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明代书院复兴与王学之关系明代初期,书院教育不及宋、元两代发达,原因主要是朝廷把兴建官学,提倡科举作为办教育的重点,对书院未予重视。自洪武至成化近一百年间,书院一直处于沉寂状态;加上一般士子因官学待遇优厚,可从多种途径获得士进之机,故并不热衷于书院。然而自成化(1465—1487年)以后才开始有所发展,至嘉靖年间(1522  相似文献   

2.
书院是我国古时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学校,它有别于政府设立的官学,为私办官助、由政府奖励开办,经费自筹,教学方式采用讲学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利用自由言论去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比起正规的官学要生动活泼。  相似文献   

3.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和学术研究场所。书院始于唐,兴于宋,沿至清末,历时千年,发展遍及全国,多达数千所,成为各地培养人才、发展学派的重要基地和化活动中心。书院起于私学而渐趋官学,但始终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地位;它继承和发扬了古代私学的传统,也吸取了宗教和官学的教学经验,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和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明清徽州书院的官学化与科举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徽州书院官学化的途径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 ,形成于唐、五代 ,发展于宋、元 ,兴盛于明、清 ,前后存在了一千多年。书院发端于私学 ,原属于官学系统之外的教育机构。但在古代专制制度的社会条件下 ,书院从它建立的时候起 ,就很难逃脱官学化的命运。徽州书院自然不能幸免。现在的问题是 :书院的官学化到底是通过哪些途径实现的 ?学术界的一般观点是 ,“官府对书院掌教聘任权的控制” ,“官府对书院经济、田产的控制和干涉”是书院官学化的两个主要途径 ① 。如果说这是就全国书院官学化的一般情况而言 ,那么徽州书院却并…  相似文献   

5.
书院之名昉于唐代开元年间,书院之实源于春秋私学,经盛唐吸收修书院与官学藏书、讲学两项优长,晚唐产生实体书院。成熟书院特征为学校性质、从事终结性教育和兼容精神。考查现存资料最祥出现时间较早的唐末东佳书堂,认为东佳书堂已经完成了传统私学向书院的过渡。书院起源时间应在晚唐,唐末初具规模,也较为普及。  相似文献   

6.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它历史悠久,对我国学术思想及文化教育的发展影响巨大。书院在两宋教育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北宋初年到北宋中后期再到南宋,书院在曲折中发展着,其与官学的关系也在不断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书院是中国古代士人为了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求,整合传统的官学、私学以及佛道宗教教育制度的长处,创造并日渐完善的一种全新的既与官学、私学相联系,又独立于官学与私学的独特的学校制度。自唐宋尤其是宋代以降,它和官学、私学,以鼎立之势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教育事业,并促进其繁荣和发展。近代,它又以开放之势接纳西方学校制度与先进的科技知识,成为连接古代与近现代教育的桥梁,几乎独立承担起贯通中国教育血脉的重任。千余年来,书院文化为中国教育、学术、文化、出版、藏书等事业的发展,对民俗风情的培植,国民思维习惯、伦常观念的养成等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书院是在我国唐宋期间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方式,同时也是文化传播、学术酝酿及学术宣达的重要基地。书院的最初形式是藏书、校书之地,随后发展为聚徒讲学之地,到南宋时期,几乎取代官学,成为主要教育基地。书院所提倡的重学与提倡讲学之风,支配与影响了整个社会的风气。  相似文献   

9.
陈新民 《南方文物》2001,(3):92-93,103
书院,是我国古代社会办学的一种形式,有别于官学和私塾,自唐代兴起到清末,经历了千年的兴衰发展,数量之多,遍及城乡。江西历代兴建书院逾千所,居全国之首。书院为各个时代培育人才,推进学术文化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书院在中国教育史、学术史和文化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已引起史学界的重视和研究,但是,对书院建筑的研究却所见无几,似乎是一个被忽视、被遗忘的角落,其实,书院建筑具有独自的特色、价值和意义,很值得探讨。书院是古代文人聚宿和讲习之所,又是地方学术文化中心,有的成为某一学派的基地。书院的建造多由文人主…  相似文献   

