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稽古录》是司马光晚年撰写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它由三部分构成,即《历年图》、《百官公卿表》及三家分晋以前的一段历史。《历年图》成书于治平初年(治平元年为1064年),起讫时间与《资治通鉴》相同,共五卷(《文献通考》经籍二十),也有七卷之说(《东坡全集》卷36《司马温公行状》)。《百官公卿表》成书于元丰四年(1081年),起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止于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共十卷,也有十五卷、一百四十二卷、一百四十五卷(《文献通考》经籍二十九)、六卷(《东坡全集》卷36《司马温公行状》)等说。最后他写了从伏羲至  相似文献   

2.
<正>西汉元寿二年,由于权力更迭的缘故,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出现重大调整,人事变动极其频繁,故《汉书·百官公卿表》叙及该年的人事变动内容颇为丰瞻,然问题亦甚多。据《百官公卿表》,元寿元年,"詹事马宫为光禄勋"。元寿二年,"光禄勋马宫为右将军,三月迁。"可知马宫任右将军前为光禄勋。马宫为右将军,其光禄勋一职为甄丰所接任。绥和元年,甄丰以京兆都尉为水衡都尉,二年为泗水相,哀帝崩时,甄丰的身份是故泗水相,王莽将其纳入自己的  相似文献   

3.
魏晋十六国时期的护军、中护军及护军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存至今的汉魏南北朝护军印有10余种,其中多属魏晋十六国时期。护军官名是从秦及西汉的"护军都尉"(汉高祖时曾改称"护军中尉")演变而来的,至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护军都尉更名司寇,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才正式更名为"护军"。所以,今存的护军印,有的虽可定为西汉物,但其时代最早不能早于平帝元始元年。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西汉的护军都尉,从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始"属大司马","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居大司马府",是大司马幕僚,职"比司直"。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相似文献   

4.
李炳泉 《史学月刊》2008,(12):125-127
《汉书.百官公卿表》云:“西域都护,加官,宣帝地节二年初置,以骑都尉、谏大夫使护西域三十六国,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马、候、千人各二人。”在这条史料中,不仅提到西域都护置于汉宣帝时(拙文《关于汉代西域都护的两个问题》,见《民族研究》2003年第6期),而且还提到西  相似文献   

5.
马王堆汉墓发掘已近二十年了,仍留下许多疑点,令我们去考究、思索。轪侯的身世及夫人的族属就是其中之一。 关于轪侯身份,史书记载非常简单。《史记》、《汉书》均只在功臣表中,记载他以长沙国丞相于汉惠帝二年庚子封侯,食七百户,八年薨。其姓名,二书记载稍有出入,《史记》为“利仓”,《汉书》为“黎朱苍”,从墓中出土的一颗篆体阴文的玉质私印看,轪侯应为利苍。在《汉书·百官公卿表》景帝中元五年栏中,又有一条“轪侯吴利为奉常,六年奉常利更为太常”,而轪侯世系表却无吴此人,这点两部史记记载相同,不当有遗漏,且吴与轪侯姓氏不符。吴利是谁,《马王堆汉墓》一书按时  相似文献   

6.
《元刊琵琶记》第七出生、末合唱[前胜]有句云:“荣归去,绿绶新,休教妻嫂笑苏秦。”钱南杨先生为“绿绶”作注云:“‘绶’,印带。汉制:二千石已上,银印绿绶,见《汉书·百官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O年版《元刊琵琶记校注》第53页)查《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云:“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光禄大夫无。”(《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743页)钱注将“绿绶”等同于“青绶”,恐有误。同是《汉书·百富公卿表上》,云:“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  相似文献   

