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雁 《南方文物》2001,(3):54-57
目前,明代丝绸服饰的出土已非常之多。由于明代已不属考古学上的重点,因此,除少数极为重要的墓葬外,大量明代文物未被充分研究,特别是一些中小博物馆所收藏的明代服饰中还有许多珍贵的资料未被整理。其实,明代是中国丝绸史上缎类丝织物发展到最高水平的一个时期,研究明代的服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江西星子县出土、现收藏于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一件缂丝鸟补缎袍的面料、款式、补子等方面作一些考证和研究。一、明代丝绸出土的基本情况我国明代丝绸出土早期的不多,山东邹县和曲阜县交界明鲁荒王朱檀墓所出丝绸服饰属于明代早…  相似文献   

2.
明代丝织物保存状态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古出土丝绸保存状态的研究对丝绸的科学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工作选取丝纤维中最主要的桑蚕丝及柞蚕丝作参照,以考古出土的明代丝绸为研究对象,通过荧光电子显微镜观察丝绸的纤维结构形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化学结构,结合X-射线衍射仪分析结晶度,用薄层色谱分析丝绸中氨基酸的组成,并进一步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分析丝绸中酪氨酸含量等方法,对一件出土的明代丝绸织物的保存状态进行了科学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明代丝绸为桑蚕丝,纤维丝松散且断裂较多,结晶度下降,多数氨基酸含量明显降低,只检测到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酪氨酸与谷氨酸。酪氨酸含量为13.78%,比参照桑蚕丝含量低。  相似文献   

3.
南京市博物馆征集的两件明代丝绸服装经苏州丝绸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修复后面貌一新。本文对服饰的修复过程与应用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记述与探讨。同时对这两件丝绸服饰的主人身份、产地、制作时代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南京市博物馆征集的二件明代丝绸服装经苏州丝绸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修复后面貌一新。本文对服饰的修复过程与应用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记述与探讨。同时对这二件丝绸服饰的主人身份、产地、制作时代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四川文物》2005,(5):89-96
南京市博物馆征集的二件明代丝绸服装经苏州丝绸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修复后面貌一新.本文对服饰的修复过程与应用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记述与探讨.同时对这二件丝绸服饰的主人身份、产地、制作时代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南京市博物馆征集的二件明代丝绸服装经苏州丝绸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修复后面貌一新.本文对服饰的修复过程与应用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记述与探讨.同时对这二件丝绸服饰的主人身份、产地、制作时代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南京市博物馆征集的两件明代丝绸服装经苏州丝绸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修复后面貌一新.本文对服饰的修复过程与应用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记述与探讨.同时时这两件丝绸服饰的主人身份、产地、制作时代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明代江南丝绸的国内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说直到元代江南丝绸贸易还较少记载,其具体情形更无从深究,那么到明清时期,江南丝绸贸易的记载已俯拾皆是。丝绸商品交换不但制约着其本身的发展,而且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遗憾的是,对于明代江南丝绸的国内贸易,至今尚未见有专文探讨,这显然与江南丝绸应有的历史地位不相符合。为此,本文将较为系统地考察江南丝绸的国内贸易,希望通过对明代江南丝绸国内贸易的兴盛、主要形式、商品量的估算以及兴盛的原因等方面的探讨,勾划出这种贸易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9.
(一) 明代以后,江南地区的丝绸制造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是封建王朝的一个重要的丝绸生产基地,并有了专门负责丝绸生产的官员—织造,还有了专门负责丝绸生产的机构—织染局。虽然顺治初年曾由于晚明时期织造多用太监充任。他们在江南地区巧立名目,任意搜刮,一度废除了这一制度。但到了顺治三年(1647年),清政府又正式下令由工部派员督理苏杭织造,五年正式由户部派员督理江宁织造。十年(1654年),  相似文献   

