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中国人民是反法西斯阵营中一支强大的主力军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进行的一次全民族抗战,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经过八年的艰苦作战,终于在同盟国的配合下,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百年来第一次反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三个大的战场组成,即欧洲的大西洋战场;北非的地中海战场;亚洲的太平洋战场。中国人民的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后期到朝鲜战争爆发期间,影响美国对台政策的因素,既有美国内部军方与政府之间不同对台政策的分歧,也有因中国政权转移所导致的美国对台政策的改变,更有因远东国际局势突变而引起的美国对台政策的急剧变化。本文拟在全面了解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考察这一时期美国对台政策的演变,探究台湾问题的由来。  相似文献   

3.
应从世界全局的高度评价抗日战争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赵鸿昌,姜桂石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问题,各种论著颇丰,但是,各持己见,众说纷坛。其争论所在,是如何评价问题。因此,运用正确的观点、方法评价这一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仍然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  相似文献   

4.
赵士国 《世界历史》2007,2(1):91-97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苏联对华政策几经嬗变:初期对华军事援助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中期对华关系由热而冷,是因为苏联遭德军突然袭击,必须全力自保;后期苏军出兵我国东北,另有图谋。然而苏军对日作战,避免了中国人民为取得最后胜利可能出现的更大牺牲。  相似文献   

5.
苏联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对华政策,其基本方面是积极支持和援助中国抗战,但这种支持和援助却始终是以服从苏联本国利益为其对华政策的出发点。只是在抗战时期的不同阶段,其侧重面有所不同。抗日战争初期,苏联和共产国际全力支持中国抗战,并及时提供大量的援助。然而,苏联政府和斯大林在对华政策的民族利己主义倾向已有所表现,这就是重视国民党,轻视共产党,希求以国民党的力量拖住企图东进的日军;苏德战争爆发前后,苏联政府和斯大林的民族利己主义倾象日趋严重,为了避免全线出击,腹背受敌,苏联与日本签订了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美苏对华政策与国共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美苏对华政策与国共关系顾莹惠[本栏目特邀顾问:孙宅巍]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动向对战时的世界局势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美苏等国为了争取战局能朝着有利于本国安全的方向发展,均开展了积极的对华外交。它们所实行的对...  相似文献   

7.
克拉伦斯·爱德华·高思(Clarence Edward Gauss)作为1941年至1944年间的美国驻华大使,在中美关系史上是个比较重要但迄今为止未引起人们注意的人物。但是高思作为美国在华的“特命全权大使”,在这一阶段的美国对华政策中也扮演了一个特殊的角色,他与美国政府之间,与蒋介石之间,与史迪威之间都有着微妙的关系,对中国共产党也有他独自的看法。对他加以研究,对于我们发掘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其决策过程的特点,加深对这段时间历史的了解,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8.
义和团运动与美国对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和团运动与美国对华政策〔韩〕金希教大致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帝国主义列强开始在形式上强调“保全中国的领土和主权的完整”①。这一措辞与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坚持要求取得并扩大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的旧扩张方式是有所不同的。美国则是这一改变的代表,它的门户开放政策非常...  相似文献   

9.
卢沟桥事变前夕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臧运祜中日两国学者在关于卢沟桥事变的研究中,其最大分歧或争论的最终焦点是有无计划及预谋的问题。①这除了对于事件本身的研究之外,在近代中日关系的过程中,如何认识与研究卢沟桥事变前的日本对华政策,乃是重要环节或关键所在。鉴...  相似文献   

