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雪 《湖南文史》2012,(10):30-31
陈联诗是小说《红岩》中“双枪老太婆”的原型。她在南京东南大学读书时参与了五卅运动,后因特务追捕回到家乡,参与了华蓥山区从1926年到1948年的三次武装斗争,其传奇经历在华蓥山区和重庆地下党广为传扬,却在解放后被劝“退党”。陈联诗的外孙女林雪回忆了她这一段遭遇。  相似文献   

2.
林雪 《炎黄春秋》2008,(4):5-11
陈联诗是小说《红岩》中“双枪老太婆”的原型。她的母系和父系都是明清时期出过翰林的大家族,她自己却与当过放牛娃的革命青年廖玉璧自由恋爱结为夫妻。陈联诗在南京’东南大学读书时参与了“五卅运动”,后因特务追捕回到家乡,参与了华蓥山区从1926年到1948年的三次武装斗争。1935年,她的丈夫、华蓥山游击队主要领导人廖玉璧牺牲,她带着两个孩子孤儿寡母闹革命,直至解放。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她的家族中出了八位地下党员,死了四个亲人,其中有两位革命烈士,其传奇的经历在华蓥山区和重庆地下党的同志们中间广为传扬。本文是陈联诗的外孙女林雪撰写的她在解放后的遭遇。  相似文献   

3.
长篇小说《红岩》中的华蓥山游击队和双枪老太婆,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这支队伍曾遭受误解与不公平的对待。现供职于渝州大学中文系的傅德岷教授,为拂去蒙在华蓥山游击队身上的历史尘埃与不白之冤,还这支英雄队伍的本来面目而殚精竭虑30余年,终于写出了《魂荡华蓥》一书,真实地再现了这支队伍的风雨历程。  相似文献   

4.
资讯     
《神州》2008,(6):14-15
四川华蓥广泛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今年初以来.在华蓥山游击队群雕前、在华蓥山游击队纪念馆里、在《新华日报》纸厂遗址上.全国各地的游客怀着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瞻仰凭吊.学习先烈事迹.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四川华蓥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华蓥山游击队的英雄事迹享誉全国,"双枪老太婆"传奇故事蜚声中外.锻炼出了钢铁般的"红岩精神"。截至目前.已有390余个党团组织和十万余名游客通过各种形式接受了红色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5.
李英 《巴蜀史志》2006,(5):54-55
人们知道双枪老太婆,大都是通过罗广斌等人写的《红岩》这部小说。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红岩》发行了一百多万部,以江姐和双枪老太婆的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的连环画、电影、评书、京川戏及其它兄弟剧种的剧本也不下百万部,四川双枪老太婆的英雄形像,在全国已是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6.
四川华蓥山共产党游击队有个双枪老太婆,无独有偶,在川西,国民党也有个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她的一生,她的凶残,她死心塌地为蒋介石殉葬颇富传奇色彩。 四川什邡与汶川的监界点上也有座九华山,这里野花四季不凋,环境幽雅,不知哪个国民党军阀看中这块宝地,在此修了幢别墅,没住多久,却闹起鬼来,从此这楼谁也不敢进住,远近山民都叫它“鬼楼”。 1950年2月,成都刚解放不久,我人民解放军驻川西某部,组成了一支“轻骑队”,悄无声息地冲进这座“鬼楼”。…… 这是发生在川西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1949年底,成都和平解放,国民党残兵败将,伙同“军统…  相似文献   

7.
陈启兵 《百年潮》2003,(12):38-44
长篇小说《红岩》中的华蓥山游击队和双枪老太婆,以其大智大勇、神出鬼没,扰袭得国民党政权如刀插在腹,痛卧不宁而被国人津津乐道、经久不忘。现供职于渝州大学中文系的傅德岷教授,为拂去湮没在华蓥山游击队身上的历史尘埃与不白之冤,还这支英雄队伍革命的本来面目而禅精竭力,心智磨损30余年,同样值得记载铭刻。本文作者初次见到傅德岷的时候,惊讶不已:中等身材、秃顶,还是个残疾人,每每走动,手中的拐杖便在地上不停地移动,身子一歪一斜地晃摆。但他却使我钦佩有加,不由地想起德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所说的名言:“虽然他的腰是弯曲的,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是高昂的。”  相似文献   

8.
从1963年初开始,湖北和武汉人民广播电台(当时是一套班子,两块招牌)就播出了我的评书《双枪老太婆》。随着录制节目的增加,电台每周不少于三次地播出我的节目,这使我一进说唱团就有了高于一般演员的起点。  相似文献   

9.
60年前,长篇小说《红岩》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此书一经问世,立即引起轰动效应,至今印刷多达177次,发行量超过1170万册,成为长盛不衰的红色经典。《红岩》反映的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那段风雨如磐的岁月中,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革命先辈们表现出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坚定的理想信念、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书中塑造的江姐、许云峰、成岗、刘思扬、华子良、双枪老太婆等英雄形象深入人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相似文献   

