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七 五凉的迁徙人口 陇上黄河之西,祁连山下,西晋承汉魏之后,建置凉州。十六国时期,五凉迭居其地。凉州治所本在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县),前凉、后凉、南凉、北凉皆相继以之为都城。南凉于姑臧之外,且曾都于廉川(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南),乐都(今青海省乐都县)和西平(今青海省西宁市)。北凉亦曾  相似文献   

2.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Eastern Jin, the Sixteen States, the Southern dynasties, and the Northern dynasties, population movement caused the conflicts both between the Han and minorities in the north and immigrants and natives in the south.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estimating the immigrants was based on the households of migration prefectures, subprefectures and counties recorded in local gazetteers, which is actual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actual distribution of immigrants and those registered in local gazetteers. Thus, the migration population and their descendents need to be recalculated. In fact, migrations in the Sixteen States were largely for military and agriculture purposes, while in the Northern dynasties, particularly the Northern Wei, population movements were mostly to fill the capitals, the boundary and inland areas, both were enforced by the governments. Population migration often determined government policies, enriched cultural contents, promoted economic developments, and changed the intellectual trends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certain dynasties, especially in the Eastern Jin and the Southern dynasties.  相似文献   

3.
一边疆少数民族内迁成为郡县的编户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汉化,开始于人民的迁徙,这种迂徙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族人民迁徙到少数民族地区;另一方面是  相似文献   

4.
十六国时期的金属货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国时期是实物货币与金属货币并行的时期,但过去由于文献记载的缺乏,对于这一时期的货币制度存在着许多误解与偏见。近年来不断进行的科学考古发掘和相关研究成果的面世,为重新审视这一时期的货币铸造与流通情况提供了可能。目前已知至少在其中十二个政权中曾程度不等地流通过铜钱,因此,过去一些认为这一时期的北方基本不使用钱币的观点似需要有所修正。一些政权所铸造的钱币,在其他政权辖区内出现,表示其在扮演境内商品交换媒介的同时,还在跨境贸易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金银在现实生活中仍具有一定的货币功能,尤其是大额交易中,但其作用更多地反映在各政权之间的政治与经济交易中。对于在河西地区流通的外国金银币,目前的文献与考古资料尚难于得出肯定的结论,今后应引起研究者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自然环境变迁与十六国政权割据局面的出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敏 《史学月刊》2003,(5):21-28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自然环境及自然环境变迁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起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东汉末年以来自然环境变迁是西晋灭亡和十六国割据局面形成的重要原因。由于全球性寒冷干燥期的出现,我国北方沙漠面积不断扩展,各游牧民族原有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于是纷纷南迁,起着西晋统治集团内乱之际,夺取了政权。  相似文献   

6.
以军镇统民并以之代替地方行政机构的制度并非始于北魏,其实萌芽于十六国前期诸少数民族政权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军镇制度有逐步明朗化和制度化的倾向,到十六国后期,军镇制度已成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主要盛行于后秦、西凉、北凉、南凉、夏国等少数民族政治之中,以军镇统民方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护军制,也在西北地区诸政权中盛行。  相似文献   

7.
十六国时期黄河下游的牛皮船东湖黄河上中游地区自古农牧兼宜,当地从事畜牧的少数民族因其物产所宜,在横渡黄河干流时多以皮囊、皮筏为工具。据《后汉书·邓训传》,东汉章帝章和二年(公元88年)邓训发澳中胡羌兵六千人,“缝革为船,置于本上以渡河”,掩击迷唐部众...  相似文献   

8.
西晋政权经“八王之乱”和内迁少数民族的双重击,终于崩溃瓦解。司马氏在江南重建政权,史称东。在北方,从刘渊建国到北魏统一北方(304—439)的30多年间,先后出现了由匈奴、羯、鲜卑、氐、羌等五少数民族和部分汉族官僚建立的政权,史称“五胡六国”,又称“十六国”。这一时期,由于各民族政权间,相互征战不息,加之频繁的自然灾害,给整个社发展和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灾难,对人们的心理产生极大影响。上层统治者尽管不断地赈贷灾民、察举良、大赦天下,灾异却依然频频降临人间,这就使统者怀疑汉代以来传统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的理性,转而寻找新…  相似文献   

9.
<正> 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卷一二,于后燕诸州中列有豫州,并以河南郡的洛阳县为所属的笫一个县。这是说豫州治于洛阳。此外别无说明。按:《晋书》卷一二三《慕容垂载记》,垂“济河焚桥,……至洛阳,(苻)晖闭门距守,不与垂通,……乃引军而东”。其时为晋孝武帝太元九年(公元  相似文献   

