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焦易堂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 徒,国民党元老。孙中山先生曾赞扬说:“易堂焦君,秦中杰士也,为国事奔走有年,于民国创造颇有功焉。其为人也,端直温厚,不类近世子。”长期以来,世人知其甚少,概因焦当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多从事秘密活动。因此本文主要就焦易堂与孙中山先生的往来以及其早年的革命活动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
1921年冬,中国国民党广西支部召开成立大会时,代表们曾有一张合影。照片历经时光的磨砺,已显得有些模糊不清了,但它仍然使那段渐浙褪隐到人们记忆深处的历史变得清晰起来。坐在照片前排中央的是“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及夫人宋庆龄,前排左一是焦易堂。孙中山依然从容镇定,而当时年逾不惑的焦易堂在眉眼间却流露出  相似文献   

3.
##正##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藏有一封蒋介石给居正的私人信件。全文如下:觉生先生:法院讼案,甚觉失态。易堂平时行动态度,本不能任高等法官。此实本党无人,滥竽充数之象,殊为可耻。言念及此,不禁为本党气也。此事不可再以老党员关系致贻误党国也。何如?顺颂时祉弟中正手上九月三日信件用纸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用笺,31.7cm×21.6cm。共4页,纸质泛黄。附朱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信封,22.7cm×10.5cm。上有  相似文献   

4.
被孙中山誉为“秦中杰士”的辛亥革命老人焦易堂,在上世纪30年代任国民政府法制委员会委员长、最高法院院长期间,恰值中医存废大辩论,他力挺中医,兴办国医馆,振兴中医中药,并主张中西医结合,甚至和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的汪精卫反复较量,成为民国弘扬中医药、促成中西医结合第一人。  相似文献   

5.
王静 《史学月刊》2003,8(4):48-52
宋代在京城设有都亭驿、都亭西驿、同文馆、礼宾院、怀远驿等中央客馆作为馆待周边各族朝贡使节的馆舍与机构。诸客馆不仅是各族使节居住的场所,还是周边各族与宋进行经济贸易的场所及周边各族了解华夏礼仪文化的场所。中央客馆制度是宋对入京的周边各族使节接待与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和发展宋与周边各族的关系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的中央国术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世纪30年代前后,全国武术研究和培训的核心机构——中央国术馆就设在当时的首都南京。风雨沧桑几十年,昔日的中央国术馆遗址,如今已被迅速发展的城市建设改变得荡然无存.而民国时期中央体育场的国术馆至今仍在(今南京体育学院内),默默地向世人诉说一段往事……  相似文献   

7.
张之江先生,字子姜,河北盐山人。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时期,张之江在西北军总司令部任总指挥(冯玉祥将军任总司令)。当时,西北军总司令部武术总教官马英图组织了大刀队(亦称“敢死队”),在攻打天津的攻坚战中创奇勋,这给张之江以很大鼓舞,使他对武术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当时外国列强在我国内培植各自势力,对我国进行瓜分;而国内各军阀间又连年混战,人民涂炭,使张之江萌生了依靠武术来“强种救国”的思想。南口战争奉系惨败,更使他认识到以武术壮军壮国的迫切,开始跟其副官李元智、军法处长马凤图(近代著名武术家马英图之兄)习拳练武…  相似文献   

8.
正河北省黄骅市滕庄子乡朱里口村百岁老人宋茂田,曾跟随其舅舅、南京中央国术馆的创办人张之江在国术馆学习。这期间,正是日军占领上海、攻破南京之时。后来,宋茂田又考上黄埔军校六分校,参加了昆仑关战役,经历了抗日烽火的峥嵘岁月。笔者前不久采访了他。报名参军,因个头小未被录用  相似文献   

9.
王炳毅 《文史春秋》2008,(12):14-17
对于很多人来说,张之江这个名字或许已很陌生,然而在民国时期的武术界,他却拥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堪称风云人物。张之江是西北军宿将之一,与李鸣钟、孙良诚、宋哲元、鹿钟麟等将领,并称冯玉祥麾下的五虎上将。  相似文献   

