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曾进行过核武器研制,尽管没能制造出真正的原子弹,但其在核研究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二战后,苏联与英美在德国展开对核资源的争夺,抢运了大批仪器设备和铀、重水等制造核武器的原材料,并在德国萨克森州开采铀矿以供苏联使用;搜罗德国苏联占领区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使其为苏联的核工程效力。这些来自德国的核资源在苏联研制生产原子弹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1939年3月15日,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使欧洲的国际关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苏联站在外交选择的十字路口上,在孤立、集体安全和与德国联合之间进行着选择。苏联积极倡导进行三方谈判,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孤立政策为客观条件所不允许。在此情况下,苏联实现了与德国由敌对到联合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1939年3月15日,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使欧洲的国际关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苏联站在外交选择的十字路口上,在孤立、集体安全和与德国联合之间进行着选择。苏联积极倡导进行三方谈判,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孤立政策为客观条件所不允许。在此情况下,苏联实现了与德国由敌对到联合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问题解答     
反对苏维埃政权,消灭苏联,这是美、英、法帝国主义的一贯政策,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后,英美政府不得不和苏联结成联盟共同对希特勒作战的原因,约有下列三点:首先是因为「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在实践上比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间的矛盾更为剧烈」。德国在第一次大战失败后,割地赔款,受着英法的奴役。但是德国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等待时机复仇搏斗。一九三三年希特勒的上台执政,标志着德国走向发动战争的新阶段。但当希特勒德团羽毛未丰  相似文献   

5.
论1939年苏联的外交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9年,苏联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一直仇视、抵触苏联的英法和德国一反常态,竞相拉苏。当时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苏联只能选择前者。这是1939年苏联外文选择的上策,屯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唯一方案;然而,苏联没有选择英法,而是选择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苏联的这一外文选择,被苏联学者长期解释为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结果。其实,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里有着更深层的动机和目标,即扩张疆界、祸水西引。  相似文献   

6.
万东 《钟山风雨》2014,(1):13-16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电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爆发。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动大规模进攻,原在苏联帮助下坐稳“新疆王”、亲苏、亲共的盛世才,面对苏联节节败退、亡国之虞,反复无常的盛世才又一次选择了投靠蒋介石。  相似文献   

7.
2000年5月9日至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兴亡史》课题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联合主办的《苏联解体原因及苏联解体对欧洲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澳大利亚、保加利亚、德国、俄罗斯、法国、美国和中国的50余位学者,包括一些国际知名学者和专家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参加的人数之多,代表的范围之广。  相似文献   

8.
编读     
<正>2017.09.01读者来信@高文禧字轩辕:之前对三民主义青年团的认知,一直以为是学习苏联,与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形式一样。直到读了贵刊8月下这期关于三青团的文章后,才发现与认知中有所不同,三青团与国民党的关系始终都是含混不清,它与苏联、德国有什么异同呢?值班编辑:感谢来信。蒋介石成立青年团的构想,难免受到苏联、德国和中共  相似文献   

9.
战前苏军情报机关真相张广翔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屡屡受挫,从苏联情况看,原因不胜枚举,其中之一苏联政治和军事领导对德国战争准备和战争开始日期的判断一再失误。问题在哪呢?是苏军情报机关未掌握德国战争准备与战争开始日期的情报和希特勒的反苏计划吗?还是未及时把...  相似文献   

10.
雅尔塔体制的形成与苏联势力范围的确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德战争之前 ,苏联通过与希特勒德国的合作与争夺 ,在其西北部扩张领土和建立势力范围的努力获得初步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苏联以战场上的胜利为基础 ,使盟国逐渐地同意了苏联关于领土和边界、安全保障和势力范围的大部分要求。最后 ,苏联和西方国家以妥协和谅解的方法确立了划分它们势力范围的雅尔塔体制  相似文献   