10.
为揭展多层紧密粘连的纺织品文物,设计制作一台满足湿度自由设定、湿度均匀恒定、空气循环流动、温湿度持续记录和文物拿取观察方便等要求的湿度调节箱。通过对汉代绢卷的揭展应用和明代丝绸处理前后的性能对比研究,证明湿度调节箱在纺织品文物保护处理工作中应用效果良好、安全可靠、适用性强。  相似文献   

11.
明代为选拔和培养高级文官后备人才创设了庶吉士制度,而翰林馆课作为对庶吉士和同时进学之鼎甲三人的课业方式,是制度的核心内容。明代后期商品经济活跃,书籍刊刻市场繁荣,在民间士子、高级士大夫和书商等多方面的合力下,翰林馆课集获得了大量的纂辑和刊刻。虽然在逐利风气影响下,翰林馆课的刊刻也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其刊刻和出版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对现如今研究明代的时政现实和庶吉士制度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丝绸,早在汉代就向西输出,沿着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经中亚抵西亚,运销至希腊、罗马。自明代起,又向东输出,经菲律宾,循太平洋“丝绸之路”,运抵墨西哥,行销于拉丁美洲广大地区,并渡过大西洋传入西欧。从此,以中国为中心展开的国际丝绸贸易遍及全球,具有世界性的规模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丝绸文物及其附带材质因受酸碱度条件影响而产生的不同劣化类型,介绍了对丝绸文物酸碱度产生影响的环境类型。评述了目前丝绸文物酸碱度测量技术的优缺点,指出了丝绸文物酸碱度测量技术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加强丝绸文物湿洗操作过程中对湿洗液环境进行稳定性控制的必要性和技术试验思路。  相似文献   

14.
文亮 《东方收藏》2020,(3):44-50
明代是自汉唐以来,我国家具历史上的又一个兴盛期。随着当时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园林和住宅建设之兴旺,形成了对于家具的大量需求。而明代文化名人热衷于家具工艺的研究和审美的探求,对于明代家具风格的成熟起到促进作用。同时郑和下西洋,从盛产高级木材的南洋诸国运回了大量的花梨、紫檀等高档木料,也为明代家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丝绸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燕 《丝绸之路》2010,(20):29-30
丝绸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诞生与发展,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丝绸的生产技术,满足了人们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古代丝绸在文化传播和科学技术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破损丝绸服饰文物的保护与修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索出土破损丝绸服饰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方法 ,以一批出土的明代破损丝绸服饰为研究对象 ,根据文物的破损状况 ,采用传统的手工衬补缝合法 ,运用不同的针法技能 ,完成了破损百褶裙 ,素缎广袖长袍等的修复工作。修复后的服饰仍能保持真丝柔软特性。研究表明 ,本方法是目前最为适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以工代赈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救荒方法,明代继承了这种赈济手段。明代的工赈主要由地方政府来组织进行,地方富民(士绅)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国家缺乏相应统一的政策和制度。明代中后期,随着地方财政收入的多样化和人们认识的转变,工赈获得了更加广泛的运用。明代工赈虽然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较好地效果,大批饥民得以生存,但并没有突破其"临时性"的特征,因此其局限性仍然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丝绸文物上的污物除了会引起丝绸的诸多老化和病变外,还会影响文物的研究展示和利用.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去除丝绸文物的污物便成了丝绸文物保护中的重要操作之一.湿洗是丝绸文物污物去除方式中的一种,湿洗可以仅用水进行清洗,也可以根据需要在水中加人某种或几种表面活性剂以加强清洗效果.  相似文献   

19.
庶吉士制为明代所首创,它既是历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延伸,也是明代翰林院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庶吉士的选拔教习是皇朝“储才馆阁”,培养高级文官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丝绸印花古代名叫"染缬",加工技术种类多,各有不同名称,后来发展成"蓝底白印花布"的一种,宋元时就材料说名"药斑布";就染法说名"浆水缬"。转用到棉布印染,成一般性流行商品时,必然是在明代松江棉布大量生产以后,但其发轫也许会早至公元前,可联系到西南地区织作的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