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吐鲁番租佃契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辉 《丝绸之路》2009,(12):49-51
在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许多租佃契约,其中数逾百件的土地租佃契约,是研究高昌国社会生产关系的关键。租佃关系的发展是唐代经济繁荣发展的原因之一,唐代的租佃关系对其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成都平原是租佃制度发达的地区,押租制度在此地十分流行,不仅对该区域的农村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其自身的一些特点,也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通过对一些县级档案资料和土改档案资料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到近代成都平原的押租与押扣,并非如有关学者所说的仅仅是加强剥削的手段,它们有着更广泛的内涵,是该地区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环境的产物。缴纳押租,佃农不仅获得了土地的佃种权,而且通过押扣的方式使自己交出去的押租金获得了一定的利息。从制度上看,租佃双方的经济关系比清代以前更趋平等。  相似文献   

3.
近代华北平原地租形态研究——近代华北平原租佃关系探索之一史建云租佃制度贯穿于传统中国社会,是中国封建地主制经济的重要生产关系之一。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处于这一背景中的租佃制度是否有变化,有什么特点,对研究近代农村经济,特别是近代农村的...  相似文献   

4.
土地开垦使清代蒙古地区出现了农牧交错地区,这一地区的土地租佃使土地支配权从蒙古族向外来寄民流转。资源流转过程通过规则的产生和变化而固定下来,新的规则与原有规则共同形成的制度促进了农牧交错地区的社会变迁。蒙古地区土地租佃规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由于带有民族特色而鲜明,但是在规则的发源地江南地区并不明显,本文试图从边缘社会来理解租佃规则演变过程对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尤其是1922年《土地劳动使用法》和《土地法典》的先后贯彻执行,苏联农村的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探讨这些变化,对于完整、正确地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历史内涵,对于深入认识在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度内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特色,会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清朝末年,在租佃关系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地主这一群体的组织——田业会。20世纪一二十年代,田业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统一收租事宜,共同对付农民的群体性抗租,但也有以集团的力量对抗官府过度索取之意图。它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土地关系、租佃制度和农村关系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7.
英属印度的租佃制度黄思骏英属印度①的土地关系是研究印度历史上土地关系演变的重要环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英属印度的土地整理,②二是英属印度的租佃制度。前者是讲英国殖民者与印度土地所有者的关系,后者是讲印度土地所有者和佃农的关系。只讲前者,不讲后者,不...  相似文献   

8.
甘肃敦煌和新疆吐鲁番出土唐代文书中,有一部分与土地租佃有关的文书,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颇为重要,中外学者曾对这些资料进行了研究,发表了一些文章,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引起了争论。遗憾的是,由于当时能看到的土地租佃契约等文书较少,各方论据尚嫌不足,问题未能深入展开,结论也有待于新发现的资料加以证明。此后随着新中国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土地改革运动的历史意义进行了再思考.在诸子平分家产制度、乡村社区生存伦理和中共早期经济政策等因素的作用下,土改前夕乡村土地的集中程度和租佃率都远远低于中共领导人的估计,因此土地改革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方面的意义可能被高估了.对于党和国家而言,土地改革更重要的功能,在于重塑"国家--乡村社会"关系,帮助国家有效地控制和治理乡村社会.  相似文献   

10.
汤欣茹 《旅游纵览》2022,(19):14-16
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而农户参与是乡村旅游的关键内生动力。我国政策导向和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使得农户参与旅游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就业方向,由此拉动了诸多农村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然而目前农户参与乡村旅游行为的质量低下,存在团结程度低、原有农业生计受到冲击、参与度不均衡等问题,不利于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采取政府牵头成立合作组织,倡导团队合作;发挥精英示范作用,对农户进行培训;引导社会资本规范参与,保障农户参与开发的权益等措施提升农户参与乡村旅游行为的质量,对于推动农户进一步深入高效参与乡村旅游,促进乡村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吐鲁番、敦煌等地出土的回鹘文写本中保存有400余件社会经济文书,大部分为元代之物,少部分属于宋代,其内容涉及宋元时代高昌回鹘王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货币经济、土地制度、租佃契约关系、高利贷、阶级关系、民族关系等诸多方面。宋元时代,中原汉文史书对高昌回鹘的历史文化,尤其是经济与社会关系的记载甚为稀少,而且支离破碎,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的发现,对于重构宋元时代高昌回鹘之经济历史及社会关系的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押租原是地主防止佃农欠租而预收的保证金,是经济强制取代非经济强制的产物,不久蜕变为名目繁多的高利贷剥削。成都平原和四川的押租最为流行和苛重。“押扣”不过是地主榨取押租的一种手段。租佃制度历史久远,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土地与生产者的分离,同市场或市场经济没有内在联系。近代特别是民国时期,增押增租、频繁撤佃成为地主压榨佃农的主要途径,押租、地租交替上升,进一步加剧了佃农的贫困化和贫农雇农化,押租和封建租佃制度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和包括押租在内的封建租佃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历史要求,民主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3.
正由凯里学院、黎平县档案馆编,李斌主编《贵州清水江文书·黎平文书》第1辑22册,于2017年12月由贵州民族出版社正式影印出版。《黎平文书》收录的文书从雍正十三年至1949年,前后跨度200多年,主要包括土地买卖契约、土地租佃契约、土地典当契约、山林转让契约、山林租佃契约、鱼鳞图册、山场清册、合同、账簿、股份清单、纳税单、执照、礼单、命单、择日单、借据付字、婚书、书信、诉讼文书、乡规民约、官府文告等类型。内容涉及土地制度、木材贸易、租佃关系、分股  相似文献   

