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秦汉行政中的效率规定主要表现为政府对行政事务的完成明确限期。以限期为中心的效率规定在秦汉政治中具有普遍性,不仅体现在政府的行政立法之中,而且也被广泛应用于和日常行政运作关系更为密切的文书命令中。秦汉时期,效率规定已经有了和唐代类似的、比较科学性的规律性。针对违反"效率规定"的行为,秦汉政府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2.
髡、耐、完是秦汉时期的刑名,但是关于其适用对象、刑罚如何执行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近百年来的法律史研究中始终存在争议。本文以秦汉时期的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为研究文本,提出髡、耐、完三个刑名之间的区别。髡刑从其产生至秦汉时期完成了从劳役刑到劳役附加刑的转变,耐刑在量刑轻重上与耐为隶臣妾相当,"完"字本身意为保留身体的完整,有时也作"完为城旦舂"的省略语。东汉以后髡、耐、完刑发生了重大变化,成为劳役刑的通称,至隋以后为徒刑所取代。  相似文献   

3.
秦汉考古学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近代西方考古学传入中国以来,秦汉考古就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和重视,先后编撰出版了一系列秦汉考古教材,但由于理论构建与体系建设的滞后,阻碍了秦汉考古学的学科发展,重新构建秦汉考古学体系已刻不容缓。全球史从一种编纂世界历史的方法演变成为研究历史的一种新的视角,为从动态角度研究文化和历史变迁提供了新方法。在秦汉考古学体系的重构与建设中,我们在坚持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同时,应有选择地吸收借鉴全球史的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4.
秦汉至明清中国社会为封建社会的说法有两大根据:"自然经济"和"地主土地制占主导"。经典版封建社会论的这两大根据在逻辑上无法自存。而修正版将自然经济改为商品经济,仍然无法避免地主阶级占主导与市场最重要主体为农民这一论述之间的矛盾。归根究底,封建社会论的理论问题在于将租赁视为判别生产方式的最基本的判别标准,而这一点难以成立,因为它有违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控制理论。一旦确立秦汉至明清中国社会是以市场作为资源基本配置方式和自耕农作为主导阶级的前提,结论就是,秦汉至明清中国社会为小生产社会。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目前已发表的秦汉时期的印纹硬陶考古资料出发,指出秦汉时期仍是中国古代印纹硬陶的一个大发展时期,不仅产品数量众多,而且分布极为广泛。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秦汉时期的印纹硬陶划分为岭南区、湘赣区、江东区、东南沿海区四个主要的区域类型,初步梳理了各区域类型印纹硬陶的发展演变脉络及其与当地先秦印纹硬陶的联系,从器物种类、器形和拍印纹饰诸方面总结了秦汉时期各区域类型印纹硬陶的基本特征,并结合历史背景就不同区域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战国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生铁与生铁制钢技术体系的发端与形成期,制铁耐火材料为发达的生铁与生铁制钢技术体系提供了结构、化学、热性能上的技术保障,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制铁耐火材料的研究较少,影响了对中国古代钢铁技术的全面认识。本研究对战国秦汉时期出土的制铁耐火材料开展了文献、田野考察和矿相分析,科学认知其微观结构,认为战国秦汉时期制铁耐火材料以黏土质材料为主,使用了砂质材料,但尚未出现砂泥混合质材料。同时,炉壁、铸铁范、鼓风管之间的矿物显微组织和含量差异较大,表明战国秦汉时期工匠已能根据性能需求的不同制作不同的耐火材料用于不同的制铁生产环节。  相似文献   

7.
秦汉骑兵起源及其发展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秦汉骑兵的问题,过去由于缺乏文献和考古资料,一直是学术研究方面的一个薄弱环节。近年来,由于出土了一批这方面的考古资料,为人们研讨秦汉骑兵问题提供了条件。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和大量考古发掘的成果,对秦汉骑兵的起源、发展、装备特点、战术应用等各种状况,进行了多侧面、全方位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黄娟 《中国钱币》2014,(6):19-26
20世纪80年代至今,秦汉钱币研究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入。一方面,秦汉时期考古工作的蓬勃开展为钱币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钱币及铸钱遗物等资料1;另一方面,来自不同领域的钱币研究者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对秦汉钱币进行研究,使得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的扩展与突破,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对这一阶段秦汉钱币研究著作及论文的梳理和研究,我们可以窥见近三十年来秦汉钱币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9.
爵制是秦汉时期比较重要的一项典章制度,与皇权、官僚制、礼制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来是史学界所关注的研究对象。但由于史料的缺乏,有关秦汉爵制的某些问题一直颇有争议。20世纪以来简牍的大量出土,为秦汉爵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相关研究掀起高潮。下面对秦汉爵制研究(主要限于大陆地区)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10.
《中华遗产》2009,(9):12-12
《秦汉-罗马文明展》日前在中华世纪坛拉开帷幕。以“和而不同”为宗旨的此次展览分为序幕、帝国的建立、物质文明、日常生活、精神世界、日益融合等六部分,通过展示中意70余家博物馆的489件(组)珍贵文物,辅助模型、图片、视频等组合,再现了公元前3世纪到2世纪之间,雄踞世界东西的秦汉、罗马帝国的辉煌文明。  相似文献   

