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旅游》2012,(9):64-65
谁说著名的"哲学家小道"在内卡河的对岸?这阒静而悠远的海德堡街头,哪一条不是哲学家小道呢?我终于读懂了歌德的那句诗:"海德堡,你偷走了我的心。"海德堡实在有太多理由值得被人宠爱。海德堡位于斯图加特和法兰克福之间,是德国巴登一符腾堡州的城市,坐落于内卡河畔。内卡河在此处由狭窄而陡峭的奥登山(Odenwald)山谷流向莱茵河河谷,并与菜茵河在海德堡西北20千米处的曼海姆交汇。  相似文献   

2.
早餐后,我们乘车由法兰克福出发前往海德堡,一个小时之后,不知不觉已驶入了古城。  相似文献   

3.
旅德散记     
海德堡一瞥 1999年圣诞节的假期,我们应朋友邀请,到海德堡去旅游。我对海德堡的了解,来自一本画册,是我们的瑞士朋友傅汉思在1987年访问中国时,送给我们的礼物。德国诗人荷尔德林1798年编写了海德堡颂歌,1801年在《阿格莱亚》杂志上发表,他用诗的语言赞美海德堡,称它为“祖国风景最美之城”。  相似文献   

4.
一个人在网上把自己的那些好事坏事糗事都记录下来,使一个个日子有了心电图,原本灰头土脸的时光,有了光鲜的可能——我是说,博客,像一种油漆,可以镀亮每一个日子。如此一来,博客的好处是,隔了若干年后,你还可以回头看看某段岁月你都干了些什么,你对自己好像有了一个交待,也算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吧——博客有点像一个人的“起居注”。我们与时光拔河,因为博客,而不再失忆。当然,我在网上溜弯所看到的博客日志,绝对是经过筛选的,哪些该彰,哪些该隐,这一点博客们是深谙其道的。这样也好,不随地大小便,网络也更花园了一些。博客日志的这种春秋笔法,是有源头的,看看那些大师们的日记,又有几个  相似文献   

5.
我与沈从文先生素昧平生,但有一段珍贵的回忆。那是1957年我在青岛海军部队当兵的时候,为沈先生转送过一封被误投到我们部队的信,有缘近距离见到沈先生一面,而在20多年后又受到他和沈夫人张兆和先生的关爱。1957年夏天,青岛市文登路6号一座小楼(后来知道是中央文化部休养所),住进了许多位文艺界名人。而相隔一条小道的西邻,门牌也是文登路6号,是我们司令部的战士营房。司令部机关在隔一条马路的南海路23号,我在机关保密室做文印打字员,住在机关,到战士营房吃大灶。每当开饭时,就隔墙看到住在相邻这座三层小楼里的名人们饭后到庭院散步。我一…  相似文献   

6.
小城大事     
上班时在网上看到一条20字新闻,说发生一起命案,死了7人,就在我的家乡。我当下判断,这是条过时的新闻。我出门有4年了,4年前我是县里组织部长的秘书,再往前推一年,我是警察。我还在县公安局的时候,每天上班都走赤乌中路。这条路像是一根脊椎,挺起了所谓的县城。有天火车上滚下一个外地人,他后来在超市买了一把水果刀,  相似文献   

7.
四十三年前我在内蒙古农村插队的时候,看到过一篇油印的文章,是关于中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调查分析报告,颇有见地,印象很深,作者叫张木生,他是我们这一辈人中,最早提出"三农"概念和"三农"问题的人。四十三年后,案头又放上了一部书,张木生写的《改造我们的文化历史观》。这部书洋洋洒  相似文献   

8.
正1949年5月,武汉解放。当年一同进入武汉的郭小川、崔嵬和李季同志,近几年已先后逝世。我一想起这些同志,就好像看到了他们的音容笑貌,看到了他们活动的场景。这就是我们一起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50年代初期的武汉。我和崔嵬是1949年春季在开封相遇的。他带着一个文工团,风尘仆仆地从华北来到中原。他们立刻在开封街头展开了文艺宣传活动。这里的群众第一次看到从老  相似文献   

9.
<正>1966年7月26日我们哈尔滨工业大学64级、65级师生从社教的农村回到学校。回校后的第二天即7月27日上午,天气晴好,万里无云。吃过早饭后我独自一人沿着大直街走路去南岗秋林百货公司。当走到博物馆前面的时侯,我看到大约有十几二十人围在东正教教堂东门口激动地议论什么,我好奇地凑前去一听,原来他们在说这座教堂是封资修的东西,必须破除。在此之前,我曾经听人说过,说  相似文献   

10.
行者名片     
<正> 李杨2003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校参加过诗社,记者站,文学社等。职业经历私营企业,事业单位。喜欢感性生活,钢琴,写字,行走。去西藏之前,我在网上翻阅驴友们的帖子,看到描绘八廓街的文章,竟然勾起了心底对儿时温暖的回忆。当飞机进入西藏上空的时候,人们惊叹脚下一座座雪山的绝美,而我  相似文献   

