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遗产》2023,(9):8-15
这是一片从未完整开放过的紫禁秘境。是艺术家皇帝乾隆为功遂身退后的自己,设计、营建的归隐乐土。正处盛年的帝王,将思悟与夙愿、骄傲与创想,融入这座花园的山水草木、亭榭楼台。这场帝王主导的艺术试验,留给我们的,除了这一地的锦绣华章,还有值得永久珍视的技艺与传承。  相似文献   

2.
王谦 《文史春秋》2003,(8):58-62
秦始皇陵是我国最早的一座封建帝王陵,这座位于陕西临潼骊山脚的高大陵园,一直是国内外专家学关注的热点。自1974年至1977年在秦陵附近发现庞大的兵马俑陪葬坑以来,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立即成为举世瞩目的考古研究热点,旅游观景热点,被誉为继埃及金字塔、巴比伦城的“空中花  相似文献   

3.
牛志英  赵中枢 《人文地理》2009,24(4):107-109
历史城市一般都具有自然生态与传统文化同生共荣的特征。研究历史城市的生态保护,对于城市未来的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陕西临潼骊山山色秀美,华清宫温泉载誉中外。城市因帝王行宫而发展,山、水、城独具特色,生态环境良好。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临潼城区蔓延式扩张和内部空间的整合,对城市内部生态系统造成改变与破坏;景区在发展旅游过程中,面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定性分析,通过对临潼城市生态问题分析,提出落实"景城分治"的基本策略,以及遗址区生态保护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千年奔流的黄河使这片广袤的土地成为我们祖先最早繁衍生息的场所,铸就了中原大地的灿烂文化。历史上曾先后有夏、商、周、春秋、战国、东汉、西晋、曹魏、隋、唐、北宋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在此建都立业。这是一座浩瀚的天然中国历史博物馆,这是一本看得见、摸得着、进得去的历史文化教科书。这就是河南。 踏上这块土地,开始黄河之旅,让我们去用心品读厚重河南的这部古书,去山水中原寻找一种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5.
王秀琴 《沧桑》2010,(4):129-130
帝王巡游本是帝王的一种外出行为,但由于帝王这一常人无法企及的特殊位置,造就了帝王巡游浑厚的文化内涵,以及赋予了其特殊的目的。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诠释秦汉时期帝王巡游。秦汉时期帝王巡游,对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可谓深远,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相似文献   

6.
《神州》2012,(16):23-25
正什么是帝王之学?《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十六字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了帝王之学的终极目标是要追求善,而善是帝王的最高境界,也和盘道出了精深的中国文化思想的旨趣所在。帝王之学就是《大学》所要讲求的学问。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所谓大人,古代是指帝王、君王,是相对于奴  相似文献   

7.
常强 《文史天地》2010,(4):39-42
这是一篇中国古代帝王与其保姆的关系简史。帝王制本身就是扭曲人性的,帝王与保姆的关系,自然也就与常人有异。而"立子杀母"制度的惨毒,更是我们历史上一块令人恶心的疮疤!  相似文献   

8.
徐徐 《旅游纵览》2015,(2):204+207
西安临潼的旅游资源尤其是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已日趋成熟,但长期以人文旅游为主导难以招徕回头客,因此如何更合理地开发临潼自然旅游资源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以临潼自然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对其开发现状的分析,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开发自然旅游资源的策略,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夏代帝王之墓多在平川,地理位置较好,夏后皋的坟墓却位于崤山之中。这与其他帝王所葬地形成鲜明的对比。究其原因,这是由当时的政治状况及其经常迁徙习惯所决定的,考古资料也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0.
以50年来西安临潼旅游地成长的为案例,对其非线性成长过程及阶段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西安临潼旅游地的成长是在中国大背景下形成的,与新中国旅游发展与成长具有同步性,是50年中国旅游成长的一个缩影;1953—1977年临潼旅游地成长处于无序自发状态,深受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规模小、层次低、效益微,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并出现多次中断;1978-2005年临潼旅游成长进入现代期,随着秦兵马俑博物馆的旅游开发,在资源-产品结构上替代了骊山-华清池成为主要吸引物,华清池旅游生命周期为成长-衰落-稳定模式,秦兵马俑旅游生命周期为循环-再循环模式;从50年来临潼旅游地的成长过程可看出,宏观的政治经济环境、制度创新以及区域内资源-产品开发。是制约区域旅游成长两个关键的因素。此外,本文对1953—1977年华清池国内外旅游数据的整理和对50年来临潼旅游地成长过程中若干个危机点的分析,也为中国旅游业长期发展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资料。  相似文献   

