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明代河南书院的地域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明代是河南书院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虽然依然有 4 7个县 (州 )一片空白 ,但先后存在的 12 6所书院已分布于省内的大部分地区 ,初步呈现出片状的地域分布特征 ,开封府成为书院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 ,全省书院形成斜十字状的分布格局。运用数项指标的参数值积法 ,各府 (州 )书院发展水平的差异可基本划定 ,大名府、开封府、汝州及南阳府成为明代河南书院较为发达的地区。  相似文献   

2.
正理学助推复兴宋以后书院与科举若即若离,或彼此消长。元朝对书院教育提倡不足,控制有余,仅修复几所前朝书院了事。元代广西考中进士(文科)的仅10人。明朝建立后约100年间,府、州、县学比较发达,书院不被重视。嘉靖以后,府、州、县学由盛转衰,自由讲学之风盛行,书院进入兴盛期。明代广西有书院70所,主要分布在府治所在地的州县,包括桂林、  相似文献   

3.
城市书院是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城市书院在全国得到了普遍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清代西安、兰州和太原三个省会城市书院的时空分布及其选址特征的研究,以揭示三个城市之间书院文化差异的一个方面。清代三个省会城市书院的建立和发展有时段的差异,也有重心的变化。书院的选址和分布格局在观念、发展道路以及格局模式等方面有同有异。  相似文献   

4.
清代江西赣南地区的退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江西赣南地区,包括赣州府和南安府的全部属县、乾隆年间从赣州府析出的宁都直隶州一州二县,以及吉安府的龙泉县(今江西遂川县)和建昌府的广昌县,它地处江西南部,是一个毗邻闽、粤、湘、赣四省交界之地的“万山线田”①之区。明中叶以后至清前期,这里曾接纳了闽...  相似文献   

5.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生员修学进爵途径之必经之地,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窗口。唐玄宗开元六年(728年)设“丽正修书院”,乃我国书院之起点。到十三年改为“集贤殿书院”。宋代有庐山“白鹿洞”、尤盛(嵩阳)“石鼓”、湖南“岳麓”等四大书院。元代各路、州、府皆设有书院,明、清书院盛行。  相似文献   

6.
<正>潮州书院滥觞于宋,旺盛于明、清。潮和诗碑留影州书院建置与我国传统文化关系密切,尽管潮州书院经过历代各朝的发展成为府、县、都的多层次书院网络。但不管层次高低,建  相似文献   

7.
清前期闽粤移民四川数量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前期闽粤移民四川这一历史现象,已为历史学界所关注。近年来,笔者发表了《清代四川的广东移民会馆》和《清代四川的广东移民经济活动》①等拙文,探讨了广东移民在四川的社会组织和经济活动。认为清代广东移民以群体为结构的社会组织──移民会馆数量在200所以上,分布在四川的85个府州厅县中,占清代四川府州厅县的50%以上。广东移民的农业生产活动,使四川农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四川商业性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广东移民丰富多彩的工商业经济活动,更是推动了四川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清前期四川的闽粤移民会馆的建…  相似文献   