10.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不管男女和物的第三人称,都是用"他"来通称。"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著名语言学家、诗人刘半农与周作人在闲谈时,提出创建一个"她"字,来表示女性第三人称的想法。1920年9月4日,刘半农创作了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的情诗,将"她"字入诗。该诗初始标题为《情歌》,1923年9月16日刊发于北京《晨报》的《副刊》。  相似文献   

11.
<正>往事并不如烟。五十多年前,我给"双枪老太婆"陈联诗同志当助手,记录整理革命回忆录的往事,以及以后的点点滴滴,虽经岁月的磨洗,仍历历在目,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12.
邱海鹰 《神州》2010,(1):36-37
“华蓥幺妹天下靓,俊男壮汉争睹芳。滑竿抬她上山来,伴君共度好时光。”这首流传在四川华蓥山区的一首“滑竿抬幺妹”歌谣,直言快语,真实感人。“华蓥滑竿抬幺妹”是华蓥山区以红岩乡为主的传统习俗。自唐朝以来,华蓥山是川陕四路中入川的重要驿道。古代华蓥人以人行石板路为主,交错纵横,崎岖蜿蜒。  相似文献   

13.
小说《红岩》的作者罗广斌同志,在1958年给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编辑写过一封信,信中提到《红岩》中“双枪老太婆”这个人物的原型,就是陈联诗同志。 1940年底,我在西安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随彭德怀同志回到了四川 绵阳我的家乡,后与地下党同志张秀熟商量,约了几位好友集资,在绵阳北街上用的父亲留下来的房子,开了一个书店。我请郭沫若同志写了“绵阳普及书社”几个字作店名,以出售中小学教材为掩护,经销进步书刊,而且也掩护过很多地下党的同志。书店离绵公园很近。当时的这个公园占地300亩,被称为“川西第一公园”,…  相似文献   

14.
从前,有一家人,家中有一个老太婆和两个姑娘,大姑娘是个麻子,二姑娘却长得很漂亮。有一天,老太婆到山上去割草。她割的草象往常一样多,但却背不动。老太婆想:可能是今天割得猛了些,累得背不动。她就把草丢掉一些试了试,还是背不动;又丢掉一些,还是背不动。她舍不得再丢了,想把草分成两半挑。她分着分着,突然从草里钻出了一条小蛇,刹时间,小蛇又变成了一条磨盘粗、几丈长的大蛇。老太婆吓得浑身象筛  相似文献   

15.
1980年代,张辛欣以"文革"时抄章乃器家的经历为原型创作了短篇小说《浮土》。这段抄家经历在她新出版的自传体小说《我ME》中得以再现。不久前,章乃器之子章立凡作为书中唯一非虚构人物的家属,和本书责任编辑章德宁以及书名审定者龚应恬等3人在北京就此书的文学、历史意义进行探讨,张辛欣因身处海外,以邮件的形式参与了对话。  相似文献   

16.
郭媛 《贵阳文史》2012,(1):20-22
1961年,《蔓萝花》填补了贵州舞剧电影的空白,也成就了罗星芳的艺术生命。她的顾盼生姿,她的轻盈优美,永远地定格在了我们的光影记忆中,她是观众心中永远的"蔓萝姑娘"。  相似文献   

17.
华蓥山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山”,它是四川省级风景名胜。据《华蓥山志》记载:“雪积巅顶,远望如琼瑶撒地,晶玉铺山,故名华蓥山。”  相似文献   

18.
龚琳娜忽然就火了。 2010年10月起,她演唱的一首名为《忐忑》的歌曲视频出现在各大视频网站,点击量激增。随后,在王菲、杜汶泽、郭德刚水木年华等明星的"推波助澜"下,《忐忑》不断被翻唱、  相似文献   

19.
我于 1945年秋离开沂蒙 ,近 40年 ,1984年暮春首次回乡探亲 ,是以记之。 1988年第二次回沂蒙 ,参与拍摄一专题片《沂蒙山好地方》。还记得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临沂解放之后 ,我和一些同志奉命随山东部队渡海参加解放东北的战斗。从临沂出发 ,经胶东 ,到烟台龙口上船。一路之上 ,不断地回头远望 ,沂蒙山远去了 ,远去了 ,她犹如一位慈祥的母亲倚杖屹立远望着我们 ,我止不住泪流满面 ,频频回首告别 ,眷恋不已……一晃 40年过去了 ,我也从一个年青的文工团员变成满头白发的老太婆了。19 86年初冬 ,我得机会重回沂蒙 ,犹如回“娘家” ,内心的…  相似文献   

20.
刘文彩的水牢和渣滓洞的红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年曾铺天盖地地宣传过刘文彩剥削和迫害农民的罪行,比较突出的是泥塑《收租院》和“水牢”。记得当年渲染刘文彩地主庄园的“水牢”时,还特地找了一位尝过“水牢”之苦的老太婆到处讲她如何在“水牢”受到残酷折磨等等,讲得有声有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次趁去四川旅游,专程到大邑县刘文彩庄园,看看《收租院》群塑,看看“水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