11.
马生涛 《文博》2011,(6):44-45
秦始皇焚书坑儒是秦朝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焚书不会留下任何历史遗迹,但坑儒应该留下少许蛛丝马迹。关于坑儒谷的讨论历来不断,多是根据史书记载认为秦坑儒谷应在咸阳,也有人曾认为坑儒谷在临潼。与史书记载地不同,因此难以确认。笔者认为,咸阳是京师,坑儒之咸阳里广义指咸阳而非具体的咸阳之地。在这这里历代地名之变化都与坑儒有关,加之地表曾出镞头、人骨等。综合而这不同观点加以辨别,认为秦坑儒谷应在临潼油王与西安洪庆交界处。  相似文献   

12.
南京名片     
书名:《南京名片》出版社:南京出版社开本:16开定价:29.8元推荐理由:这是古老的金陵——50万年的繁衍生息,人杰地灵;25个世纪帝王的迷梦、奸雄的跋扈、人民的怨怒;山水城林相得益彰,历史遗存丰富多彩……这里的每一砖、每一瓦都代表着一段历史。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延续,那些吴宫花草、晋代衣冠、六朝金粉、南唐陵寝、明祖殿堂、天国烽火、民国春秋、都市喧嚣都将在《南京名片》中收录。《南京名片》把昨天历史的印记和今天发展的轨迹尽可能客观地记  相似文献   

13.
“四王”画风与清宫院画之关联,在21世纪再度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这一研究的活络气象与清宫画史研究视野的拓展有关,特别是近年来以帝王为主导角色的思考,乃至对宫廷制造之功能意义的探索等。是以,原被贬抑为宫廷画家应制之作的清宫院画,于今日学界不断获得新的关注。本文延续此思考方向,希望重新思索与评价“四王”风格于清宫所扮演的角色。本文将集中探讨王原祁与清宫的互动成果,检视王原祁的宫廷经历如何影响其绘画创作,并说明这样的调整与变化于清宫艺术中的关键意义。本文研究的王原祁臣字款作品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为主,共计十八组件。文中梳理了此批作品的形制与尺幅,并指出其中超过150厘米以上的大幅作品之独特构图设计。整体而言,王原祁此类应制山水,一有传达山水中的现世感的特色,二有构造画面的推远效果,三则透过设色强化山水中的块体结构感和光线效果。可见,王原祁的应制山水有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清代乾隆时期制作的热河图集锦墨两套,其中一套"水流云在"墨侧面有阳文楷书款"程后邨珍藏",表明其为徽州歙县制墨名家程后邨的作品。这两套墨以康熙五十一年(1712)《御制避暑山庄诗》木刻版画内容为蓝本,对相关景致进行了浓缩,表现了封建帝王的山水观及其为政思想。它样式别致新颖,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性和史料价值,也显示了乾隆时代御墨的发展新趋势。  相似文献   

15.
汉惠帝刘盈、晋惠帝司马衷和明惠帝(恭闵惠皇帝)朱允蚊,其谥号都带个“惠”字,即有“仁慈、柔顺”的意味。这三位以温良冠名的帝王,都是朝代的第二任帝王,其人生的轨迹有着很多相似处。  相似文献   

16.
秦汉陵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陵”专指帝王的坟墓、“寝”,指帝王灵魂生活起居的处所。帝王死后,在墓地上,要仿照现实生活中的模式,建宫殿,藏神主,具衣冠,按时进奉生活用具和饮食,这就是所谓“陵寝”。一般认为,中国的陵寝创始于战国中期,成熟于秦汉时代。秦汉帝王的陵寝比先秦  相似文献   

17.
郑欣淼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0,(10):233-249+348
帝王的文学思想与文学创作,对一个时代的文学和社会文化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清代帝王都喜欢写诗,最有影响的还是康熙、雍正、乾隆三帝。三代皇帝持续统治时间长达134年,这就是所谓的"康乾盛世"。三帝诗歌及其诗学观既是"康乾盛世"时代风云的形象反映,是清廷文治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帝王文化素养、审美趣味乃至个人心理的生动观照,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汉惠帝刘盈、晋惠帝司马衷和明惠帝(恭闵惠皇帝)朱允炆,其谥号都带个"惠"字,即有"仁慈、柔顺"的意味。这三位以温良冠名的帝王,都是朝代的第二任帝王,其人生的轨迹有着很多相似处。  相似文献   

19.
康福田 《沧桑》2013,(2):76-78
帝王巡游是中国古代帝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国古代政权巩固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文化意义,但帝王巡游与旅游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帝王巡游能否看作是旅游,本文通过明确旅游的定义、旅游的本质以及和古代帝王巡游的性质来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旅游史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陕西临潼骊山北麓森林植被恢复工程近日正式启动。这项总投资1.7亿元的大绿工程,将在3~5年内明显改变骊山的生态环境。这片曾经的皇家园林将重现昔日"长安回望绣成堆"的繁荣风貌。作为闻名全国的历史文化名山,骊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资源丰富,山上松柏常青,壮丽翠秀,成为临潼景区的天然绿色屏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