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尽管在这次偷袭战中,美国太平洋舰队损失惨重,但因其航空母舰当时并没有在珍珠港内,得以完好保存。这成了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的心头之病。为了彻底摧毁美太平洋舰队,让美国丧失在太平洋的战略主动权,彻底扼杀美国的军事报复行动,日本海军高层拟定了在中途岛诱歼美太平洋舰队的“米号作战”计划。  相似文献   

2.
电召“哥曼德” 1942年6月25日,美国一支运输船队装载着武器、弹药等军需物资,在太平洋的一条秘密航线上悄悄驶行。这支运输船队是给驻守在中途岛的美国太平洋舰队运送给养、装备的。  相似文献   

3.
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述略李军晓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以下简称办事处)的历史,至今鲜为人知,本文拟对此作一述略。一办事处的成立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沿海口岸相继被日军占领,香港成了中国对外联系的主要渠道。在此形势下,1937年12月27日,中共...  相似文献   

4.
1998年7月26日,92岁高龄的何世礼老人在香港辞世。祖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海外各地都报道了这一消息。然而,由于种种历史上的原因,很长时期里,人们对这位曾为祖国神圣的抗日战争作出过贡献的爱国者的一生经历和事迹却可能知之不多。  相似文献   

5.
周勇  金萍 《文史春秋》2002,(5):38-41,45
1998年7月26日。92岁高龄的何世礼老人在香港辞世。祖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海外各地都报道了这一消息。然而。由于种种历史上的原因,很长时期里。人们对这位曾为祖国神圣的抗日战争作出过贡献的爱国者的一生经历和事迹却可能知之不多……  相似文献   

6.
1997年7月1日我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从此,香港即结束百余年来英国统治之历史,回归祖国。国耻昭雪,功德炳焕,四海欢心,天下咸悦。值此重大历史意义之时刻,特约商志香覃、吴伟鸿先生考香港之遗存,溯华夏之渊源,综探史之成就,昭未来之前景,赐《香港考古学发展史简论》大稿一束,著辨深厚,连续刊载,声流颂章,永示无穷。  相似文献   

7.
镜头,对准日军投降的最后一幕文图/吴雪晴1945年9月2日上午,刚刚经历了一场台风之后的东京湾海面上,秋风劲吹,雨云低垂。停泊在离日本横滨港不远处的美国太平洋舰队战列舰"密苏里"号前甲板上,日本政府全权代表、外相重光葵,日本军队大本营代表、参谋总长梅...  相似文献   

8.
卢沟桥事变爆发不到一个月,国民政府各种形式的对日和谈便开始了。这些和谈贯穿八年抗战的始终。其中以蒋介石、张群为背景,张季鸾本人及委托胡霖与日本在香港进行的和谈,便是上述和谈的重要部分。 张季鸾介入中日和谈是从“陶德曼工作”开始的。1937年11月5日,日本的“和平条件”经陶德曼转给了蒋介石。此后,蒋、陶开始接触。张季鸾作为蒋介石的特邀人物参加了会谈。经过讨价还价,蒋介石准备有条件地和日本达成和议。但由于日军逼近南京后增加了条件和日本政府缺乏议和诚意等因,和谈告吹。 蒋日议和之事传出后,舆论对蒋十分不利。张季鸾利用《大公报》于1937年12月5日、12月8日发表《德国调停之声》、《最低调的和战论》等文为蒋介石善后。文章中关于战与和的言论完全符合国民党、蒋介石在此事上的方针。1938年初,张季鸾接受蒋介石的委托去香港。关于此行的目的,他在出发前向王芸生交代工作时说:“我这次到香港去,是受蒋先生之托,去向敌人撒一把迷眼的沙子。”以此为起点,他往来于香港和汉口  相似文献   

9.
1.革命领袖与香港毛泽东与香港一生雄才大略,善于中流击水、敢于浪遏飞舟的毛泽东,对香港们题的论述不多,但影响匪浅。1949年10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抵深圳奥港边界。中国政府为避免无谓纠纷,严禁野战军驻防边境线上。1959年,毛泽东针对党内少数人的急躁情绪,提出:香港还是暂时不收回为好,我们不急,目前对我还有用处。”之后,在会见来访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又说,我们现在不谈香港问题。言外之意是应保持香港之现状。1974年,在会见英国首相希思时,毛泽东在谈到香港问题时,同意:香港在1997年应该有一个平衡的过渡。话语不…  相似文献   

10.
在国民党的诸多将 领中,卫立煌堪称是一位 资深元老。因而对蒋介石的 发迹史以及与中共交恶的内 幕知之甚多。1947年,因卫立 煌指挥的国民党军队在东北战 场失利,曾被蒋介石撤职查办。 卫立煌对此处分不服,却不敢同蒋介石辩争,随即避居香港,做起了寓公,静观战局的变化。 瞬息万变的战局和中共军队的节节胜利,使避居香港的卫立煌深感  相似文献   

