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漫话牦牛     
在西藏高原、宽旷无垠的草原上,散落着一群群牦牛。在风雪高原生息繁衍,它是藏旅同胞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传家宝”。 我国牦牛的故乡,在西部高原地区。我曾在雪山牧场,在崎岖的山道上,在藏民家里,饱赏过牦牛的风采,才知道它在高原居民生活中占据着不可缺少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格勒 《中国西藏》2005,(2):48-50
从昂仁一直到狮泉河,一路上大部分都是沙漠草原,即万里藏北。它与东部昌都的西北部,青海的玉树、果洛,四川甘孜州的石渠、色达、阿坝州的红原连成一片,形成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游牧化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早在1000多年前就将野牦牛驯养为家牛。他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有的技术如今只有他们才会,如将牛奶加热制成酥油、酸奶;  相似文献   

3.
“牦牛数千年来与藏族人民相伴相随,尽其所有成就了藏族人民的衣、食、住、行、运、烧、耕。牦牛的存在和使用,涉及到青藏高原的政治、教育、商业、战争、娱乐、医学、物质用品等等,深刻地影响了藏族人民的精神性格,也影响了藏族人民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高原牦牛文化。”——亚格博  相似文献   

4.
龙山 《中国西藏》2014,(1):50-53
广袤的青藏高原是自然环境极其严酷的世界屋脊,但这里却是耗牛生息繁衍的绝佳地方。牦牛是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一种大型动物,无论是野牦牛还是家养牦牛,它们与藏区民众的生产生活均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自古以来,这种关系渗透在藏族群众所在的每一寸土地上,久而久之,形成青藏高原特有的牦牛文化。野牦牛演化为家畜的历史进程野牦牛是青藏高原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动物之一,是十分宝贵的高原畜种,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雪山天骄"之称。其栖息地为海拔4000-6000米的高寒地带。现在,我国是世界上拥有牦牛数量最多的国家,约有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祖国五大牧区之一,有5亿亩天然草场,这里是牦牛理想的繁衍生息之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地处世界屋脊的青海高原,尽占龙脉,人杰地灵,大美无限。江河之源,清流激湍;万山之宗,群峰连绵。蒙藏群众,早就有了崇敬山水、崇敬自然、  相似文献   

6.
《西藏人文地理》2014,(2):34-41
在青藏高原,牦牛很早就先于人类开始生活于这片广袤无垠乏地,并和人类一道守护着这片圣神的净土,这就是高原人类世世代代敬重牦牛,并结伴积淀高原文明的缘由所在。  相似文献   

7.
牦牛.藏语称其为“雅克”.国外根据藏语发音通称为“yak”。在青藏高原.牦牛是藏族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家畜,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从头到脚.从生到死都在藏族人民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寄托.牦牛更在藏文化中被视为英勇的象征.成为民间文化中的一种符号。  相似文献   

8.
在牦牛博物馆里,收藏着很多当代艺术家创作的和牦牛相关的作品。这些艺术家说,因为高原牧民的生活生产和牦牛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牦牛就没有藏人,藏文化和牦牛文化一脉相承。他们自己的创作灵感,便来源于对牦牛这种最质朴的情感。  相似文献   

9.
藏民族与牦牛共同生活在青藏高原及其附近。藏族先民成功驯养了牦牛,并在长期以来尊重和爱护牦牛。牦牛在藏民族中的特殊地位充分体现了藏民族牧业文明的发展、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0.
感恩牦牛     
牦牛的被驯化、被畜养、被役使、被广泛利用,以及它的被精神化、被艺术化,足藏族文化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也是人类文明进程宏伟篇奄中的一个传奇故出。  相似文献   

11.
《西藏人文地理》2014,(2):30-33
牦牛,是属于牛属牦牛亚属的大型哺乳类动物,也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大型哺乳动物。主要分布在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高海拔地区,是高寒地区的特有牛种,草食性反刍家畜。  相似文献   