11.
章百家 《百年潮》2004,(10):27-32
1938年6月,在德国军事顾问即将从中国撤出的时候,27名苏联军事顾问和专家抵达中国.11年之后,苏联顾问重返故地,不过他们的使命已不再是支持中国革命,而是帮助中国抵御日本的侵略和扩张.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关于“第二战场”的研究一直是苏联和西方史学界的重要课题,常常就此爆发争论攻击对方。1962年莫斯科出版的《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史》指责美英拖延第二战场的目的在于“试图不仅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而且还最大限度地削弱苏联”。苏联军事史学家格雷  相似文献   

13.
1941年9月,法西斯德国不宣而战,进攻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了。这场战争是全苏联人民反对德国法西斯侵略、奴役的正义战争。因此,它调动了苏联各阶层人民的力量,无论前方和后方,东、西、南、北、中均变成了一个统一的战斗营垒。一切为了前线,一切服从前线,服从抵抗和消灭万恶敌人,成了苏联人民的首要任务。在这次伟大的反法西斯的全民战争中,苏联妇女建立了伟大的功勋。她们有的积极参加红军,奔赴前线。有的在前线从事医疗和通讯工作,有的在后方顽强地、忘我地劳动,全力支援前线,以坚毅的精神忍受着战时的一切困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这一切极大地鼓舞了为解放祖国而英勇战斗的红军官兵和游击队战士。  相似文献   

14.
决战在即盟军最高司令官拱手让柏林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最后一年,也到了最后的关头。德国战败已成定局,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瓜分德国了。对此,美国、英国和苏联各自都有如意的算盘。虽然早在雅尔塔会议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苏联统帅斯大林曾就战后如何划分势力范围达成协议,但是仗真的打起来,则是另  相似文献   

15.
柏林墙下     
<正>摆开无声的战场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硝烟的消散,欧洲大地上出现了两个德国:德国分裂为东德和西德两个国家,柏林城也被一分为二。苏联和美国的间谍部门在柏林摆开了战场。  相似文献   

16.
许丽 《文史月刊》2012,(1):35-35
1941年6月,希特勒法西斯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计划,突然向苏联发动了袭击。 "巴巴罗萨"计划主要内容是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打垮苏联。  相似文献   

17.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最后一年,也到了最后的关头。德国战败已成定局,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瓜分德国了。对此,美国、英国和苏联各自都有如意的算盘。  相似文献   

18.
孙立众 《百年潮》2014,(4):74-74
正20世纪20年代,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安排下,中国有许多革命者到苏联学习和工作。在他们的回忆文章中常出现对自己或苏联教官、其他领导的职务标志误以为军衔的现象。一位老同志回忆1925年到莫斯科后:"苏联一位少校"来接他们并送他们到基辅,在基辅军校"我的军衔是少尉","工程兵科的总顾问西蒙诺夫上将……工程兵科的主任教官加耶夫斯基中将",他们的教官德国人施拉木"已是苏联上校军官","1928年春,苏联红  相似文献   

19.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的粮食生产遭到巨大的破坏,粮食产量和供应量锐减,而苏联政府必须确保前线士兵的粮食消费来打赢战争。面对粮食的短缺和时刻到来的饥荒,苏联在城市发放卡片,建立粮食卡片制度,实行定量配给来限制城市居民的消费,同时在其中亚和远东地区开荒种地,扩大耕地面积,鼓励城市居民参加农业生产。另一方面,美国等盟国通过租借援助向苏联提供了包括粮食在内的大量战略物资,为苏联战胜德国法西斯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波兰得以复国。而此时法国成为欧洲大陆上实力最强的国家,波兰积极追随法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时,欧洲的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波兰东西两边的苏联和德国实力逐渐增强,处于夹缝之间的波兰的安全受到了重大威胁。为求自保,波兰在德国和苏联之间推行了等距离外交。但由于各种原因,波兰的等距离外交并没有挽救它再次被瓜分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