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与香港     
鲁迅与香港鲁迅一生到过三次香港,都是在1927年。第一次是1月16日乘轮船从厦门去广州,17日经过香港;第三次是9月27日,也是乘轮船由广州去上海,当日夜半路经香港。这两次都是路过,算不得“去”,只能说是“到”。唯一算作“去”的一次是第二次,这一次是...  相似文献   

2.
鲁迅生前共有三次踏上英属香港土地的经历,都是在1927年.第一次是1月16日,从厦门乘海轮往广州的途中,于17日中午抵港,小住一晚,“并没有遇见什么事”,次日就到广州中山大学受聘教职去了.第二次是2月18日,应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邀请,前往演讲,在港岛必列士街5l号青年会总部住了两个晚上,20日返回中山大学.第三次是9月27日下午乘坐太古公司的“山东”号离开广州,前往上海,当日夜半抵香港,仅停留一天,即在船上遭到英国统治当局蛮横不讲理的“查关”,其随身携带的8箱书籍和若干衣物均被翻腾得乱七八糟,这使鲁迅痛切地感到:“香港虽只一岛,却活画着中国许多地方现在和将来的小照”,从此他将香港视为“畏途”.  相似文献   

3.
<正>现代著名作家叶灵凤(1905—1975),成名于20世纪20年代上海著名的文学团体“创造社”。抗战爆发后,他随《救亡日报》从上海迁至广州,广州沦陷后又到香港,从此在香港定居直至逝世。20年代末,因文惹祸,激怒鲁迅,导致鲁迅在多篇杂文中对他猛烈批判,为其封了“新的流氓画家”“流氓才子”的尊号。鲜为人知的是,在日本占领香港期间,他这个“流氓才子”却有过一段特殊的抗日谍战经历。  相似文献   

4.
光绪十五年的一天,也就是1889年10月12日,总觉得这是一个十分温暖的日子。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交卸了总督篆。一番简单的打理后,27日,他登上了一艘名叫“粤秀”的轮船,从此离开了广州。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广州蒙难与各方调停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广州蒙难与各方调停活动梁尚贤(一)1922年6月16日凌晨,陈炯明所部粤军悍然围攻总统府。这一天,“广州枪声不断,死尸满道,交通断绝,商店闭门,学校停课,富室纷往香港避难。”①由此揭开了民国广东史上黑暗的一页。对这次旨在谋害孙中山、推翻广州正式...  相似文献   

6.
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中国作家。 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到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这年9月25日,鲁迅郑重地给台静农回了一封信。他回信说:  相似文献   

7.
许栩  一格 《文史天地》2001,(6):47-52
鲁迅爱品茶,经常是一边构思写作,一边悠然品茗。他客居广州时,对广州茶大加赞赏:“广州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与朋友作半日谈”。因此,当年的广州陶陶居、陆园、北园等茶居,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鲁迅对品茶有独到的见解,曾有一段著名妙论:“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首先就必须练功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感觉”。  相似文献   

8.
有一年,我有事乘飞机去广州,在途中与邻座聊天,聊得正投机时,互相交换了名片。我接过对方的名片一看,上面写着“XX餅幹公司德经理”,觉得好笑,不过我已经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便先问他名片在哪里印的,为什么用繁体汉字?他告诉我说是在广州印的,因为公司常在香港有业务往来,为适应香港的习惯所以印繁体字了。我笑着对他说,你的名片在香港更看不明白了,他吃惊地问为什么,我告诉他“饼干”的繁体应该是“餅幹”,你在印名片的时候一定写的是简体汉字“饼干”,却要求印名片的厂家改印成繁体,  相似文献   

9.
一1 938年日本侵略者疯狂轰炸武汉 ,我的长辈们为安全起见 ,送我们到香港去避乱。当时广州也被日机轰炸得厉害 ,广州大学在香港设了分教处 ,学校大部分的图书仪器都已运往香港分教处 ,主要教授多半也在香港。这年秋天 ,广州大学分教处在香港招生 ,我便赶紧报了名。因为上大学是我多年的愿望 (我父亲曹云阶是一个纯粹的商人 ,他不太愿意让我读书 ,而要我继承他的“事业” ,我为此颇感抑郁 ) ,现在有了到香港上大学的机会 ,我怎能轻易放过 ?通过考试 ,我进了广州大学政治系。二当时的香港是许多民主革命前辈、进步文人学者集中的地方。柳亚子…  相似文献   

10.
周建人说:“这是一个谜”前几年,周建人同志生前曾在北京鲁迅博物馆的一次座谈会上提出一个问题:“鲁迅逝世前为什么要急于搬房子?”他说:“鲁迅逝世前的确是非常着急地想搬房子,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觉得是个谜。鲁迅临死前两天,我去看他,他说叫我给他找房予,并说我订下来就可以了,不要问他。他为什么要急于搬,我没问他。第二天刚好是星期日,鲁迅很急,拿起笔就写了‘周裕斋印’四个字,让我去刻一个图章,因为当时租房子要订合同,要一个印章,‘周裕斋’是‘周豫才’的谐音。别的地方没用过这名,后来房子也没租,图章也没刻。”(《鲁迅研究资料》第一辑48页)  相似文献   