7.
《汉书》卷九上《百官公卿表》载:武帝太初元年“左内史更名左冯诩,属官有廉牺令丞尉。又左都水、铁官、云垒、长安四市四长丞皆属焉”。论者据此皆以为左冯诩属官有四市四长丞。如陈直《汉书新证》云:“西安汉城遗址中,出土‘市府’封泥最多,文字最精。又有东西南北四市封泥,皆为半通式,为左冯诩长安四市长所用者。”(12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3月第二版)等。这完全是对班固原意的曲解。其实,《百官公卿表》所说的“四长丞”分别指的是左都水、铁官、云垒和四市(应为西市,详见下)共四长丞。这种前面列举官名,后面级以职官…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史上的基层设置从来不是精确无误有如"铁板一块",《汉书·百官公卿表》曾用"大率"一词来表述基层设置,已道出这一特点。《宋书·百官志》追溯秦汉以来县令及以下官吏时,曾言"其余众职,或此县有而彼县无,各有旧俗,无定制也",说明"旧俗"可超越"定制"。以上两者表明,不管是地方文献还是全国性的文献,在不同程度上都蕴含着俗与制的关联,应该予以"在地化"的开放性解读。  相似文献   

9.
汉代在郡国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划中,有因当地物产之宜或某种需要而特设的专官,据《汉书·百官公卿表》及《续汉书·百官志》的记载,这些特设的专官种类很多,包括有农、林、水、工、盐、铁、畜牧等各个方面。在西汉时,这些郡国的特设官一般隶属于中央的官署管辖,东汉则皆改隶于郡  相似文献   

10.
按印,《说文解字》印字注曰:执政所持信也。《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引《汉旧仪》云:六百石,四百石至二百石以上,皆铜印,文日印。自战国以来,随着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封建统治阶级在国家机器范围内,设立各种机  相似文献   

11.
一、詹事设置的原则詹事官起源于秦。《汉书·百官公卿表》曰:“掌皇后、太子家”。这个解释有两个含义,一是说明了此官的性质,是宫官;另一是概括了此官的职掌,即主要是掌管宫内太子、皇后及皇太后的私事务。汉承秦制,设置了詹事官.《汉书·百官公卿表》师古注:“皇后、太子各置詹事,随其所在以名官”。即分别设置了太子詹事、皇后詹事、皇太后长信詹事.詹事设置的原则是:第一、未有太子不设詹事。太子詹事,不常置。“凡初即位,未有太子,官属皆罢”,当然詹事也省。其实,影响太子之预立,除了“凡初即  相似文献   

12.
《文物》2020,(10)
《汴河帖》为北宋文彦博元丰三年(1080年)至元丰六年(1083年)判河南府期间所作。本文重新对该帖文句进行识断,并考证了作帖时间。元丰二年朝廷主张"导洛通汴"后,文彦博于元丰六年四月书《奏西京漕河事》,以"浚漕"为由申请"引水入城"并得到批准,其后都提举汴河堤岸司要求暂停洛水入城以保障汴河行运,文彦博继而作《汴河帖》以"水磨磨焦"制酒曲一事请求在关闭洛水的同时,保留伊水专用磨焦。文章进而通过季节性河流的特性和磨焦时间,考证《汴河帖》作于元丰六年四月。该帖以元丰新旧党争为背景,体现了洛阳旧党利益与汴京新党利益之间的博弈。  相似文献   

