和实践者。银行建设思想和实践,是孙中山从事中国近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9l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虽然辞去了总统职位,但他利用自己的影响,积极投身经济建设,大力宣传银行建...  相似文献   

2.
邵雍 《岭南文史》2013,(4):8-12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宋庆龄对此有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孙中山逝世后,她多次阐发民生主义,并且不遗余力,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3.
叶青(1896-1990),原名任卓宣,四川南充人,国民党著名的政治理论家,“三民主义理论”的“健将”。三民主义是国民党的灵魂,它是孙中山先生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毫无疑问,孙中山在世时,三民主义的铨释权是唯一的,不存在分歧。但孙中山逝世后,这一理论的控释则成为矛盾的焦点。戴季陶曾努力过,但却遭到了尚处于合作中的国共双方的共同批判。1928年,蒋介石巩固了自己在国民党的领袖地位后,为了“合理”地控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网罗了一大批所谓的理论人才,叶青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虽在这些人中是后起之秀,但正是…  相似文献   

4.
图书介绍     
《炎黄春秋》2013,(8):23-23
《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关系,始于孙中山的容共政策,孙中山为什么会采取容共的政策?是用以“联俄”的一种诱饵还是纯粹看重共产党人的才干,并予以重用呢?从孙中山接纳中共的初衷和后来孙中山对中共态度的两难可以看出,一方面允许共产党保持自身的组织独立性和批判自由,另一方面又要求共产党员像所有国民党员那样服从自己,对于孙中山而言过于困难。以至于国共两党之间的纠纷,他总是扮演调停人的地位和角色。愈演愈烈的两党纠纷,最后发展为“弹劾共党案”。在孙中山权.威的震摄下,国共两党中的敌对情绪尚能受到约束,但当他去世后,两党关系走向破裂乃至全面对抗也就在所难免了。孙中山逝世后。随之而来的是国民党人在“容共”和“分共”政策问题上的进一步分化,伴随着戴季陶的转变与瘳仲恺案,西山会议和另立中央的重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丙寅岁末,喜获友人王耿雄先生捎来的《孙中山史事详录(1911—1913》,捧读之余,再次为王先生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所感动。我与王先生初识是在八十年代初。当时,偶然拜读了他撰写的一篇为孙中山悼念列宁逝世照片辨误的文章。文虽不长,但他那种严谨、扎实而又细致的学风,使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后经晤谈,方知王先生的本职是搞印染工艺的美术设计师,搞孙中山研究不过是他的业余爱好。据悉,早在抗战时期,王先生出于对中山先生的无限崇敬,着手搜集孙中山的生平事迹照片。从此,不论是严寒酷暑,抑或刮风下雨,他从不中辍,将自己几乎所有的假日,都泡到了书肆、图书馆与阅览室之中,苦心孤诣地搜索有关孙中山的资料。经过多年积累,他抄录、复印或收集的孙中山图片、墨迹、文件等资料将近千件,俨然成为一位“孙中山通”。他曾向我谈及,海内外出版的有关孙中山的年谱  相似文献   

6.
1919年底到1920年初,廖仲恺与胡汉民一起,与胡适就井田制度是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场辩论。一、廖仲恺与胡适为什么就井田制是否存在的问题进行辩论?1918年5月,受到西南军阀的排挤,孙中山辞去大元帅职,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不久,廖仲恺在广州办理完财政部移交工作、为援闽粤军筹募到经费后,离粤赴沪,与先期抵沪的孙中山汇合。他们在上海总结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重新思索中国民主革命建设的问题。"五四"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的爆发,使廖仲恺和孙中山等人深受鼓舞,孙中山潜心于自己的著述,同时命廖仲恺与朱执信、  相似文献   

7.
一、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冯祖贻同志所撰的《1913—1916年孙中山与黄兴关系的剖析》(载《贵州社会科学》1986年第12期)一文,在论证1913年3月“宋案”发生后,孙中山“主张以武力对付袁世凯”,其“革命坚定性”“是黄兴难以比拟的”时,主要引用了孙中山在此事过去两年后写给黄兴的信和10年多后的演说,以及陈其美于1915年春写给黄兴的信,作为依据;而在说黄兴“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主张法律解决”时,却主要引用了黄兴当时发出的《讨袁通电》等,作为自己评说的凭证。  相似文献   

8.
正孙中山在任临时大总统时就曾说过,大总统之位非袁项城(袁世凯)莫属,将来袁世凯推翻清政府后,他会将大总统之位还于袁世凯,因此自己只是"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孙中山兑现诺言,将大总统之位让于袁世凯。1912年8月,孙中山入京晋见新任大总统的袁世凯,受到袁世凯热情而盛大的接待。那段时间可以说是孙中山与袁世凯两人的蜜月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与毛泽东在军事思想上若干方面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与毛泽东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伟大的革命领袖,他们都为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奉献了毕生的精力。毛泽东对孙中山十分敬重,始终给予高度的评价,而且称自己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强调“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孙中山在指导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军事战略和战术,这些战略战术为毛泽东提供了启迪和借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本文拟选择其中四个方面加以比较,以说明毛泽东对孙中山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一.集中兵力古今中外,一切高明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与被誉为“东方明珠”的香港有过很深的因缘.孙中山在一次讲演里,自认回到香港“无异游子宁家”,在他的眼中,香港就是自己的家乡.在孙中山一生的事业中,长期与香港维持着密切的关系,并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探究孙中山与香港的关系,可以有助于深入理解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发端,和进一步了然其革命活动的源渊与历程.  相似文献   

