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闻名于"五四"时期、享誉华夏的重庆江津"白屋诗人"吴芳吉(字碧柳),以创作《婉容词》、《两父子》、《护国岩词》等脍炙人口的诗篇,受到周恩来、冯玉祥、郭沫若等名人志士的高度赞  相似文献   

2.
闻名于“五四”时期、享誉华夏的重庆江津“白屋诗人”吴芳吉(字碧柳),以创作《婉容词》、《两父子》、《护国岩词》等脍炙人口的诗篇,受到周恩来、冯玉祥、郭沫若等名人志士的高度赞誉,他的诗歌曾被选人20世纪30年代的中小学教材。但他的苦难经历,他疾恶如仇、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特立独行的处世原则,却一直鲜为人知。笔者经深入采访,撰写成下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庞国翔 《文史博览》2009,(10):34-34
1931年9月,时任重庆江津中学校长的诗坛奇人吴芳吉深夜得到日军在东北制造“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他立即起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敲响江津中学的大钟,全校师生进行了紧急集合。  相似文献   

4.
庞国翔 《湖南文史》2009,(10):34-34
1931年9月,时任重庆江津中学校长的诗坛奇人吴芳吉深夜得到日军在东北制造“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他立即起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敲响江津中学的大钟,全校师生进行了紧急集合。  相似文献   

5.
1938年,陈独秀迁居四川江津,生活困窘,晚境凄凉。1940年11月间,陈布雷出任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这时,陈独秀的外甥告诉时任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处机要室秘书的胡秋原,陈独秀将狱中完成的初稿更名为《小学识字教本》,交国民  相似文献   

6.
罗学蓬 《百年潮》2008,(5):55-58
1982年10月,钟惦柴在离开故乡47年后第一次回四川江津,我作为家乡派出的工作人员之一,陪了他整整8天。为他举行的欢迎会座谈会宴会,以及故交旧友之间亲切的交谈,我均在场聆听;寻访旧居以及钟老曾教书糊口的刁家厅小学,以及游黑石山、陈独秀墓,我也随伺在侧。从与他的交谈及接触中,我了解了曾使他陷入多年困境的《电影的锣鼓》一文所引发的那场风波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帅文洁 《江淮文史》2007,(1):158-162
陈独秀一生跌宕起伏,连他身后的墓葬也是坎坎坷坷,颇有周折。1942年5月,陈独秀在四川江津病逝后,蒋介石的特务机关就做过许多文章,干扰丧事。后来在江津名士邓蟾秋、邓燮康和亲朋好友大力帮助下,才得以安葬于江津大西门外鼎山山麓的康庄。  相似文献   

8.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时,陈独秀已僻居四川江津,此时,他也是个心力交瘁、疾病缠身的老人。历经艰险、出生入死,对待生命的终结,他早已没有了惊恐和慌张。但是,对于蔡元培的逝世,他却有着一种特殊的思念之情。所以,当北京大学发出蔡元培纪念文章征集时,他立即抱病撰写《蔡孑民先生逝世后感言》,深情地回忆两人过从甚密的交往。  相似文献   

9.
正江津邓氏我是四川江津人,江津邓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我父亲邓燮康早年由在复旦大学读书的邵志刚(邵力子次子)介绍加入共青团,1930年担任私立奎聚中学第一任校长。奎聚书院门楣上有一幅对联:“知国家大事尚可为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我祖父题写的。我记得幼年时父亲曾经为我讲解过。他做过四川商业银行的总经理。解放初期,国家要振兴  相似文献   

10.
正抗战时期四川江津有一位袍哥传奇人物,人称"李大爷",他就是江津义字袍哥总舵爷李贡秋。李贡秋1896年出生于江津南部山区嘉平场乡下,祖上以农耕为业。但他从小就不想干这种既苦又累的农活,十五六岁就混迹于嘉平场的各大茶馆。24岁那年,他正式"嗨"了袍哥(加入袍哥组织),成了袍哥里的小老幺。1930年,已过而立之年  相似文献   

11.
胡适(1891—1962)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提倡白话文,鼓吹新诗。他早期即以《尝试集》风靡诗坛。书名本意是尝试写白话诗,而其中也收了一些格律诗词。  相似文献   

12.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这时,僻居四川江津的陈独秀也已是个心力交瘁、疾病缠身的老人。历经艰险、出生入死的他,对待生命的终结,再也没有那种惊恐、慌张的心态。但是,对于蔡元培的逝世,他却有着深切的哀悼和思念之情。当北大向他发出蔡元培纪念文章征集函时,他立即抱病撰写《蔡孑民先生逝世后感言》,深情地回忆起两人近40年的交往经历,并抒发"四十年来社会政治之感触!"  相似文献   

