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是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在多个领域里向权威部门“叫板”“不务正业,滥竽充数的物理学家”、“伪万能科学大师”、“何祚庥应改名为‘何作羞’”……在网上,何祚庥经常被一些网民漫骂。何祚庥对记者说:“这都是客气的。”他还举了一个例子,在他任教的大学里,一位学生在网上称他为“何祚庥先生”,立即有人跟贴:“‘何作羞’——为何老而不休?”何祚庥为什么这么不招人待见?  相似文献   

2.
刘月 《神州民俗》2007,(1):34-35
神州民俗:今年,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提出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是伪科学,而同时也是今年,韩国提出“中医”中遗,日本也在筹划“风水”申遗,您怎么看待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黄健 《文史春秋》2006,(9):34-39
2006年6月28日,是杰出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我国原子能科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约时奥·居里夫妇的入室弟子钱三强先生逝世14周年。回想起他对中国原子能科学成就的功绩,尤其是他在晚年对出版事业的关怀和支持,让我深深怀念、终生难忘。难忘往事从“红领巾”时代起,钱三强先生就一直是我心中十分仰慕的科学家。那是在1964年10月16日,我当时还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从《中国少年报》上看到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的消息后,知道钱先生是中国的核物理学家。看到我国有那么杰出的科学家为中国…  相似文献   

4.
正钱三强(1913-1992),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7年赴法国留学,从事核物理学的研究工作,1940年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48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55年起领导并参加了我国原子能研究所,对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建设、计划和学术领  相似文献   

5.
“梁效”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笔名。它的建立最早可以追溯到1973年10月。我记得,有一天,北大历史系党总支书记徐华民通知我:“明天,你到清华大学工字厅去开一个会。这个会很重要。会议内容,你不要对别人讲,回来也不需要向我汇报。”这一番话使我感到奇怪,特别是无须向他报告会议情况。因为按照常规,他作为基层党组织的书记,我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应该把参与的一切活动如实地向他汇报,而且把汇报视为党性的表现。可是,这次却如此地反常,足以显示这个会议的重要性和神秘性。  相似文献   

6.
1955年冬的一天,已经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找来副总参谋长张爱萍,兴致勃勃地告诉他:“我刚参加周总理主持召开的一个会回来,新成立了个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研究制订全国科学技术12年规划。”张爱萍听了十分激动、振奋。前不久,毛泽东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强调:我们进入了钻社会主义工业化、钻社会主义改造、钻现代化的国防、并且开始要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新时期;适应这种新的情况,钻进去,成为内行,这是我们的任务。而今又成立了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制订了向科学高峰进军的作战计划,冲锋在即,他怎么能不激动呢?  相似文献   

7.
何祚庥为何批中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祚庥,中科院院士,粒子物理、理论物理学家。前些年他说过这样一句引起争议的话:“中国传统文化有90%是槽粕,看看中医就知道了。”而今,又有学者在网上发表“取消中医”的言论,这再次引起了他对中医的关注。见到记者,何柞庥劈头就问:“你准备发多少字,我就给你谈多少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华遗产》2007,(7):15-15
日前,在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在南宁放言:“陈晓旭就是被中医害死的!”何祚庥还声称:“中医90%是糟粕,10%是精华。”此语一出,立刻引起各方关注,反对者有之,支持者亦众,对于中医的争论又重回民众的视线。  相似文献   

9.
袁良骏 《百年潮》2012,(6):79-80
江西鲤鱼洲,20世纪70年代初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校的“五七千校”。与其他干校不同的是,这所干校还曾招收工农兵大学生,办起了名副其实的“草棚大学”。  相似文献   

10.
孙闻浪 《文史春秋》2002,(10):63-63,64
姜书阁是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专家,193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政治系。他在20岁时写成的《桐城文派评述》,为学术界所称道和重视。解放后,所著《骈文史论》、《汉赋通义》等多部著作在学术界产生很大影响。四川大学知名学者周先达教授称他为“一个在文史、政史研究不可多得的人才”。  相似文献   

11.
1914年,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梅贻琦担任清华大学教授,当时他年仅26岁,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皆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相似文献   