11.
“天字码头保卫战”在广州轰轰烈烈上演,这似乎是在模仿香港皇后码头保卫战。然而,翻阅历史,那个“天字码兴’早就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2.
(一) 1936年2月最后一天,上海码头。一位中等身材,戴着眼镜,学者模样的人随着人流匆匆踏上停泊在江面上的一艘客轮。这是一艘由上海开往香港的客轮,那位学者模样的乘客,倚扶在舱外甲板旁船舷的栏杆上,默默地注视着远方。他就是曾因主编发行量达15万份的《生活》周刊而著名的邹韬奋。  相似文献   

13.
黄邦在 《文史月刊》2009,(7):M0002-M0002
1941年12月1日发生在中国境内的一宗坠机事件,差一点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这一年的11月,日本政府在向英美宣战前夕,决定事先对香港、东南亚和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实施突然袭击。12月1日,侵华日军总部“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向驻在中国广州的日军第23军下达了偷袭香港的密令。由日本参谋部杉坂少佐携带此密令,搭日本设在上海的中华航空公司的客机,于当日上午由上海飞往广州。不料,该飞机在广州附近的中国军队防区内因故障而坠毁。  相似文献   

14.
1926年3月18日在北京发生了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爱国学生的“三一八”惨案。这一天被鲁迅先生称为“民国以来最为黑暗的一天”。今年是“三一八”惨案80周年,可是很多人已然忘却了或者根本不知晓这场惨案。本文作者经过深刻反思,写下了《“三一八”惨案八十周年祭》一文,“以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相似文献   

15.
(1)侵华先锋伯驾彼得伯驾(Peter Parker)是美帝侵华的先锋。公元1804年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弗兰明罕城,他的父亲是农民,全家信奉基督教,183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得医学博士学位,同年5月10日复被封立为牧师,于10月26日乘“马礼逊”号轮船抵广州,为美国基督教医师奉国外宣教会派遣来华的第一人。他先到星加坡学习华语,次年便到广州,在新荳栏厂地开了一间眼科医局,到了1856年,这所医局被毁于火,乃迁地方重建新院,这所新院,即日后远近闻名的博济医院的前身。又曾组织“广州医药传道会”,在  相似文献   

16.
在有关鲁迅的文章和鲁迅自己的文章中,很少能见到关于他在西北的活动记载,他也仅在杂文《说胡须》中偶尔提到在长安的一段经历。事实上,鲁迅在1924年夏季曾经赴陕西作过近一个月的讲学,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西北之行。 民国后,陕西兵连祸结,岁无宁日,旧学难以重光,新学无从输入,被视为文化落后的区域。1923年河南籍军阀刘镇华取得了陕西的统治权,在他督陕后,为了炫耀其“文治武功”和“礼贤下士”,于同年的夏季,以陕西省教育厅和国立西北大学的名义,筹备了一次暑期学校,邀请南北学人名士来陕讲学。特别是在这一年秋冬之际,请来了“当世文圣”康有为,康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越南人民的伟大领袖胡志明主席,在其革命活动中多次到过中国,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但他曾有两次“死”在中国的秘史,却鲜为人知。 胡志明第一次“死”在中国,是在1933年初。 在此前两年的1931年,胡志明用阮爱国这个名字在我国的广州、香港等地进行革命活动。6月5日,他被港英当局以“苏联派遣特务,到香港进行破坏活动”的“罪”名逮捕关押。1933年初,胡志明在英国律师罗士比参与设计搭救下获释,当他准备前往新加坡继续搞革命活动时,又被港英当局再次逮捕。当时他患有肺病,身体十分虚弱,港英当局准许他进入医院治疗,计划治好病后再行监禁。但胡志明进了医院后,不久便失踪了。  相似文献   

18.
香港的新“船长”董建华文/郝明安栏目主持人:王长春公元1996年12月11日,在香港历史上是极具纪念意义的一天,同时也是一个值得载入中国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委会400名委员的无记名投票中,董建华以320票的绝对优势,超出另...  相似文献   

19.
2005年,对香港来说是很特别的一年,这一届特区政府有两个特首,一个叫董建华,因身体不适而请辞;一个叫曾荫权,原本是董建华下属,2005年6月2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誓就任。曾荫权是一个典型的“香港仔”成功故事,他由一个药行推销员爬至特区行政长官,他过去经历所塑造的性格在香港这个充斥广东人“精叻”、“古惑仔”特性的城市,自然是入形入格。  相似文献   

20.
南无哀 《山茶》2010,(5):170-177
1956年的最后一天,马克.吕布(下简称马克)从香港坐火车前往广州.第一次跨越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那道门槛。到2010年3月.马克的回顾展在上海举办.54年中他23次跨越这道门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