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以战后至1972年9月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日本学术界对于新中国的研究史为研究对象,以日本学术界对新中国政治体制、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就、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和考察以及文化大革命的研究为线索,分析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前日本学术界对于中国的研究概要。以此,试图分析战后日本学术界的中国观和中国研究的方式、理论。  相似文献   

2.
日本《环境研究》在2008年149号、150号开设专辑,集中刊登了17篇研究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论文,这些研究论文反映出日本学界对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关注。日本学者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中国环境法律法规政策的变化特点和环境行政的最新发展动向;中国环境战略如温室气体减排及沙漠化对策ODA(日本对华开发援助)等各种形式的中日环境合作。随着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球性话题,有关环境问题的研究与合作正在超越环境问题而扩展到经济、政治领域。在环境问题上的交流与合作,对中日经济合作关系乃至中日友好关系都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增林  许旭 《人文地理》2008,23(2):106-112
90年代后期,中国海洋经济增长迅速,但区域差异呈现增大的趋势。文章分别从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变化方面入手研究不同尺度的中国海洋经济空间差异。在研究中利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以及塞尔指数等指标分析中国海洋经济的省际差异以及北、中、南三大地带内及地带间差异的演变趋势。绘制罗仑兹曲线来反映海洋产业的空间集聚扩散情况。并指出出现区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资源禀赋、产业空间集聚、国家政策和外商投资倾斜以及历史基础等方面,最后提出缩小海洋经济区域差异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史勤 《世界历史》2023,(1):144-159+164
从岸信介内阁到佐藤荣作内阁时期,日本的东南亚政策出发点带有明显的遏制中国的意图。1972年,中国和日本赶超中美关系缓和的步伐,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东南亚国家对此事高度关注,在欢迎中日恢复邦交的同时,担心两国结成同盟及日本的经济援助流向中国。针对此种情况,日本适时给予安抚,指出中日邦交正常化不针对第三国,并表明没有更改对东南亚的友好政策,将继续扩大对它们的经济援助。日本的安抚、日本与东南亚的紧密经济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与美日安保关系共存的实现、东西方关系缓和的大趋势,共同削弱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对日本与东南亚关系的冲击。但这并不意味着此事对日本的东南亚政策毫无影响。中日邦交正常化改变了日本对东南亚政策的出发点,令日本的政策不再明显带有遏制中国的意图,还在政治、经济领域重塑了日本外交的外部环境与内部动力,对日本的东南亚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近代日本军队是从不同区域中编成,侵华战争也是在多个区域中展开的。这些区域既包括日本国内作为军队编成和驻屯地的固定区域,也包括日军在国外侵略占领并遭到抵抗的各个区域。近年日本学界基于日军按区域编成和驻屯地固定的特征,通过对地方行政单位、军都、自然村三个层面中军队与地方关系的分析,从区域社会角度关注近代日本军国主义战争体制的形成过程和军队活动。通过对乡土部队——联队的研究,揭示日军中的区域色彩与战斗力特征,有利于细化对日本侵华战争体制与日军的认识。同时,日本学界关于战时中国东北、华北、西南、东南地区日军侵略和中国抵抗的研究,揭示出不同区域的抗战特点,进一步拓展了日本侵华史和中国抗战史研究。本文对以上两方面研究做一初步梳理并据此对如何继续深化抗战史研究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6.
17世纪末18世纪初,中、朝、日三国间的贸易极为活跃,并形成了一条相对稳定的商路,即中国北京-栅门-义州-东莱-对马-日本京都。中国的丝织品、朝鲜的人参、日本的白银是这条商路上的主要流通品。这条商路的存在,对东亚区域产生重要的影响:首先,经贸往来无疑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其次,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然而在封贡体制下,经济功能无法完全展现出来,最终导致商路的衰落。  相似文献   

