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乾隆始,皇宫里每年按例上演万寿承应戏《九九大庆》,以饰演佛道等吉祥故事向帝后祝寿。倘若遇皇帝、皇太后六旬、七旬、八旬整寿则要举行更为盛大的万寿庆典活动。在清朝皇太后万寿节最隆重的当属乾隆十六年(1751年)崇庆皇太后六旬万寿和慈禧六旬万寿庆典。为了筹备万寿节上的《九九大庆》戏,不仅要重新编排戏本、培训演员、搭建戏台,还有专人绘图,如《崇庆皇太后万寿点景图》和《慈禧六旬庆典点景》,图中场面奢华,同时也保留了昆山、弋阳腔等的舞台形象。在万寿庆典中所上演的《九九大庆》戏的编撰,始于乾隆时期。清乾隆年间,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2.
花衣期是清代官场一项重要的礼仪制度,即规定官员在若干庆典期间应穿着花衣(蟒袍)。平时实施这一制度的庆典有元旦、上元节与万寿节,其中后者规格最高,变数最多,而且最能体现皇权专制的特性。万寿节花衣期的时间一般为正日及前后各三日,在若干整寿之年会加以延长,有时也会缩短。时间最长的是慈禧太后的六十、七十大寿,长达一个月。万寿节花衣期的长与短,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体现统治者性格的晴雨表。花衣期(尤其是万寿节花衣期)内,有各种成文或不成文的禁忌,甚至呈现出"涟漪效应"。这样的禁忌促使官员尽量避免在此期间上奏,令这一制度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3.
严勇 《收藏家》2007,(4):53-59
清代皇帝的服装十分繁复,根据清代冠服典制,清代皇帝的服装可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和雨服等。朝服属于礼服的一种,为举行登基、朝会、万寿节、元旦和祭祀等重大典礼时穿用,它是皇帝各类服装中规格等级最高的服装。朝服至高无上的尊贵特性,决定了它在制作、用料、  相似文献   

4.
沈欣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5):96-102+137-138
清代皇帝的乳母例邀封赠,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打破其家族原有的性别次序并突破宫廷内部的阶级等次,乳母是宫廷女性中的特殊群体。清帝乳母被册封自顺治帝乳母起,然自乾隆朝开始,皇帝有意将封赠乳母之事从官修史书中隐去,以致人们留有乾隆及后世清帝不再封赠乳母的印象。事实上,乾隆至咸丰帝均给予乳母封赠,同治、宣统幼帝的乳母,留有其姓氏及得到恩赏的记录,但这些信息多深藏于宫廷档案之中。梳理近年披露的档案并辅以相关史料,可归纳清代入关后历朝皇帝乳母姓氏及其获得之封赠,其状况反映出乳母封赠与皇权的强化和衰落有着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5.
宫中,现在通称宫廷。清官方文献中,“宫廷”指相对外朝而言的内廷,为皇帝、后妃等办事及起居之所。现在所称宫廷,则兼有政治机构的含义,它与“朝廷”一词相近而不同,似是朝廷的核心。 在皇帝专政的封建时代,宫廷的作用是明显的,特别是政治方面,它以最高统治机关的地位,左右着天下局势,而宫廷其他方  相似文献   

6.
建福宫花园始建于1742年,是集庆典宴乐、尊亲游赏、艺术品鉴和君臣唱和等诸多文娱活动为一体的宫中活动场所。1923年毁于火。本文从文献档案、宫廷绘画、清宫旧影分析比对,梳理了建福宫花园园林景观的原始风貌,探讨了园林景观的复原建设。  相似文献   

7.
李湜 《文物》2012,(4):75-82,1
沈振麟是晚清如意馆的宫廷画家,主要活动于道光元年(1821年)至光绪八年(1882年),主要作品为清代帝后的御容像。作者以清代档案等文献为基础,考察了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道光至光绪年间的御容像,确认其中有7幅道光皇帝宁的画像为沈振麟所画。这些画像对皇帝的服饰、居住环境等作了真实的表现,为这一时期宫廷史、工艺史及生活史的研究提供了图像资料。  相似文献   

8.
正都城是国家、封国之中心,而宫廷又是都城之中心。宫廷是君主与臣下理政之场所,也是君主、后宫及其他皇室成员之居处。有汉一代,中央决策有时并非为皇帝与臣下作用的结果,而是皇帝或太后、外戚独断,又通过宦官与其他侍从人员将消息外传群臣。因此,宋杰教授《汉代宫廷居住研究》(科学出版社,2020年)一书,以皇帝、后妃等所居之禁中(即省中)宫殿建置视角解读汉代政治、制度,可谓是独具慧眼。  相似文献   

9.
韩倩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7):92-110+142
本文在既有研究基础上,以光绪《大婚典礼全图》(以下简称《大婚图》)为线索,结合同治、光绪《大婚典礼红档》(以下简称《红档》)等清宫档案,辨析清代皇帝大婚前后在妆奁、铺宫、筵宴等不同场合使用的瓷器,以及这些瓷器的获取途径、筹办机构等,试图将大婚瓷还原至其所属的历史情境,从而理解宫廷用瓷在国家大典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戢范 《收藏家》2009,(7):3-9
明清宫廷绘画与宋元院体画风格体系一脉相承,作品多工整细致,注重写实并带有皇家的雍容华贵之气。宫廷绘画是一种与封建皇权体制息息相关的特殊的艺术形式。在以皇权为核心的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中,代表意识形态的宫廷绘画艺术更多地被赋予了树立主流美学典范、弘扬封建正统思想,传达统治者政治意图的职能。宫廷绘画的创作受到诸多限制,宫廷画家一般要遵守作画前绘制稿本,待皇帝批准后再“照样准画”的绘画制度等,这些都导致了宫廷绘画整体风格的谨严性和统一性。  相似文献   