10.
清代旗人书院的发展与驻防文试政策关系紧密。清朝前期禁止驻防文试,旗人书院很少;清朝中晚期允许驻防文试,旗人书院才增长较快。清朝前期旗人书院的教学侧重清语骑射,到中晚期则重汉文。旗人书院和八旗官学在师资、经费来源、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书院在初始设置时间、设置目的和最终效果上也各不同。多民族文化互相交流和融合是大势所趋,限制旗人学习汉文化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11.
从孔子之学到书院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书院始于唐末,盛于南宋,延续于元、明、清。它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极为深厚。从一定意义上说,它的产生是古代教育改革的产物。正因为如此,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既不同于官学,又有别于私学。它是介乎两者之间的一种民办官助并受政府控制的教育组织机构,但又与后来清末民国创办的学校不等同。  相似文献   

12.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的图书,从事教学活动.学术研究和交流的一种高于蒙学,不列入国家学制的民间教育组织.书院之名始于唐,自宋至元、明、清(清光绪年间甲午战争以后,全国书院渐改成新式学堂,书院制结束)得以发展.在发展中逐渐“官学化”,成为封建社会后期和官学并行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对培养青年学子,传播学术思想和宣扬政治文化,起着较大的作用.中国书院的发展,其主流自始至终在江南地区(见下表).江南书院的发展此起彼伏,书院的兴起必然促使其建筑的兴盛,书院的衰落也会影响其建筑的衰亡.  相似文献   

13.
中国书院精神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书院是一种由儒家士大夫创办并主持的文化教育机构。它产生于乱世,继承、发扬了中国古代优良的私学教育传统,又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官学之不足,无论是从书院发展起源的角度,还是从它的思想制度方面,都表现出它独立、自主、开放、创新等诸多可贵精神。是中国文化教育史上一道举足轻重而又独具特色的风景,也为现代学校教育提供诸多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书院肇姶于唐,初盛于宋,首挫于元,复兴于明清,终结于清末民初。广西书院起于宋,命运类同全国,惟书院与官学在广西彼此消长,持续流芳逾千年,共同书写广西乡土教化和国学文脉的源远流长。作者通过实地踏勘、稽考古今史志文献和参照近人考辩,还原了历史上广西300余所书院的兴废始末和发展脉络,尽可能确认其源流因革,力求正本清源,铭记信史。  相似文献   

15.
书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教学形式,不但在学问研究上填补了官学留下的空白,更以其自由独立的学术风气培养了大批人才。贵州在明代建省,在政治经济有了较好的基础以后,文化教育也随之发展起来,书院教育呈现出鼎盛之势,并因应贵州省情而别具特色,书院的发展也对贵州地域文化贡献颇大,提高了士人文化水平,丰富了地方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最初只是收藏、校刊书籍、辨明典章的地方。五代时,由于战争的影响,官学衰废,士子苦无就学之所,于是自动择地读书。一些学者在佛教禅林制度的影响下,选择风景优美的山林名胜之地,作为“群居讲学之所”,出现了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书院的创办者或为私人,或为官府,不少有名学者讲学其间,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聚众讲教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明代是广东书院发展史上一个上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其发展轨迹经历了沉寂—上升—鼎盛—回落四个时期,且与朝廷的文教政策、政治斗争、官学的盛衰和王湛之学的兴盛和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刘向培 《中国地方志》2020,(1):55-61,M0005
方志为一地史事之渊薮,其中所载宋代学记为研究宋代官学、书院等教育组织的重要文献,不过因其分散保存在不同方志中,使用起来十分不便。曾枣庄、刘琳主编的《全宋文》收录了宋代绝大部分的记文,对宋代研究颇有助益,然此浩大工程难免挂一漏万。如《长洲县学记》为迄今所见宋人俞掞唯一存世文章,徐鹿卿《罗必元故宅记》等记文对宋代书院、祠堂、家族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全宋文》皆失收,今据相关方志对此9篇文章进行补遗,以期为宋代相关文献研究提供新的史料。  相似文献   

19.
清代社学与中国古代官办初等教育体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传统中国是个崇尚文教、重视教育的国度。从历史上看,最迟在西周时期,国家已经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学体系。以明、清两代为例,政府在京城设有国子监,为中央官学;在直省以下行政区域设有府、州、县学,为地方官学。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是,政府设置的官学系统中到底有没有正规的初等学校?如果官学也包括了初等教育,那么,这种官办的初等学校又有哪些特点?按  相似文献   

20.
南宋时期,许多理学大师及其弟子纷纷入桂,在他们的提倡和推动下,理学通过书院、官学、书籍刊行的方志在广西传播、发展,对广西思想文化的开发产生巨大的影响。广西本土的理学家的出现,为理学在广西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代理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