7.
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借助ArcGIS技术,结合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以2000年以来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人均旅游收入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过程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对2000年~2011年的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互动关联模式以及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整体上呈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局部上则长期表现出高高相聚和低低相聚的两极分化格局;邻接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着关联互动,使得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差异不断演变并出现新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8.
郭海红 《民俗研究》2007,(3):136-155
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早期的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艺术等领域,受中国影响较大。日本一方面学习、借鉴了中国文化的优秀元素,一方面结合本国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FTA战略动向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第3次FTA浪潮的掀起,日本的通商政策开始出现转变。从以多边体系为中心的通商政策,逐步转向双边、区域、多边共同推进的多层次的通商政策。日本在本地区推行以本国为中心的FTA战略,战略设计上置中国于优先顺序之外,协定内容中将农产品最大限度的采取例外处理,政策制定上又受到传统的战略盟国美国的牵制。在今后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及中日FTA问题上,日本的农产品贸易自由化问题仍将是主要障碍。而且,中日两国争相与东盟缔结FTA的结果使东盟的中心地位更加明显,长期维持这种结构会导致贸易和投资转移效应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滕丽  王铮  庞丽  李刚强 《人文地理》2006,21(1):72-75
本文从信息化设施和信息产业两方面来认识区域信息化水平,对中国各省区的信息化水平进行了定量估算和综合评价。在区域信息化水平测度的基础上,本文从以下两方面分析了信息化的区域影响。作为区域经济的一个部门,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大部分省区信息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呈现了不同程度的正的相关性。文章重点分析了信息化设施溢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运用相应的经济增长核算模型,分单区域和两区域研究信息化设施溢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估算结果显示信息化设施溢出的增长作用存在区域差异。在作用机制上,单区域信息化设施的溢出与两区域的情况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中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在国民政府的吸引和爱国热情的激发之下,东南亚广大华侨积极回国投资支援大后方建设,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对东南亚华侨在"大后方"投资的情况作了基本概述,对其投资的原因以及侨资企业的最后走向作了简单地探析,最后总结了其对"大后方"投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贵州的城市空间布局与发展相对缓慢。经过抗战时期的建设,城市现代化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受高原、民族等限制,与西南其它省份和内地相比,城市发展相对滞后,却表现出典型的西南民族地区特有的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China’s sudden suspension of rare earth exports to Japan in September 2010 represented the opening of a new front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for natural resources. As the demands of the global economy change, the international demand for rare earths, which are used in a diverse range of high-tech industries, has also increased. As China is currently the largest rare earths exporter, its actions in regulating rare earths exports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interests of other states in the supply chain. This paper therefore examines how China assumed this dominant position in the supply chain. It also looks at how major rare earths consumers such as Japan and South Korea are reducing their reliance on and vulnerability to Chinese rare earths supplies through means such as seabed exploration in disputed territories, which might contribute to geopolitical tensions and instability in the East Asian region.  相似文献   

14.
尽管中日两国关系内部的经贸合作关系与政治协作关系,在发展上长期处于不平衡、不协调的亚健康状态,但是中国从双边经贸合作的大局出发,一直在积极促进两国经贸关系与政治关系协调发展。这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而且也是区域性外在作用的促进结果。值得一提的是,中日两国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亚“10 3”合作机制、中日韩三国合作框架、中日俄三国利益关系的推进上,都有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与广阔的合作前景,从而在外部形成了中日两国经贸合作实现战略升级目标的区域促进环境,有利于双方在2008 ̄2010年间达到2 000亿美圆的经贸合作额度。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正在由国家层次向地方层次纵深,而各国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放权,也使得地方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日本是与我国开展地方性交流与合作最活跃的国家,其载体主要是友好城市。在全球化和地方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中日地方间交流与合作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促进地方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向前发展对中日双方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论三角缘神兽镜所见古代日本对江南文化的吸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坚 《东南文化》2000,(1):69-72
三角缘神兽镜的研究是中日两国学界共同关注的课题。本文认为日本出土的三角缘神兽镜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吴镜传统在日本的延续,它是经南路进入日本的吴地铜镜本土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伪满洲国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统制经济政策。其中,占据突出位置的是"产业开发五年计划"、"北边振兴计划"和"百万户移民计划"。伪满洲国统制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企图把中国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附庸,"以获得为进行长期对外战争提供资源及其他的巩固的策源地",为侵略战争造血、输血,进而为日本帝国的政治、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18.
日本是我国最大的外资来源国之一,日资的进入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而易见。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的总体格局来看,发达国家占绝对优势,我国所占的比重虽不大,但增长势头良好。明确我国在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地位,研究其对华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机制,对我国改善投资区位条件,提升在日本全球化生产格局中的分工地位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投资动机和区位要素两个方面来考察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机制。在此基础上,最后对地理上与日本临近的东北三省予以特别的关注,就如何吸引日资提出了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9.
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能源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考虑,日本制定了详细而切实可行的新能源产业扶持政策,在官、产、学一体化积极推动下,新能源产业取得了巨大发展,为日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