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地质探测技术,它可依据岩体不同构造、岩石的地球物理性质不同产生的不同物理场来了解岩体地质特征而石窟寺的风化与其所处的岩体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石窟保护中应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了解石窟赋存岩体的地质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系统介绍了在石窟保护中常用的各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原理,回顾了电法勘探、探地雷达、地震勘探、井中物探等技术在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保护中的应用情况,同时指出了已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地热资源属于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广泛的应用在供暖、洗浴、疗养、温室及发电领域。我国的地热资源储量极为丰富,加之全球能源危机的日趋加剧,大力开发地热资源已经迫在眉睫。而开发地热资源的前提条件是准确探明地热资源的具体布情况。基于此,文章重点分析综合物探方法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类比方法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逻辑推理方法,它的探索、创新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阐述了物理类比方法的基本含义、类比方法的特征,探讨了类比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遥感考古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在大遗址保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遥感考古在河北的发展历程为例,讨论遥感技术在大遗址保护中实践与应用的问题,分析遥感考古技术具备的覆盖范围广、无损探测等综合优势在遗址保护中的作用,并提出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探讨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为大遗址保护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5.
遥感是本世纪六十年代新兴的一门科学技术.滁县地区文物保护科研所自1983年以来,采用不同时代和比例的航空像片对明中都城遗址进行了综合调查.初步查明了三道城及@丘的位置,对部分地段进行了长度测算,建立了文物影像标志.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省时、省力、费用低,对探测古城址及具有一定规模的地面地下文物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大遗址是特殊的文化遗产类型,价值评估是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基础。当前,大遗址价值评估主要采用主观定性的方法,考古遗址公园是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创新形式,必将在城乡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重新认知大遗址价值维度,并探索大遗址价值评估的新方法,有助于准确识别遗产价值载体,推进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及建设。考古遗址公园视域下的大遗址价值评估体系可从“基本价值—直接应用价值—区域整合价值”三个层面构建。以统万城遗址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遗址价值进行定性和定量化的评估研究,是实现遗址综合价值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多媒体技术制作的教学节目,可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等方面存在着的差异。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教师也可以将大量的教学信息预置在计算机内,随时调用,任意切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难易程度的习题,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 相似文献
8.
物理教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来迅速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物理教学之中,有效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是广大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实践中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基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利与弊作一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9.
以北京延庆县大庄科乡冶铁遗址群为例,对空间结构及其与资源、环境间的关系通过GIS工具进行分析。根据对冶炼活动有显著关系的影响因子,建立遗址分布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而模拟小区域范围内的遗址预测。研究发现,该区冶铁遗址群对地理位置中的坡度和高程因素展现出较强的依赖性,主要表现为遗址的坡度(7°以下)和高程(650m以下)数值均相对较小;遗址与水系间联系明显,冶铁遗址主要集中在河流交汇处,方便冶炼过程及相关活动水源的供应;而随着冶炉容积(即冶铁产量)的增加,小范围内的冶铁遗址选择,并未以铁矿资源距离就近为最佳选取原则,表明了人类生产活动中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有所减低。 相似文献
10.
拼合研究在岑家湾遗址综合分析中的应用谢飞,李君(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一引言岑家湾遗址是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早期重要文化遗存之一,曾先后经过两次正式发掘。该遗址的研究内容不仅包括了地层、动物化石和石制品(谢飞等,1990;卫奇,1991),并且注意到遗址... 相似文献
11.
隋唐长安城东北角夹城及十王宅遗址位于隋唐长安城遗址东北部,位置十分重要。2021年对遗址整体向西发掘10米,清理了隋唐长安城东郭夹城墙所在区域。该段夹城墙是兴庆宫通往大明宫的夹城墙仅存的一段,为唐玄宗开元年间修筑。本文即是对2021年度发掘工作主要收获的简报。 相似文献
12.
古陶瓷的成分测定,数据处理和考古解释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化学组成测定是古陶瓷科学研究的基础。作根据亲身实践,对几种常用的,或有发展前景的陶瓷化学组成的测量方法作了综评,定量地估计了它们的灵敏度,精密度和准确度。本还对古陶瓷化学组成数据多元统计处理中变量和样品的选择和舍弃,数据处理结果的表述,特别是作考古推论中的某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14.
考古发掘现场脆弱遗迹提取关系到遗迹长期保存及后续保护修复,因此要求提取方法科学、严谨,所用材料安全、有效。本文以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实际出发,总结了提取材料的要求与原则,回顾了考古发掘现场出土脆弱遗迹所用的石膏提取、聚氨酯泡沫提取、环十二烷提取以及薄荷醇提取等几种方法的使用情况,评述了其提取工艺及性能,并对考古发掘现场出土脆弱遗迹提取方法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16.
传统材料及方法在江苏古建筑彩绘保护中的应用——漫谈江苏常熟严呐宅明代彩绘的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熟严呐宅明代彩绘是江苏地区古建彩绘的典型代表。本文就传统材料白芨、明胶、荼皂素及传统方法如书画装裱的清洗等,在严呐宅明代彩绘保护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应用结果显示,这些传统材料和方法在古建彩绘保护中的应用,取得了明显效果。严呐宅彩绘保护中使用白芨和明胶加固液加固、茶皂素清洗、剥皮移植和纸纱封护等技术,未见有相关文献报道,具有创新性。 相似文献
17.
18.
Recent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have made a tremendous impact in the fields of biological anthropology and archaeology. Although advancements in DNA analysis have overshadowed other areas of progress in the subfields of biological anthropology, bioarchaeologists are now utilizing many other new forms of technology in their work. In particular, three-dimensional (3D) laser scanning offers a sophisticated method of documenting and studying prehistoric human skeletons. In recent years, portable laser scanning devices capable of creating high resolution images have become available, enabling researchers to scan and archive skeletal collections from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museum collections around the world. 3D laser scanners are inexpensive, simple to operate, and completely non-destructive to human skeletal material. A major benefit is that they offer a cost-effective method of creating a digital record of skeletal collections for museum archives. Since published research using 3D methods typically focuses on sophisticated analyses used to analyze 3D data that are difficult for the novice user to follow, in this paper we provide a simple and straightforward overview of 3D scanning methods aimed at non-specialists. We discuss how these methods can be used to preserve and document osteological material in museums, develop research ideas in the subfields of biological anthropology, and increase the potential for scholarly collaboration. 相似文献
19.
Robert A. Church Daniel J. Warr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storical Archaeology》2008,12(2):103-119
The availability of deepwater survey technology allows researchers to work more readily in waters beyond conventional diving
limits and makes possible an increased number of historical shipwreck projects. Several deepwater historical wreck sites are
being investigated, some are being archaeologically mapped, and a few are even being excavated. Conducting a deepwater archaeological
project to acceptable archaeological standards requires extensive and complex pre-investigation planning; otherwise, valuable
data could be lost, as well as expensive ship and sub time wasted. High-resolution geophysical survey data must be a part
of this planning process. Utilization of this type of data gives the planning scientists a better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the site, which is essential in formulating valid field methodology. Drawing on examples from actual deepwater project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why high-resolution geophysical data is essential to the planning process, the means and methods used to
collect the data, and how this data is integrated into the planning process to produce a feasible field project plan. 相似文献
20.
本在对多年来搜集的26l例散见于荆州现存古城墙上的勒名砖整理、分类的基础上,对其中有代表性的勒名砖进行考证说明,并附有列表及典型砖例的实物拓片,还根据实物材料对荆州有砖城以来的筑城史及城砖的“物勒工名”制度的发展轨迹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有助于加深对荆州古城的认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