8.
金代书院考     
金中后期,在辽、北宋书院发展基础上,受南宋书院影响,金修复和新建了一些书院。本文经考证得出金有书院11所,其中新建书院6所、修复和延续前朝书院5所。这些书院集中分布在中原地区的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地,是汉人地区的办学行为。从办学途径看,均为民办书院,其建筑与当地的传统民居相结合,呈现出地域特点和民俗风格。同时概因私家积书之多而建书院,故金代书院藏书亦应不少。修复和新建书院,是金代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标志,对后世元、清等少数民族政权书院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9.
清代河南书院刻书浅论李景文雕板印书自唐五代始,发展至清代,可谓是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刻印的图书不仅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刻书地点遍及全国,而且官刻、私刻、坊刻都十分繁荣,并形成了高质量的"康版"。作为教育机构的书院,从来到清也一直是刻书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0.
清代是我国古代方志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无论是志书的数量、体例的完备、内容的丰富还是修志区域的广度,都超越了前代。其中贾汉复《顺治河南通志》、《康熙陕西通志》更是被康熙帝"颁诸天下以为式"[1],成为清代修志的官方样板,对各省所修通志、府、州、县志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试浅析其体例,以求教于方家,或对我们今天的修志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河南省部分经济作物的种植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时期河南省油料作物主要有花生和芝麻两种,花生明中期传入中国,清代在河南广泛种植。芝麻汉代从西域传入,明清时期在河南广为分布。这两者今日在河南省的经济作物种植中仍占重要地位。染料作物中蓝草和红花均为传统作物,种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从明至清,种植之风方兴未艾。两者在清末均由于受到外来染料的冲击而中落,此后再也未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嗜食作物中的罂粟,清咸丰年间开始在河南省广泛栽种,后因国人的抗议,在民国年间禁种。烟草和茶叶的种植不惟明清时期就有一定的规模,且一直持续发展,为今日河南省以许昌为中心的烤烟基地和以信阳为中心的茶叶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陈德鹏 《安徽史学》2011,(3):98-102
军兴以后,淮系督抚在河南引进近代军事装备、改革兵制;在河工中购买新式工具、新材料,架设电报线等,开启了河南近代化的大门,为清末豫省新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读书志作为一种特殊的私家目录体裁发轫于宋代,至清代才真正的成熟起来,它实质上是中国古代学术与中国古代私家目录双重发展的必然结果。《开有益斋读书志》是清代学者朱绪曾的一部目录学专著,也是清代私家运用"读书志"体例撰修的典型著作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清代私家修目的最高水平。本文着重考察该志在目录学、校勘学方面的成就,揭示其所反映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4.
王素 《文物》2020,(2):33-40
梁元帝萧绎《职贡图》摹本旧存三种:第一种为唐阎立本摹本,名为《王会图》,存虏等二十四国使者着色画像,无题记;第二种为五代南唐顾德谦摹本,名为《梁元帝蕃客入朝图》,存鲁(虏)等三十三国使者白描画像,亦无题记。这两种均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第三种为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前摹本,原名《唐阎立德职贡图》,经金维诺考证,定为梁元帝《职贡图》[1],存滑、波斯、百济、龟兹、倭、狼牙修、邓至、周古柯、呵跋檀、胡蜜丹、白题、末十二国使者着色画像,并题记十三条(倭国残题记后多宕昌国残题记)。  相似文献   

15.
杨亮 《中国地方志》2011,(11):56-60
发端于清末民初的庙产兴学事件对河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很少引起后世关注。通过对庙产兴学事件的分析,对河南地方精英态度的明确以及对河南地方志文献的梳理就会发现,这一事件在河南执行得彻底而坚决,并使河南佛、道二教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在传统社会渐趋瓦解的同时,佛教、道教等传统思想资源等同迷信,也遭到了质疑,而其教训也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6.
民国初年前清遗老圈生存心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初年的前清遗老圈,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散居各地又相对集中于天津、青岛、上海等地。他们保持着前朝遗民特色的生活方式,避免于世俗接触、交往,同时,还想得到世俗的认同。作为落后保守的象征,他们与整个社会潮流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17.
吴淑鈿 《中华文史论丛》2012,(2):231-254,398
南宋詩人楊萬里的詩歌創作甚豐而風格別樹一幟,他受到同代人賞識,卻不見重於元明兩代,到清代更是屢受惡評。在當時詩學的唐宋詩之爭中,誠齋詩往往不容於雙方。直至清末,纔受到同光詩人的推尊。本文通過梳理清代誠齋詩在唐宋詩之爭中的各期發展,最後聚焦到同光詩人的誠齋詩觀,指出夏敬觀是清代第一個全面肯定誠齋詩的學者,楊萬里的詩史地位最終因同光派而得以確立。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朝贡制度被认为是古代中国与边疆民族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交往的惟一持久而普遍的关系,但却忽视了这一制度本身的发展特点,尤其忽视了朝贡制度在明清两代的差别。本文认为,清代虽然延续了明代的朝贡制度,但实质已经转化为一种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政治方式,剔除了明代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之间、中国与西洋诸国之间形成的藩属关系,且朝贡中的贸易性质也远不同于明朝。本文对学术界混淆朝贡体制与朝贡贸易体制的观点进行了批驳,阐述了清代朝贡体制的地位与特点。  相似文献   

19.
王兴亚 《中原文物》2012,(1):95-102
碑刻是民间资料宝库。地处中原的河南,清代碑刻数量庞大,应用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上自朝廷大政,下至风土民情,自然的、社会的,官方的、民间的,无所不有。它以当时、当地、当事人记当时当地之事,可信度大,具有很高的学术文化价值。由于散存在各地城乡,从未有人进行系统地收集整理,其中多数至今仍鲜为人知。收集整理这些碑刻,可为研究清代河南地方社会以及清代社会提供丰富而珍贵的资料,文物、艺术与收藏者也能从中获得诸多有益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