11.
正民国元年(1912年)4月,孙中山正式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后,进行了他一生中仅有的一次对福建的考察访问。孙中山在福州的足迹和演说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财富。本文运用政府文件、报刊、历史回忆录等文献资料,考析孙中山访闽的动因、行程安排等,并认为,"孙中山三访福州"一说,不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的《上李鸿章书》中提出的主张借鉴西方富强的经验,建设一个近代化的中国等问题上,确实与改良派的主张类似,但孙中山的改良思想与改良派有着本质的区别。孙中山的主体思想是革命思想,在革命思想指导下他走上了革命道路这是毋庸置疑的。本文针对在研究孙中山《上李鸿章书》中的一些不同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的《上李鸿章书》中提出的主张借鉴西方富强的经验,建设一个近代化的中国等问题上,确实与改良派的主张类似,但孙中山的改良思想与改良派有着本质的区别。孙中山的主体思想是革命思想,在革命思想指导下他走上了革命道路这是毋庸置疑的。本文针对在研究孙中山《上李鸿章书》中的一些不同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的中心思想和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纪念孙中山逝世六十周年的孙中山研究述评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我曾提出“孙中山的中心思想究竟是什么”一个问题,而未作答。今天,适值孙中山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我想借此机会试就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粗略的看法,谨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并就正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15.
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一度使孙中山陷入绝境。这次事变使这位革命先行者深切意识到建立自己军队的必要性。之后在与苏联、中共的多次会谈后,确定了建立军校的方案。1923年1月23日,孙中山以军政府大元帅名义正式下令筹建军校,命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所在地为黄埔而被称为黄埔军校。学校以孙中山为总理,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中国国民党党代表,初设政治、教授、训练、管理、军需和军医六部。一时间国共两党精英都在军校任职任教,培养出了大量人才。  相似文献   

16.
一位立身教育志在报国的青年女子,在盗贼出没的荒野上勇敢地创建了女学;抗战中又率九百学子辗转迁徙,坚持办学;解放后,她主动将自己创办的学校献给国家。“文革”中她虽备遭迫害,但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始终不渝。耄耋之年毅然放弃国外定居机会,重新投入国内的教育事业。这位将毕生心血倾注在学生身上的就是──“你长大后要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廖奉灵铭记孙中山对她幼年时叮嘱,刻苦攻读,立志报国廖奉灵1902年生于广州的一个革命家庭。父亲廖德山在广州南华医学校(今中山医院前身)读书时,与孙中山同班,后来又和孙中山同时在…  相似文献   

17.
患病是1924年孙中山北上过程中的意外。特殊的政治局势给孙中山的疾病染上了强烈的政治色彩。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借口疾病完成了几次政治决策;但疾病带给国民党更多的是危机,及考验其应对危机的能力。由于政治身份,孙中山获得了普通人鲜有的优良的医疗资源,但其癌症的确诊、公开和诊疗方式也因此受到医疗之外的多方因素干扰。癌症在20世纪20年代的诊疗手段落后,是孙中山癌症诊疗困难的根本原因。在这一过程中,选择西医为主的治疗方式,既是孙中山的主观选择,也是国民党为打造崇尚科学的孙中山形象所做的努力。而中医的逐渐式微,也通过孙中山患病后各方对待中医的态度展现无遗。一次医疗事件,折射出20世纪20年代复杂的政治和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8.
《历史教学》(1981年第5期)登载了吴金枣《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与美洲华侨》一文.该文认为,1911年4月27日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走遍了加拿大和美洲东部各地”,“继续筹款,准备再举”.这种以黄花岗起义后孙中山仍到过加拿大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根据资料记载,孙中山生前共去过加拿大三次,然均在黄花岗起义之前.  相似文献   

19.
评孙中山关于民生主义和共产主义关系的论述曹德贵1924年国民党"一大"后,孙中山在宣传民生主义时,着重阐释了一个以往很少涉及的内容──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孙中山对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关系的论述,七十年来一直引起争论,由于种种原因,持各种意见的人往...  相似文献   

20.
1922年初,孙中山在桂林设立北伐大本营,出师湖南北伐.恰在此时,广州发生了粤军参谋长兼第一师师长邓铿被刺案,舆论大哗,纷纷指责此为院炯明所为.邓铿与陈炯明同起于惠州,相与多年,关系甚密.但邓铿忠于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支持孙中山北伐.陈炯明在反对孙中山北伐行动中,愈来愈认为邓铿是实现他野心的一个主要障碍物,邓铿不除,北伐不止.邓铿被刺后,孙中山大惊,急忙召集军事会议,讨论形势.蒋介石、胡汉民等都认为肯定是陈炯明所指使,遂决定中止北伐,回师广州.陈炯明在广州一面表示要严缉凶手,一面又唆使人放出谣言说,刺邓是桂系残部所为,为自己洗刷.但社会舆论不饶,指责甚多.此时孙中山又率北伐大本营回到梧州,出于无奈,陈遂派人去梧州向孙中山呈上辞去广东省长和粤军总司令职的报告,孙中山出于愤慨,遂下令准其免去广东省长和粤军总司令职,保留陆军总长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