11.
杨勇  刘岳 《收藏家》2013,(7):3-14
造办处档案是研究清代宫廷御用品的第一手资料。2005年《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出版,系统地公布了雍正至乾隆时期宫廷御用品制作、修复、收藏等方面的材料,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很大便利。  相似文献   

12.
康熙八年(1669年)三月,西洋教士南怀仁以"监督历法"身份掌钦天监,意味着西洋历法重新得到朝廷认可。尽管如此,天主教并未得到弛禁。宫廷传教士努力寻求皇帝对天主教的宽容。两年之后,在杨光先教案中被逐至广东的西洋教士得以"奉旨归堂"。本文利用中西文献,研究西洋教士重掌钦天监后,实现地方教士"各归本堂"的过程,不仅剖析宫廷传教士为推动朝廷宽容天主教,周旋于皇帝、礼部和满汉大臣之间的策略和人际环境,而且揭示出皇帝与官员大臣的态度和反应。  相似文献   

13.
宫廷藏书兴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历代宫廷几乎都拥有当时最为丰富、完整的图书典籍。这些图书典籍藏于深宫秘阁,构成中国历代的宫廷藏书。中国历代宫廷典籍浩如烟海,古人形象地形容为汗牛充栋。确切地说,汗牛充栋只是中国宫廷藏书繁荣时期的形象比喻,而事实上,中国历代宫廷藏书有繁荣的时候,也有衰败的时候。分析其原因,中国宫廷藏书的兴衰和历代皇帝对于文化的好恶密切相关;而中国王朝的兴衰成败却直接决定着宫廷藏书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实物遗存——现存清代皇家室内的戏台建筑,图档遗存——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清代宫廷样式房图样中所反映的清代宫廷室内戏台,文字遗存——宫廷建筑文献档案为基本依据,在大量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运用功能研究、设计方法研究的手段,尝试就清宫室内戏台的特点和类型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图像、文献和档案为基础,试图藉诸种材料的分析,阐述董邦达奉乾隆皇帝之命绘制《四美具合幅图》的缘由,以及作者对绘画主题、题材、风格、构图的选取,通过分析作品从母本到成品的制作过程,力求揭示出皇帝、词臣和画家在创作中的意愿和互动。作者试图借助个案分析,揭示词臣画家在乾隆宫廷内艺术风格的形及其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复杂性。此外,作者对绘画史研究  相似文献   

16.
康熙《万寿盛典初集》是记录康熙五十二年(1713)康熙皇帝六旬万寿节庆典活动的一部专书,其中收录的《万寿图》是记录三月十八日庆典当天北京城内外官民迎接帝后御辇进宫时沿途街景的写实画作。书中刻《万寿图》,也是今存该图的最早版本。图的上卷绘制了自北京城西直门至紫禁城神武门御路沿途的庆典场面,包括道路两侧参与庆祝活动的多处寺院或道观类的建筑,是记录康熙末年北京城建筑情况的重要图像史料。本文试根据该刻本,比对略晚于《万寿盛典初集》的《乾隆京城全图》,简述图卷中祠寺、道观建筑的位置、布局和沿革,并加以初步分类,力求为认识清康熙至乾隆时期北京城的布局及清代万寿庆典的历史状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乐朋  郑义 《文史天地》2003,(10):38-39
清朝宫廷礼仪多如牛毛,其中以君臣之礼为最要最大。从王公大臣到周边外国使节,凡有陛见皇帝者,均须遵行三跪九叩首的跪拜大礼。若有违拗,是为不敬,就犯了杀头之罪。  相似文献   

18.
李秀玲 《史学集刊》2006,3(6):81-86
阿莱科修斯一世是拜占廷帝国晚期的著名皇帝之一,科穆宁王朝的创建者。他实行的政治体制改革使其统治颇具特色,具体内容为:革新宫廷荣誉头衔体制,重新确立荣誉头衔和高级官职的授予原则,使与皇室的亲属关系成为宫廷等级制度的基础,高级官职的任免完全取决于跟皇帝关系的亲疏远近。其改革根源于贵族家族势力的发展壮大和紧迫的战争形势,并对帝国晚期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博》2020,(2)
盛唐画家张萱《捣练图》中所描绘的人物身份并非贵族妇女,而是长安宫廷的缝纫女工。唐代长安官营国有手工行业的缝纫女工主要是普通宫女、官婢等,分属于皇帝宫廷、中央少府监等不同的职官系统,她们的社会身份属于官府贱民,其劳动性质属于国家诸种劳役之一,其供给对象是皇帝、后妃、王公百官、军队以及官府的贱民。  相似文献   

20.
倪如荣 《收藏家》2002,(3):8-13
金属胎珐琅器是金属(主要是铜)造型工艺与珐琅工艺的复合制品。它那绚丽、浑厚的特色,金碧辉煌的富贵气派,非常适合封建统治者的审美需求。作为皇家生活用具,它能充分显示封建皇帝的尊贵地位;作为宫廷陈设用品,它更能为宫殿增加豪华的气魄。所以,此种工艺自元代由西亚和阿拉伯半岛传入中国之后,即深受帝王们的垂青和赏识,成为封建权贵们的追求物。明清两代皇帝都很热衷于金属胎珐琅器的制造,明代的御用监、清代的造办处,都设有珐琅作坊,专为宫廷设计制造用于生活、陈设、祭祀等方面的用具,是宫廷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