12.
德吉 《中国西藏》2013,(4):38-41
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原始品种,是牧区人民的重要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我国约有1400万头,占世界总数的92%,集中分布于青藏高原1.57亿公顷的高寒草地。上世纪50年代末,以西南民族学院蔡立教授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几十年如一日,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寒牧区对牦牛进行科学研究并进行牦牛产品科技开发,取得了举世嘱目的重大科技成果;1987年,西南民院在全国首家招收“牦牛遗传育种”方向研究生,为我国的牦牛研究培育新生代。20多年过去,这批学子为牦牛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享有草原“白珍珠”、祁连“雪牡丹”之美誉的华锐白牦牛,是中国乃至世界稀有的地方牛种。早在商周时期,华锐地区就有羌戎等民族驻牧,当时的白牦牛尽管在畜种中占据的数量不大,但已经存在并繁衍生息。迄明清,华锐人不植五谷,唯事畜牧。《五凉考治六德集》中有“祁连蛲饶,畜牧蘖生”的记载,《凉州府志备考》中亦有“白牛食雪山肥草,饮雪山清水,其粪微细,可合旃檀”之表述。此类记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水草丰美,白牦牛空前发展的景象。  相似文献   

14.
昌都:西藏的东大门 1951年以前,昌都镇只有二十来户人家,人口不足300人。镇中一幢将近100平米的两层小楼,是镇上最好的房子,它的周围散落着十几间低矮的平房。昌都战役结束后,解放委员会将它重新修葺一新,供昌都上层人士居住,这其中包括刚刚被解放军俘虏的当地藏军首领。当时入藏的十八军将领,包括谭冠三和张国华在内则都住在帐篷里。十八军攻下昌都,等于打开了进军拉萨的东大门。刚打下昌都时,先遣部队奉命向拉萨开拔,部队在进军路上所需的物质,包括衣服、粮食、弹药等都要从昌都源源不断地运往各  相似文献   

15.
在藏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牦牛从藏民族原始的崇拜物,伴随着神话、传说、宗教等,经历不断发展和演化,从而形成了一种既古老而又现代的牦牛文化。这种文化不仅深深根植于藏民族的民间信仰、祭祀、文化艺术和日常生活自备方方面面,还直接影响并形成憨厚、忠诚、悲悯、坚韧、勇悍、吃苦耐劳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16.
斗蛐蛐,也即斗蟋蟀,亦称“秋兴”、“斗促织”,即用蟋蟀相斗取乐的娱乐活动。斗蟋蟀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国的艺术。  相似文献   

17.
《湖南文史》2011,(10):34-34
斗蛐蛐,也即斗蟋蟀,亦称“秋兴”、“斗促织”,即用蟋蟀相斗取乐的娱乐活动。斗蟋蟀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国的艺术。  相似文献   

18.
对于藏民族来说,牦牛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藏族之所以称牦牛为“宝贝”,是由于牦牛为传统的藏族社会提供了人们生存的基本保障。它浑身是宝,每一宝都又无私地赐予了人类。它的馈赠惠及高原人类的衣、食、住、行、运以及烧、耕.医、娱、用等方面。可以说从出生到死,贡献了一切。  相似文献   

19.
Yak is a species of macro fauna that lives exclusively on the alpine hypoxic Qinghai-Tibet Plateau. No matter whether wild or domesticated, yaks have had a long and historic relationship with the Tibetan people.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this relationship has infiltrated into every inch of inhabited Tibet. As time goes on, a unique Yak culture came into being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相似文献   

20.
嘉任 《中国西藏》2003,(1):73-74
这些年,西藏热从国外炒到国内,从国内又炒到国外,只要是西藏的,人人心向往这。这种西藏热一方面大在推动了西藏化的对外介绍,另一方面也让搞藏族化研究的人越做越系统,越做越深入。由北京出版社和西藏人民出版社共同推出的《中国藏族服饰》,正是这样一部系统,全面地介绍藏族服饰的图册,可以说,它是第一次以这样的宏篇巨制将藏民族丰富多彩的服饰化,按照不同省区,不同地区、不同类型进行分门别类的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