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应克复 《炎黄春秋》2008,(10):25-29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国家政治制度的民主化,这就需要以民主的原理阐明党与国家,党与人民以及党与党之间的关系,以现代民主制的要求,重建上述三个方面的关系。本文仅就前两个方面的关系作一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3.
潘卫东 《中华遗产》2011,(10):154-157
唐绍仪是清末民初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和袁世凯有着近三十年的友谊。袁世凯发迹朝鲜、显名北洋,直到登上民国大总统的宝座,唐绍仪在其中都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剖析了地理环境对于中国历史上国家统一与分裂的重大影响,暨阐述了通常所说的自然与人文的历史的辩证的关系。高山大川的“长城效应”与各区域民族个性差异形成对国家统一的威胁。但同时也是多民族国家统一体的再造与地域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5.
十九世纪末叶的法国革命活动家保尔·拉法格,在一篇论述民歌和婚礼的文章中,引述了这样一段话:“不论谁信口编唱的一支歌,被成千上万信口编歌的人随意修改。谁也没有在这支歌上签名盖章,可是大家全参加了意见。真正的作者是唱这支歌的人民,一边唱一边陆续加以修改,使它更忠实地适合于人民的思想。”这不仅是民间的歌谣如此,凡是口头文学,都存在着这一基本的,同时也是极其重要的客观规律:它不是,也不可能是属于个人的,而是属于集体的,人民的。否则,它就不可能表达出从遗忘中挽救出来的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它也就不会为人们以口耳相授,世代承传,一直流传到今天,为广大的人民所喜闻乐见,热烈欢迎了。口头或书面的民族民间文学,它的生命力之所  相似文献   

6.
正甲午战争过去两个甲子了,一百多年前的这场战争激起中国人无限反思。这儿最想说的,是包括统治者在内所有中国人的国家理念问题,也即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建构。国不知有民古典中国虽然获得了巨大的文明成就,但仅就制度而言,……说明中国还不是一个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7.
关桂霞 《攀登》2005,24(1):26-31
本在剖析西部民族特性的基础上,重点计论了西部民族政策教育的对象和应突出解决的重点问题;同时强调,教育不是万能的,要实现我们预期的目标,各级有关部门还必须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中的人民内部矛盾,最大限度地化解消极因素。这也是考察各级干部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李宏图OntheMOdernNationalismandNationalStatesintheWesternEurope¥LiHongtuThefirsttypeofmodernnationalismroseinthest...  相似文献   

9.
“联合国的理念、新国际秩序的理念,还是希望全世界和平,国家之间互相照顾、互相支持,也是一种理想。这个理想中的秩序,跟古代中国向来有的天下观,有很多可以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刘泓 《民族译丛》2004,(3):1-13
本文试图从民族学与人类学的角度审视欧洲人从分散走向联合的步伐,剖析作为新型人们共同体的欧盟的权力、属性与组织功能,阐释欧盟属下民族国家的发展状况,研讨人们共同体的未来发展方向。文章认为,建立欧盟是欧洲人的一种理性选择;欧盟是一个兼有超国家政治成分和政府间政治成分的区域性人们共同体;欧盟的超国家机构服务于跨国社会的利益,致力于超国家的治理,其成员国政府的长期利益将日益屈服于跨国社会的长期利益;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使张扬国家利益与维护民族个性的民族主义表现得更为顽强,超国家权力的扩大与成员国权力缩小的矛盾日益凸显;欧盟的建立并非意味着民族国家的终结,欧盟不能代表人们共同体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就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而言,全球化是某一地域内部的现代化逐步与世界性现代化浪潮相接轨的过程和结果,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该地域的内部规则与各种国际游戏规则的异质趋同和制度再创新过程。文章认为,如果将全球化视为一个发端于工业化和经由现代化承继的社会大变动过程,那么现代国家的出现及其发展本身就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结果;民族和民族国家的演进与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关系密切,二者在全球化时代同样越来越多地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和冲击;而这一世界性大变动过程,在一个多世纪前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当中就已得到了天才的预见。  相似文献   

12.
结合相关理论,联系实际初步探讨了要做到干干净净为国家和人民工作,就要在思想上、语言方面、行为方面要干干净净;与此同时,工作人员的责、权、利须明晰;权力(权利)由政府、市场、民间社团、公民正确分配;进一步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再加上其他配套措施,就有可能实现此目标。  相似文献   