11.
留学参加大赛 获奖催生创业 1991年,我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就读.1996年7月毕业后,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当医生.2006年7月,我赴德国深造,两年后取得海德堡大学博士学位. 在海德堡读书期间,我参加了国家教育部和科技部举办的第一届"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创新大赛,凭借自主研发的"海特TM心...  相似文献   

12.
我曾在美国当过常驻记者,在大学里讲过15个月的学,还在小城市里以普通老百姓身分生活过一年多。然而,我今天的自我感觉仍然是:对这个偌大而又复杂的国家,有所知,但更有所不知。美国社会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是我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提问者老少均有,总带几分疑惑。人们渴望了解美国,愿望却并未得到满足。我琢磨,这也许与我们国内的宣传常常要服从政治需要有关,一个普通老百姓常难以看到客观真实的全貌。 美国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它危机四伏,却又生气勃勃,这是为什么?它如此年轻,只有短短的216年的历史,却一跃而成为左右世界局势的超级大国…  相似文献   

13.
东欧见闻录     
智效民 《江淮文史》2016,(4):153-162
正2015年春夏之交,我与几位好友前往东欧旅游。在历时21天的旅行中,我们先后去了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塞尔维亚等10个国家。由于中国与东欧各国有过相似的经历,因此我对他们的历史有较多同情,也希望借此机会对其现实情况多些了解。法兰克福的正义女神像位于美因河和莱茵河交汇处的法兰克福,在欧洲有交通中心、金融  相似文献   

14.
我是菲律宾华侨,1939年赴延安参加抗日战争,到延安不久,便报考了鲁迅艺术学院。在鲁艺学习中,最使我难忘的就是冼星海老师的教导。远在抗战前,我组织过一个救亡歌咏会,就学过星海同志许多歌曲,对他有深刻印象。入鲁艺后听说他担任音乐系主任,想见他一面却未见到。有一天我参加课余合唱团时,看到一个较瘦的青年站在我们面前指挥唱歌,我问同学:“这是谁?”同学说是冼星海。我一听,几乎喘不上气来,两眼直盯着他。直到身边一位同学用手撞了我一下,“唱呀!”我才清醒过来。从此以后,我们课余合唱团练唱时,大部分时间是他亲自指挥。当时在延安流行…  相似文献   

15.
《炎黄春秋》2012,(12):87-90
《炎黄春秋》编辑部:看到贵刊2012年第8期刊登的《我所目击的胡耀邦发病经过》一文,对文中所提的问题,作以下说明:一、我在贵刊2010年第2期上发表过《我参与了抢救胡耀邦》一文,当时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呢?1.鉴于社会不良风气,不断有媒体失真的报道。而胡耀邦是我十分敬仰的老一辈,又是我父  相似文献   

16.
正2012年,世界旅游组织的国际专家来济南考察,我们向其介绍,随着泉水申遗的进程和保护体系的建设,未来大家将看到一座"中国的威尼斯"。而国际专家却说:"我不希望看到中国的威尼斯,我希望看到中国的济南。你们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这件事对我印象特别深刻。济南的泉水是泉城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泉水与城市是共生共存的。我们的泉群影响着一座城,影响了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形态,这是独一无二的  相似文献   

17.
《炎黄春秋》2009,(2):87-88
我们为什么不忏悔 在《炎黄春秋》2008年第五期上看到了一篇署名文章《我打谷志有》。这是我近年来看到的、少有的一篇作为当事人忏悔和反思“文革”的文章。  相似文献   

18.
我的提问不属于任务范畴“太好了!终于轮到我说话了。”这是马楠的第一句话。马楠想说的分别是:她没有责问过克林顿;没有痛斥过美国的人权状况;确实是嫁给了美国人,但并没有去美国留学;她的老公也不是性无能,否则两个孩子从哪儿蹦出来的呢?!她说,网上流传的那个帖子,她和她老公看到时“都快笑翻了”。马楠说的帖子,是指《北大反美姑娘马楠的近况》,发在2005年8月13日的“大家论坛”上:  相似文献   

19.
古岳 《中国土族》2011,(4):14-21
我去看望一个老人。而这个老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2011年11月1日下午,当我走进他曾经住过的那套房子时,并没有看到这个老人,但我仿佛看到了他的影子。这是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应该有110平方米以上。有两间小房间里各支着三张床,都十分破旧,几乎所有的木床都曾反复修补,有几张木床的腿断了,就钉了两块小  相似文献   

20.
皿方罍研究     
李学勤 《文博》2001,(5):32-33,31
今年3月,一件中国古代青铜器在美国纽约佳士得拍卖行拍出“天价”的消息,引起了海内外诸多人士的注意。这件青铜器即皿方罍,其发现和流散的经历,是我们早已知道的。拍卖之前,我因赴台湾清华大学任教。途过香港,曾看到有关材料,对这一重要文物将继续转手流徙,深感扼腕。拍卖成交后,台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