13.
汉、唐正史《百官志》官制记载体例有显著不同,《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记官而不及机构,以长官、佐贰、属官代表各自府署,可称作"以官存司";两唐书《百官志》则皆"以司存官",即在各机构名下记其长官、佐贰及所属官吏,将之一概视为机构成员。记载体例变迁的根本原因在于规范官制的法令及行政体制的演化,汉代官制记载依据以官员管理为中心而不及机构状态的官簿、秩律等文档、法令,唐代官制记载主要取本规范各机构官吏设置的职员令。汉唐官制记载体例及其来源的不同,体现了魏晋以来官制和对应法令形态的变迁,这一变化的转折点约在南北朝后期。由此达成的机构行政一体化,是汉唐间强化集权秩序和防止长官大权独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汉代衡官考     
正汉代有衡官,见于《汉书·百官公卿表》和东汉灵帝时(168~189)的《西狭颂》、《郙阁颂》。关于衡官的职掌,《汉书·百官公卿表》并无详细记载。陈直先生在《汉书新证》里联系东汉的《耿勋碑》、《西狭颂》的记载指出~([1]):衡官亦兼管一部分铸钱事。汉武都太守耿勋碑云:"又开故道铜山,铸作钱器,兴利无极。"故李翕西狭颂,武都郡有衡官掾及衡官有秩。可以证明衡官在武都是专主铸钱事宜,仍沿用水衡都尉之衡官名称。此说颇为人所信。如裘锡圭先生在《啬夫初探》一文里认为"(陈)说似可从"~([2]),朱活先生在《居延简耿勋碑与东汉币制》一文里也说:"陈氏所释甚得其谛。唯误碑文‘铜官’为‘铜山’,此微疵耳。"~([3])其实,陈直先生的说法恐怕是有问题的。从上引那段话不难看出,他认为《西狭颂》里武都郡的"衡官",是《耿勋碑》里主管"开故道铜山,铸作钱器"的机构,故而提出  相似文献   

15.
吴荣曾 《中国钱币》2003,(3):24-26,43
行钱一辞见于《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元鼎三年,“郸侯周仲居为太常,坐不收赤仄钱收行钱论。” 周仲居获罪之由是因为“不收赤仄钱”、“收行钱”。行钱是什么?先看颜师古对这段话作出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李峰  李岩 《史学史研究》2024,(1):115-119
<正>西汉绥和二年,因权力更迭,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出现重大调整。故《汉书·百官公卿表》叙及该年的人事变动,内容颇为丰瞻,然亦不乏抵牾之处,其中与师丹相关的问题尤为复杂。由于师丹为哀帝朝重臣,绥和二年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都与其有关,因此理清其任职的经历,对于阐释哀帝一朝的史事大有裨益。有鉴于此,笔者尝试以师丹为中心对相关问题进行辨析,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将作大匠是秦汉时期中央营建宫室、陵寝等土木工程的机构。《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将作少府,秦官。掌治宫室,有两丞,左右中侯。景帝中六年更名将作大匠。属官有石库、东园主章、左右前后中校七令丞。”此说为历代学者承认。但汉卫宏著《汉官旧仪》中却有不同的记载...  相似文献   

18.
《文物》1984年第8期刊载了《东汉彭城相缪宇墓》一文。根据刻在前室横额中部偏右,即后室门口上方的墓志来看,称墓主缪宇为彭城相是错误的。墓志第一行为:"故彭城相行长史事吕长缪宇字叔异"。知此墓主人的官职乃为吕长行彭城相长史事。按汉制,郡置太守,王国置相。《汉书·百官公卿表》:"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有丞,边郡又有长史,掌兵马,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  相似文献   

19.
“博士”一词,英文为doctor,很多人以为是舶来品。其实,它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文化产物,而且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博士乃是官名,其出现最早可上溯到战国时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循吏列传》载:“公仪休者,鱼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这是鲁国的博士。《宋书·百官志》也说:“六国往往有博士。”但此时博士的职责已不可考。秦王朝因袭此制,设置博士多达70人(见《史记·秦始皇本纪》)。至于秦朝博士的职掌,《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记载如下故事:“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  相似文献   

20.
西汉一代,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相当于内地县一级行政单位———道,管理少数民族事务。《汉书.百官公卿表》云:“有蛮夷曰道。”《后汉书.百官志》亦云:“凡县主蛮夷曰道。”根据《汉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汉志》)后序,西汉末年“道三十二”,但同书在所述各郡之下,共记“道”仅三十:翟道(左冯翊)、夷道(南郡)、营道、冷道(零陵郡)、甸氐道、刚氐道、阴平道(广汉郡)、严道、湔氐道(蜀郡)、僰道(犍为郡),灵关道(越嶲郡),故道、平乐道、嘉陵道、循成道、下辩道(武都郡),狄道、氐道、予道、羌道(陇西郡)、戎邑道、绵诸道、略阳道、豲道(天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