11.
香港著名作曲家兼指挥家郭迪扬先生历十二年心血完成的一部音乐巨作——民族交响曲《郑和下西洋》,并曾指挥香港中乐团于1991年6月7、8日在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演出,2002年4月20日在台湾台。北中山堂中正厅演出,2003年11月28日在马来西业槟城大会堂演出,预定2005年4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演出,为祝贺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致庆,这是谱写郑和下西洋的史诗之作。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说:“香港过去的繁荣,主要是以中国人为主体的香港人干出来的。”在香港的历史上,确实有过许多杰出人物,对香港的繁荣和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他们的事迹,深刻地证明了邓小平同志的话:香港同胞具有卓越的智慧和才能。何启即其一例。第一个合格的华人医生何启(1859-1914)字迪之,号沃生,出生于1859年3月对日,是清末民初广东南海县籍旅港人士,年幼即勤奋好学,考入香港官办的中央书院(1894年改名为皇六书院,1885年孙中山先生曾就读该校)。1871年9月赴英国留学,1875年预科毕业,考入鸭巴甸大学(AbelneellUnirers心…  相似文献   

13.
日●军●侵●占●香●港●经●过文/陈勤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侵占广州,香港从此处于日本直接进攻的威胁之下。随着欧洲战争的爆发和德意日三国法西斯轴心集团的形成,香港上空笼罩着愈来愈浓厚的战云。日本法西斯很早就对香港这颗东方之球垂涎三尺,必欲得之而后...  相似文献   

14.
举世瞩目的1997年7月1日,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扬眉吐气的大喜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将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全世界炎黄子孙盼望已久的大事,100多年的奇耻大辱从此洗雪(贵州文史丛刊》编辑部和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文史研究处邀请了部分年高德助的文史馆员,座谈庆贺香港回归祖国,这些老人在座谈中充分表达了他们对香港回归十分喜悦的心情。老人中,有三、四十年代去过香港,有五、六十年代去过香港,也有在改革开放后去过香港,还有的是近一、二年在香港住过,他们都有亲朋好友在香港和海外,大家都高兴地说终于看到香港这颗明亮的东方之…  相似文献   

15.
1840~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廷失败,即在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8月29日,清政府派香英·伊里布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皋华丽号上,签订结束鸦片战争的中英(南京条约)共十三款,其中有割让香港和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等。从此英国就占领了香港,1898年又强迫清廷签订租约,以香港和九龙租给英国,租期为九十九年。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规定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于同日将香港交还中国。兹述香港纸币概况于…  相似文献   

16.
1945年9月至1946年8月,集结在华南的中国军队进入香港境内,由九龙尖沙咀乘船运往东北与华北。国民政府与英国就此事进行了交涉,虽然订立了中国军队过境香港的有关协议,但双方仍然摩擦不断。国民政府既利用军队过境之机为接收华北、东北进行军事部署,又借此影响香港内部事务,伸张对香港的主权。这一事件深刻地影响了战后初期的香港政局和中英关系。  相似文献   

17.
1997年7月1日,在香港插了百年的米子旗被降落下来,与此同时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它向世界庄严宣告:香港回到祖国怀抱了,香港600多万同胞当家作了主。华夏儿女百年抗争的胜利将载入青史,彪炳千秋。香港的回归,洗雪了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华民族的耻辱,标志着中国人民向着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迈进了重要的一步。12亿中华各族儿女和数以万计的海外华侨,无不为之欢欣鼓舞,无不为之振臂高呼。当我们欢庆香港回归的时候,我们无比痛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十九世纪20年代,英国殖民者为了抵补在华的贸易逆差,掠夺中国财富,将罪恶的鸦片…  相似文献   

18.
“一国两制”之“澳门模式”、“香港模式”异同刍议齐鹏飞举世瞩目的香港回归已经于1997年7月1日完成,澳门回归也将在1999年12月20日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蒙受的殖民主义耻辱在本世纪内获彻底洗刷,香港问题、澳门问题作为中英两国之间、中葡两国之间的...  相似文献   

19.
正1937年11月12日,日军攻陷上海。国民政府迁入重庆,中央研究院也随之迁往内地。年近古稀的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体弱多病,一直在病养之中,考虑到香港不仅地域安全,而且休养和医疗都有保障,便在11月27日由丁西林、周仁陪同离开上海前往香港。流寓香港本是权宜之计,没曾想战火越烧越旺,华夏大地已无一块安宁之所,这一住就是两年多,而香港也成为他生命之旅的最后驿站。  相似文献   

20.
2008年3月8日至9日,“宋史研究新视野研讨会”在广州中山大学永芳堂举行,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及日本的近30位宋史专家参加了这次研讨会。会议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办,得到了诸多宋史知名学者的积极支持和响应。会议主旨在于为国内外宋史学人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并围绕有关海内外宋史学术前沿之观察、新议题之产生、新方法之追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