14.
方方  刘彦随 《人文地理》2013,28(1):100-104
传统平原农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人口集聚区,也将是我国未来人口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区。本文基于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与农户家庭总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提出农区发展演化三阶段的理论,并选取不同发展阶段的河南省吴庄村和山东省东店村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微观层面的人口非农化特征与农户家庭总收入存在相关性,宏观层面的县域经济发展能力是农户兼业行为特征的重要外因;兼业农户通过土地流转,种植结构调整改变传统耕作方式,优化了农业与非农业收入结构,并推动农区进一步的发展演变。通过分析传统平原农区人口非农化对耕地利用方式的影响机理,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推进该类型区的社会经济转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丹丹 《黑龙江史志》2013,(23):137-137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我国当前改革和发展中碰到的关键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跨越的一道门槛。解决"三农"问题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陈翰笙作为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认识到了我国农村问题的重要性。本文将通过陈翰笙对土地问题的关注、农户阶级的合理划分、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科学论证这三个方面,来说明其在农村经济研究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经济地理学中的农户研究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中国目前约有2/3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地区的发展成为中国区域发展中令人关注的大问题。然而,经济地理学在农区发展的研究中,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既大多数研究均忽视了农区经济中最基本的单位-农户。文章分析了忽视农户对地理学研究的局限,论述了农户与农区的关系,评述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在经济地理学的农户研究中,应加强农户发展环境研究、基于农户的农区发展模型研究、农户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研究、基于农户的农区发展战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抗战全面爆发后,国家财赋重地沦陷,财政收入减少,国民政府以增发货币的办法弥补赤字,引起通货恶性膨胀。为有效控制粮食,增加财政收入,国民政府自1941年起实行田赋征实政策。八年抗战,五度征实,四川田赋征实数额几乎占国统区田赋总收入的1/3。地主是田赋的主要承担者,田赋征实使地主收益受损。但地主也通过加租、加押、缩扣等手段改变租佃制度,向佃农转嫁田赋负担。这一行为压缩了佃农的土地收益,引发了较为普遍的租佃纠纷。抗战期间,国家占有土地收益的比例剧增,土地收益分配的基本格局产生变动。地主和佃农围绕剩余利益展开竞争,致使主佃关系恶化,后方农村逐渐演变成矛盾不断积聚的火药桶。  相似文献   

18.
贺威通  李翠  张卿瑞 《神州》2014,(9):243-243
土地作为农业现代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计保障的物质基础,土地产权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流转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命题。本文通过两个资源型农村在煤矿征地土地流转后分别逐步呈现出“塞外华西”和“一村两治”现象的考察,在不同土地流转环境、方式、收益分配的背景下梳理了村民参与的方式、过程、效果等,揭示资源型农村善治的有益经验和衰败的现实困境,提出了资源型农村土地流转中村民合理的参与方式、实现村庄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曹芬 《成都文物》2000,(3):56-61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刘文彩被认为是最为著名的地主阶级典型代表人物之一,因而对其田产及租佃等问题的较全面了解十分必要。本文依据历史档案及有关资料,考察刘文彩及其家族发家置产历程,统计其田产数额及分布情况,分析其田地租佃关系,并简要谈一下近代封建土地制度,民国川西地区农村生产关系问题。因史料及参考资料的欠缺,亦因笔者功力的不够,难免出现谬误,敬祈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20.
李德美 《人文地理》1986,1(1):32-36
从经济地理学到社会经济地理学是苏联经济地理学近十五年来发生的重大转折,它标志着苏联经济地理学在方法论和理论上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强化了它的应用价值,使它能积极有效地参与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成为近十年来地理学中最活跃的学科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