13.
《陶瓷职业概况》成书于1943年。作者章继南,实业教育家,曾创办江苏玻璃科职业学校,后任江西省立陶瓷科职业学校校长。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节节清退,在日军的强大压力下,把政府西迁至陪都重庆。在四川创办江津窑业学校,聘章继南为校长。该书是他在任校长期间,受编译馆的委托编写而成。全书共约五万三千字,内容共分“制造厂所”、“学校”、“研究所”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全国各地的陶瓷生产状况,特别是罗列了四川、江西、湖南等十六省市陶瓷生产概况,对一些颇有影响的窑场记载较为详细,包括内部分工、生产技术能力、产品种类及其销售价格,并辅之以图表。第二、三部分篇幅不大,分别记载了10余所陶瓷专业学校和7处试验所。这是研究本世纪早期我国陶瓷工业的珍贵资料,作者先后在江西、四川任陶瓷学校校长,长期从事陶瓷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并曾负责四川江津利用窑业公司,对陶瓷工业较为熟悉,书中提供的许多材料或为自己亲身经历考察所得,或为档案材料,正如作者在其《卷头语》中所说:“所幸景德镇、醴陵、德化、石湾、江津诸地,陶瓷制造产销状况,或译自他集最近数十年之记录,或曾躬亲调查所得之结果,均属实况,尚以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该书是作者为江津窑业学校...  相似文献   

14.
丁弘 《炎黄春秋》2003,(4):38-39
鹤山坪在四川江津县乡间的群山环抱之中,远望山峰如仙鹤挺立,林木葱葱,人迹罕至。1939年5月底,陈独秀在战乱中流亡至此,这是他生命的终点。  相似文献   

15.
路遇陈独秀     
张定 《炎黄春秋》2001,(1):56-57
1940年寒假,我和三个好朋友考入江津中山中学高中二年级。开学前,我们一起乘船由重庆去江津,看见船长室里坐着一位很有风度的长者,一打听,他是陈独秀,就住在江津城墙脚下。我读过他写的《我对抗战的意见》小册子。从这本小册子上我懂得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原因和目的,我们必须奋起抗战才能挽救中国沦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的命运;又知道他是有名的学者,  相似文献   

16.
语言学家、诗人、书画家孙功炎与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交往40年,情深意笃,催人奋进。这是研究二老科教思想的一份生动教材。 “尊师爱生”的典范 叶老十分重视、尊重和关心教师。50年前,叶老和吕叔湘、周予同、郭绍虞诸先生共同编辑《国文月刊》。孙功炎是四川江津县前国立九中的语文教师。当时正是抗战后期,国难当头,教师生活困难,四川的国文课本高中第六册上有一篇朱熹的《仁说》,发挥了朱熹仁的学说,同时又批驳了谢良佐(上蔡)和杨时(龟山)两派的主张。孙功炎重教好学,他考察了《宋元学案》,写成了《仁说疏证》,对于当时以学术文为主的高三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1946年6月,孙功炎回到上海,在家里把这篇文章整理誊写,投寄给《国文月刊》。  相似文献   

17.
吴孟明 《炎黄春秋》2001,(10):35-35
2001年《炎黄春秋》第4期舒芜在《佳人空谷意,烈士暮年心——读陈独秀致台静农书札》一文中,对抗战时期陈独秀每月300元生活费来源问题引述了蒋梦麟在《新潮》中的一段话:“(陈独秀)抗战期间住在重庆江津,生活一直由北京大学维持他,政府也要我们维持他。有一次我忽然接到他的一封信,说我们寄给他的津贴没有收到,是不是已经停止了?”  相似文献   

18.
郭布罗·润麒先生是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作为末代皇后婉容的弟弟,他是当之无愧的末代国舅。他娶溥仪的三妹韫颖为妻,又成了名副其实的驸马爷。 外祖母的平民教育 溥仪被赶下台的1911年,郭布罗·润麒降生在北京东城区一个望族之家。自从姐姐婉容被选人宫中之后,他便和皇帝姐夫结下了不解之缘。望子成龙的父母怕他荒废学业,总是千方百计地阻止他进宫伴君。  相似文献   

19.
陈家林 《江淮文史》2007,(1):126-133
嫩秧被地如茵绿,落日衔天似火红。闲依柴门贪晚眺,不觉辛苦离乱中。这是1938年陈独秀流亡四川江津时写给他的安徽安庆同乡、好友、著名民族工商业家胡子穆的一首无题诗。胡子穆先生的长子、原安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安庆市委名誉主委胡庆臻,是现今见过陈独秀本人且仍然健在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中之一。江津流亡时,他是风华正茂的18岁少年。岁月的沧桑给这位  相似文献   

20.
彭兴 《百年潮》2008,(7):79-80
最近,从友人处看到《百年潮》2007年第2期上帅文浩先生的大作《陈独秀墓四次修建的经过》,很感兴趣,当即一口气读完了它,颇受教益。可对帅先生所谓“1942年5月,陈独秀在四川江津病逝后,蒋介石的特务机关就做过许多文章,干扰丧事”一说,感到惊奇和难以苟同。因为这并非事实不说,且“蒋介石的特务机关”就必然要听蒋介石的话,当时的蒋介石却对陈独秀的生病与辞世都表示极其关切、同情和哀痛,并以个人名义馈赠重金抚慰,那他下面的特务机关怎敢找事干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