10.
刘丽华 《北京文史》2002,(1):33-35,37
1912年4月的中国,光明被逐渐笼罩在阴云暗雾中。4月1日,只当了三个月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辞去职务,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中华民国政府议决迁都北京。正当而立之年的鲁迅,怀着对文化古都的仰慕和对革命前景充满忧虑的复杂心情,于5月5日随教育部同事一同到达北京。这一天《鲁迅日记》记载:“约七时抵北京”,当夜暂住骡马市大街的长发客栈,第二天,即6日“上午移人山会邑馆。”  相似文献   

11.
<正>江苏省昆山市花桥镇之东的徐公桥小学,保存着一座红砖红瓦的大屋顶建筑,那是落成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的大年堂。如要追问大年堂有何来历,那还得从黄炎培曾经发起建造的无逸堂说起。黄炎培(1878—1965),号楚南,字任之,上海川沙(今浦东新区)人。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实业家、政治家,还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发起人之一。  相似文献   

12.
乾隆十二年(1747),清高宗下令开馆纂修《续文献通考》。修《续文献通考》的动议与清廷校刻“三通”的工作有直接联系,在校刻“三通”开始后,曾有人提议一并校刻明王圻的《续文献通考》。高宗皇帝否决了这一提议,并进而决定纂修一部新的《续文献通考》,遂成为开馆之肇因。乾隆三十二年(1767),高宗皇帝又下令将续修的范围从续《文献通考》扩大到同时续修“三通”,由此新开三通馆。根据内阁大库档案等相关材料,可以对续文献通考馆和三通馆诏开的经过有更详细的考察。  相似文献   

13.
李在全 《历史研究》2020,(5):208-218
<正>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是一位时代巨子,他有着多方抱负,著述宏富,在诸多领域事功卓著,影响深远。司法储才馆,则声名不显,研究者甚少注意,在梁启超传记和相关论著中,或寥寥数笔,或只字未提。实际上,梁启超与司法储才馆的相关历史,意涵丰富,关涉1927年前后中国政治、法律、教育史上诸多重要问题,实有专门研究之必要。  相似文献   

14.
简又文(1896~1978),字永真,号驭繁,笔名大华烈士,广东新会人,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他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曾主持开办了当时广东颇负盛名的文化机构—广东文献馆。本文试就简又文与广东文献馆的开办作些资料的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百年潮》2016,(12)
正到1930年10月,文件保管处已集中了一大批文件。后来文件保管处撤销,随即成立了中央文库,由周恩来同志直接联系。1931年1月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后,周恩来同志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分管中央秘书处工作,同时兼任中央秘密工作委员会负责人,并继续指导中央文库的工作。中央文库对外以"家庭化"方式出现,成员有各自的职业和身份,但不参加群众集会和游行,不参加保护文库以外的政治  相似文献   

16.
祁建 《文史月刊》2009,(5):60-60
在北京动物园最西端,游客罕至的绿荫深处,有一座欧式巴洛克风格的精致小巧的两层洋楼,这就是清末慈禧太后往来于大内皇宫与“夏宫”颐和园之间的行宫——畅观楼。  相似文献   

17.
莫友芝是晚清独山州人(今贵州独山县),字子偲,号郘亭,晚年称眲叟。生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卒于同治十年(1871),享年六十一岁。莫友芝对贵州乃至西南、全国的化,都有很大的影响和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三丰 《中华遗产》2010,(10):154-159
在我的老家湖南,方言里把妻子称之为“堂客”。相比广东人风靡全国的叫法“老婆”,“堂客”显得格外小众,而且有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9.
乾隆朝诏开的续文献通考馆和三通馆是为纂修“清六通”而设立的官方修史机构,稳定健全的馆职体系是续文献通考馆和三通馆纂修工作顺利展开的必要保障。根据“清六通”书前的《职名表》并结合其他档案文献不仅可以对续文献通考馆和三通馆的馆职体系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对各馆职的具体职掌亦能有更加细致的考察。总裁、纂修及各类勤务人员各司其职,通力合作,为完成“清六通”的纂修作出各自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华阳国志馆     
《巴蜀史志》2014,(3):F0004-F00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