10.
理清十六国诸政权的疆域,是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的基础。以往学者的研究,对当时匈奴汉国的疆域范围分歧最大,存在的问题也最多。本文逐年考证十六国时期汉国的疆域,以尽可能反映汉国疆域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1.
<正> 《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历代州域形势》:“二刘盛时,其地东不过太行,南不越嵩洛,西不踰陇坻,北不出汾晋。”然《晋书》卷一四《地理志》却曾明白有这样的记载“永嘉之后,司州沦没刘聪,聪以洛阳为荆  相似文献   

12.
民族融合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北魏统一以前十六国时期的汉化是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胡入驻中原的同时,其自身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开始了封建化。十六国时期民族的汉化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统治,甚至为后来各民族的交流融合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以往人们只注重了这一时期的战争动乱,却对少数民族自身的汉化进程论述甚少。  相似文献   

13.
试论十六国时期契吴山的地理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高原环境变迁问题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 有的学者认为早在更新世后期鄂尔多斯高原上的沙漠就已经存在, 而另外一些学者则根据十六国时期大夏国主赫连勃勃对契吴山的赞美及其他史料, 认为现今是沙漠的地方在先秦甚至是至北魏时期还是水草丰美的草原或森林景观。在这些争论中, 关于契吴山的真实地理位置则成为论述这一问题时的焦点。大多数学者认为契吴山应在大夏政权都城统万城以北, 而另有学者对此持有异议, 认为契吴山当在云中地区。本文从记载统万城的四种文献的史料来源、铁弗匈奴的族源及赫连夏政权的民族构成、史书中所记统万城当时的城市环境及自然景观三个角度, 论述契吴山及契吴城当在统万城以北。  相似文献   

14.
李润(堡)镇是十六国南北朝时期重要军镇,为羌人聚居地,前秦、后秦、夏国以及北魏都先后在此设堡立镇,后两者还于此一度设置为豫州、华州治所。李润(堡)地理位置重要,与北朝重大事件诸如移民反叛、置军镇、设州治等关系密切。李润堡人、宕昌公王遇在家乡为冯太后和孝文帝祈福建立晖福寺,陕西澄城县北寺村为《大代宕昌公晖福寺碑》发现地,结合元燮《请移华州治冯翊表》所载,李润(堡)镇应在陕西澄城县北寺村。  相似文献   

15.
黄成运 《丝绸之路》2011,(22):42-43
东晋与十六国是在历史上民族大迁徙潮流影响下,分别在中国南、北方建立的反客为主政权,虽然同属反客为主现象,但南、北方却是截然不同的局面,北方民族政权林立,南方则相对统一,其差异的出现与当时矛盾的转移、游牧与农耕文明各自的优劣、民族与家族的差异、文明程度以及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时期民族大迁徙潮流影响下的反客为主现象,客观上加速了各民族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十六国时期,南人来北的人数较少。他们大多是在东晋末年迫于桓玄、刘裕的政治迫害,主要逃奔到前秦、后赵。这一时期南人的主要贡献是把玄学带到了前秦,促进了关中地区佛教和玄学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十六国北朝时期的统万城地处纵横交错的交通要道上,北上可以进入蒙古草原,往东即是当时北方的一个政治中心平城,往西、南可以进入河西走廊,南下可以到达长安,因此,无论是南来北往,还是西去东徙的民族不断汇聚于此,在十六国北朝时期统万城成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具体而言,南下的主要是与匈奴有关的各种杂胡、丁零(敕勒、高车)、柔然,西南方向来的有氐、羌民族,来自东北的民族有鲜卑与乌桓,还有来自西域及中亚地区的胡人。  相似文献   

18.
一、北魏时期“十六国史”的撰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史学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佛教的传播、玄学的兴盛,使得学术思想日趋活跃,不过,儒学的统治地位并未动摇。过去,作为懦学附庸的史学,这时彻底摆脱了“附经立说”的束缚,形成了一个独立、完整、多样化的学科。加上政府设置史官修史和私人修史之风  相似文献   

19.
邺城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东汉以后,成为河北地区(泛指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中原北方东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和北齐六朝国都,也是十六国以来中原北方地区佛教传播、发展的初始地之一。通过梳理早期佛教史料,结合近年来邺城考古的新发现,本文对十六国至北魏时期邺下佛教史迹文物进行钩沉索隐,分析了邺城地区佛教初传阶段的师承脉络和造像传统。  相似文献   

20.
李清凌 《丝绸之路》2009,(18):23-28
魏晋十六国北朝,割据于西北的诸政权为了稳住已有的统治地盘,富国强兵,创建统一大业,因而都很重视培养、罗致,甚至是抢夺儒、释、道各类人才,人才兴国的战略也为各政权带来了显著的政治效益。本文主要介绍了这一重要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