11.
施劲松 《四川文物》2020,(3):112-118
对于东周秦汉时期流行于四川盆地的巴蜀符号,除了研究其自身的形态、种类、组合外,考察它们产生、流行的时代背景和具体的出土背景应有助于认识符号的性质以及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巴蜀符号可能是族徽,四川盆地内重要墓葬出土的符号显示出它们产生和分布的特点,以及各区域之间的关联。由巴蜀符号我们可以从另一角度构建四川盆地战国秦汉时期的文化与社会图景。  相似文献   

12.
张亚伟 《史学月刊》2023,(7):133-136
<正>“平贾”作为一种官定的价格标准,涉及公私交易、司法鉴定、财政统计等诸多方面,在秦汉时期具有特殊的治理功用。秦代已确立较为完备的“平贾”制度,汉初沿用了秦代“平贾”的更新周期与制定层级。随着汉代地方化行政的进程,地方“平贾”的制定机构逐渐由县转移到郡。汉武帝时施行平准法,利用“平贾”对民间交易价格进行干预。“平贾”制度的不断变化,正是大一统政府加强国家治理的结果。本文综合秦汉简牍材料,就秦代的“平贾”制度、“平贾”制在秦汉时期演进的线索及秦汉物价干预形式与国家治理体系之间的关系,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阴山南北的河套地区,截至目前共发现157座战国-秦汉时期城址①,广泛分布在河套地区的这些城址,对秦汉时期当地文化的形成和发育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利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这批城址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类,并进行分期的尝试.河套地区自古就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互发生和不断冲击碰撞的地区,也是中原王朝和北方民族政权之间的必争之地.战国-秦汉时期,该地区承载着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护经济秩序的历史文化使命,为统一汉文化的早期形成和初步发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促进河套地区秦汉考古相关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对秦汉犯罪的研究有了长足进展,发表了一系列学术成果。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的贾丽英博士的新作《秦汉家族犯罪研究》,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项成果。该书27万字,分五章对秦汉时期以家族为主体的犯罪和侵害家族关系的犯罪做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与研究,“从犯罪的角度探讨秦汉时期家族的形态、国家与家族的关系以及两者对后世的影响”(杨振红《序》),  相似文献   

15.
秦汉包装考     
秦汉时期的包装品已被广泛使用于食品、酒、器物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并且扩大到了文玩用具、药品、宗教用品等产品领域。通过文献的相关记载与实物之间的互有印证,认为包装在秦汉即已有意识地根据所要包装的内容选取不同的包装材料。  相似文献   

16.
试论秦汉风俗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也是民俗文化大发展的阶段。我国汉族民俗文化中,有些风俗事象历经数千年,其中有相当部分形成或定型于秦汉时代。可以说,秦汉以后风俗的演化和变迁,都是在秦汉风俗基础上的损益和增减。对此时风俗作一全面考察、分析,便可看出其时代特征十分明显,概括起来即是:一、急进;二、奢侈;三、迷信;四、儒化。下面对其逐一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7.
古籍中一名多地现象较为常见,关于南阳的记载也是如此。周书灿先生在《东周、秦汉南阳并非一地》一文中指出东周南阳(今河南焦作一带)、秦汉的南阳(今河南南阳一带)并非一地(周书灿:《东周、秦汉南阳并非一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2期)。周先生所言不虚。但查阅典籍后我们发现,不但东周、秦汉的南阳  相似文献   

18.
《秦汉军制史论》述评石歌黄今言先生撰著的《秦汉军制史论》,最近已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一著作的问世,引起了国内外秦汉史学界的关注。军制史是军事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军事学与历史学的一门交叉学科。所谓军制,是国家或政治集团关于组织、管理、发展和储...  相似文献   

19.
从古至今,关于秦汉居巢县的地理位置存在多种不同观点,并引发了对秦汉巢湖形态变化的认识分歧。从《三国志》之记载可以确定居巢县和巢湖在空间上彼此依存,而明清《巢县志》中的干旱记录和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则为认识秦汉居巢县地区聚落状态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根据明清时人的考察及三国史实,可以初步判定居巢县是毁于吴魏战争期间来自濡须口的洪水,而这段时间频发的地质灾害,又可能加剧了这一人为灾害,使得秦汉古巢湖越过堤坝东侵,形成"陷巢州、长庐州"的环境变迁。  相似文献   

20.
古文献中关于秦汉时的美阳和唐代的岐阳两县记载多有分岐。本文拟就文献记载,结合考古调查资料,对两城有关问题,作一考证。一、秦汉美阳县屹立在法门寺内的巍巍宝塔之上,镶有“美阳重镇”四字。考其来由,因秦汉在此设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