10.
60年代美国对中苏冲突事件的观念演变及其对华政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20世纪 5 0年代 ,美国一心想分化中苏同盟 ,争取中国脱离苏联 ,学术界对此早有研究 ,但 6 0年代 ,当中苏分裂真正发生后 ,美国却逐步改变了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这是被史学家们忽视的问题 ,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对中苏分裂事件的观念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肯尼迪政府执政之初曾短暂地认为 ,美国争取中国脱离苏联符合自己的利益 ,并于 1 96 2年底提出过所谓对中国“微开门”的方针。但进入 1 96 3年后 ,美国决策者开始挑选自己的“头号敌人” ,最终他们错误地选择了中国充当这一角色。 6 0年代美国民主党政府之所以未能跨出对华政策的关键一步与其对中国的偏见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中欧关系是当代国际关系中重要问题之一,中欧关系的发展对于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冷战结束后,欧盟连续发布了六份对华政策文件,标志着欧盟共同对华政策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2.
3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史学界正在深入研究抗日战争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首先须对这时期的美国外交有宏观的了解,而这正是我们过去研究中的不足之处。本文试图以美国外交为背景,对抗日战争初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13.
七七事变以前的日本对华政策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依据日本方面现存的档案史料,论述了九一八事变期间,日本在实施“满蒙政策”的同时,制定并实施的“对中国本部政策”;1933—1935年间,日本对华政策的基本形成与华北事变的发动;广田内阁期间,日本以华北分治政策为中心的对华政策的全面确立,以及“佐藤外交”对于该政策的调整与失败;七七事变前夕的近卫内阁,继承了上述政策,并最终发动了“中国事变”。以华北分治为中心的日本对华政策,是日本政府与军部的共同意志的体现,也是日本局部侵华行动的指导与依据。从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来看,日本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经由华北事变,迅速走向“中国事变”,包括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在内的这个历史过程,并非偶然;它不但是日本实施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而且构成了日本侵华“十五年战争史”的一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4.
论甲午战争前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傅玉能广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心是所谓的"富国强兵",并以此作为日本的基本国策。本来,这无可非议.问题在于日本是把"强兵作为富国之本,而不是富国为强兵之本"①。它宣称要"安抚尔等亿兆,开拓万里波...  相似文献   

15.
王京晶 《沧桑》2013,(6):88-90
冷战初期,美国从与苏联对抗,争夺世界霸权的大战略作为出发点,对中国的政策也经历了试图从中国内战脱身,以和促变的灵活政策到朝鲜战争爆发后在与苏联对抗的同时向中国施压的强硬政策,再到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美国趁机适当松动对苏关系的同时加紧对中国遏制政策这三个阶段。本文通过分析冷战初期即1947-1960年间美国对中国采取的阶段性政策,揭示美国外交的实质,把握中美关系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美国国会中期选举期间的"中国"话题热,只是从另外一方面证明了中国对美国的重要性日趋加剧  相似文献   

17.
《历史研究》1985年第4期发表了牛大勇同志的文章《美国对华政策与“四·一二”政变的关系》 (以下简称《美国对华政策》),我对这篇文章的一些主要论点有不同的看法。为了把讨论引向深入,本文拟进一步探讨北伐前夕和整个北伐战争时期美国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工业团体--中国全国工业协会成立于1943年4月.本文分析了中国全国工业协会的缘起、成立的历史原因和开展的主要活动,指出它的成立及活动在中国资产阶级成长史上亦有着重要意义.它的出现,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新的分化和组合;它的成立及其活动,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阶级和阶层意识,提供了工业资产阶级与政府联系和向社会表达主张的渠道,标志着中国工业资产阶级在组织上的逐渐成熟和政治上的新觉醒.  相似文献   

19.
约翰·福斯特·杜勒斯是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华政策以至整个对外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执行者。沃尔特·李普曼曾经这样评论道:“没有一个总统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给予他的国务卿如此大的权力。”那么他在任期内是怎样影响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他所提供和执行的对华政策具有哪些特点?杜勒斯对中国采取“战争边缘术”的真正考虑是什么?杜勒斯外交政策思想的来源何在?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对华政策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前后(1948.7—1950.6)的美国对华政策,不仅为中美两国在一个长时期内的对抗和隔绝准备了舞台,而且也拉开了战后美国在亚洲外交悲剧的帷幕。研究这一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对于我们追寻三十多年来中美关系的发展轨迹,认识当前美国对华政策的历史继承性,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