13.
正科技革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与生产力的提高、国家身份的变化和国际格局的演变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定了中长期科技振兴战略,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从学习规则、对标规范到引领规制;21世纪以来,以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和物联网等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爆发,  相似文献   

14.
许宏 《四川文物》2022,(6):58-66
长期以来,围绕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三星堆文化以及相关文化遗存的命名问题,中国学界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三星堆遗址先秦时期遗存从最初被归为一个文化类型,到后来被分为二至四个考古学文化,经历了分分合合的整合认知过程。三星堆文化早期遗存应属新石器时代,而不属于青铜时代。三星堆遗址祭祀区8个器物坑是迄今所知成都平原青铜时代最早的遗存,就目前的认识,其年代不早于距今3200年。因而,将原三星堆文化早期遗存析分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考古学文化——“月亮湾文化”的建议是合适的。此外,原来被划归三星堆文化的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器物坑,和被划归为十二桥文化的成都金沙遗址祭祀区遗存前后相继,具有相同的知识系统和价值系统,将其作为成都平原最早的青铜文明,命名为“三星堆—金沙文化”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从1895年11月18日,侵台日本总督桦山资纪宣称“全岛完全平定”之时起,台湾人民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艰苦抗战。他们的斗争始终和祖国大陆的革命运动紧紧相连。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台湾青年就建立起兴中会和同盟会的台湾分会、发动武装起义、并为推翻封建清王朝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中,台湾人民的斗争与大陆革命浪潮遥相呼应,其深刻的内在联系,使之成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主权保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徐蓝 《世界历史》2007,24(2):17-25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客观现实。经济全球化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确立的传统的民族国家主权进行着挑战,但并未导致主权的终结。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的重构,才能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和捍卫国家的主权。  相似文献   

17.
辛益 《史学月刊》2005,1(11):59-69
法兰西近代民族国家建立的进程,开始于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结束于1830年的七月革命。塔列朗的政治活动贯穿于这一进程的始终。他在大革命期间,推动教会资产国有化,参与起草《人权宣言》;在督政府时期,以较新的外交理念促成法国外交部的改革;在拿破仑帝国时期,参与了重要条约的谈判,并力图遏制拿破仑的称霸政策;在波旁王朝复辟时,起草了“1814年宪章”,尽力维护大革命的成果;在七月革命中,抛弃了复辟王朝,支持承认大革命现实的路易.菲利浦登上王位,并出任驻英大使出席伦敦会议,为解决欧洲重大外交问题付出了努力。事实证明,他并非如一般史家所描述的那样,是一个以自身利益为行为准则,没有信仰的政治变色龙,而是一个以法兰西民族国家利益为行为准则的政治家。他为法兰西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海外华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观念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海外华侨华人的问题,长期以来都是海外舆论关注的热门话题,亦是影响一些华侨华人所在国同中国关系的一个敏感问题。近两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国内投资环境的日臻完善,海外华侨华人及其企业集团赴中国大陆投资的日渐增多,掀起了新一轮中国投资热潮。对此,一段时期内海外舆论大肆渲染,将海外华人赴华投资归之为投资者的“中国情结”,并将其与华人对所在国的效忠问题挂钩。更有甚者声称:虽然东南亚华人在各自的“收养”国家里普遍享受繁荣,但是,他们还是透过商业和资金网络,蠢蠢欲动,如此等等。致使东南亚地区一…  相似文献   

19.
世纪交替之际,以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为背景,东亚区域统合问题陡然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政治家和学在谈及这一话题时,普遍意识到在不同政治体制和存在严重历史纠葛的东亚国家间建立共同体的难度,认为这种东亚共同体的形成将是很遥远的事情。同时,一些以中日两国国民间相互认识为主题的问卷调查也常常得出彼此间存在严重不信任的结论,而罕有亲和之意。  相似文献   

20.
经济往来是文化交流、文化磨合的基础。几千年来,中国和阿拉伯世界有着相当频繁的文化和经济往来。阿拉伯国家和民众作为东西方的桥梁,将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等闻名遐迩的货物传入西方,推动了全世界经济贸易发展、文化交流磨合的进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9月访问哈萨克斯坦和2013年10月访问印度尼西亚期间,正式发起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这是中国正在为深化改革开放采取的宏伟举措。本文对中国和阿拉伯世界自古以来的文化经济关系进行考察,并着重探讨作为东西方桥梁的阿拉伯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为推动全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进程而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