12.
冯泽君 《文史春秋》2010,(11):19-26
那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了。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和刘少奇的长子刘允斌一起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工作,这个所远离北京市区,是我围最早的原子能研究基地,是新中国早期最保密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梁思成先生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正是他父亲、我国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因“戊戌政变”失败后亡命日本的第三年。1912年,他随梁启超先生回到北京,1915年进入清华学堂学习,这是一所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1923年毕业,1924年到美国留学。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和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建筑学专业,研究建筑历史。1928年回国,应张学良将军的邀请在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1931年回到北京参加中国营造学社,开始了他古建研究的生涯。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他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系主任一直到1972年。1972年1月因“文革”期间受迫害致死。  相似文献   

14.
正上个世纪70年代末,正值十年动乱结束、百废待兴之时。当时笔者在一所子弟学校教书,明显感觉到整个社会都洋溢着浓浓的学文化、学科学的氛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向科学进军"口号的提出更是鼓舞人心,当教师的也每每用这样的口号来激励学生刻苦学习,以取得优异成绩。但在当时,由于"文革"的冲击破坏,科普教育的断档,人们普遍缺乏科学常识,既说不清科学到底为何物,更没能力对科学和伪科学做出分辨,"耳朵认字"就是典  相似文献   

15.
2011年4月24日,我作为校友返校参加了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百年校庆“校友签到处”就在“二校门”以北的东路.有签到后挂名签,赠校庆资料和纪念章。所赠校庆资料有:《新清华·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特刊》、《新京报·清华百年纪念特刊》、《紫荆·百年校庆纪念特刊》、《紫荆》总第173期、《清华研究生·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特刊》等。通过这些资料,可以全面了解清华大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相似文献   

16.
2005年初,画家陈丹青因为不满大学教育体制,向清华大学提出辞职。虽然他说自己讲的都是“太阳底下的事”,但是还是引来了媒体的喧哗。教育本来就是2005年最热门的话题,针对高等教育体制的批评,也是由来已久。以陈丹青的身份“出走”,这是放不过的新闻事件,辅以他的犀利直言,一轮热议从报刊到网络直至餐厅茶肆:虽然被讨论的事情,没有因之得到任何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李方恩 《文史博览》2013,(11):23-24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美国发明家爱迪生……这都是当时的大名人。有趣的是,他们都曾经是一种伪科学的忠实粉丝。这种伪科学就是十九世纪前后在欧美盛极一时的摸骨看相——颅相学。颅相学的创立者高尔,是一位维也纳的医生。在学生时代,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他:一些没有他聪明的学生总能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后来他突然想到,这些同学的头都很大,眼睛都往外鼓。高尔认为这意味着眼睛后面的大脑区域是掌管记忆力的,而记忆力很好的人这个区域就非常发达,于是就把眼睛挤得鼓了出来。由此他进一步想,或许每一种较高级的能量都取决于大脑皮层的某个特定区域或者“器官”。  相似文献   

18.
霍四通  杨柳 《世纪》2022,(5):41-44
<正>因为专业研究,杨福家和很多献身中国核武器事业的核物理专家有过密切交往。这些专家后来有不少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成为世人景仰的“两弹元勋”。这些功勋科学家一般都比杨福家年长十几岁,有的不过只大几岁。他们亦师亦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钱三强提携引荐钱三强(1913-1992)是国际著名核物理学家,因与何泽慧一起发现核的三分裂而闻名于世。他担任二机部副部长兼中国科学院原子能所所长,主持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钱三强当时经常给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讲原子能知识,闻名全国。他身居高位,待人却十分真诚谦逊,没有一点架子。杨福家当时二十出头,到北京出差去看钱三强,谈完话钱三强借口出去散步,坚持亲自送杨福家到车站。1960年钱三强到上海视察和指导工作,对杨福家领导下的“五八中队”的工作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9.
《神州》2006,(Z1)
徐迟那篇著名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得陈景润在1978年那个“科学的春天”里,犹如一面旗帜,召唤着一批批献身科学的青年,踏上了向科学进军的征途。那个时代,陈景润就是科学的化身,他影响了整整一代人!17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歌德巴赫在给欧拉的信中提出:“每一个大于2的  相似文献   

20.
清华大学与梅贻琦的名字是分不开的。在清华人眼中,“清华和他已经融成一体了。”梅贻琦(1889—1962),天津人。早年毕业于美国吴斯特工学院电机系。自1915年应聘清华学校物理课教师直至病逝,以毕生心血和精力贡献于清华,凡47年。其间有17年(1931—1948年)主长清华,使清华大学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