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茂村 《南方文物》2004,(1):72-72,70
1952年,安徽省皖南文物馆从徽州州地区收购到一件“厦门镇守使之关防”火漆印。该印质地为黄铜,上为一圆形柱柄.圆柱柄下方为长方形铜印,印通高10厘米,圆柱柄长8.1厘米。印背面左右两边皆刻字,右边刻“厦门镇守使之关防”;左边刻“印铸局造”。  相似文献   

2.
1987年7月8日,苍溪县伏公乡龙凤村出土两方唐代官印。其一为“蓬州之印”,7.6厘米见方,厚1.7厘米,柄椭圆,高8厘米,重2.3市斤,阳篆“篷州之印”四字,柄右刻楷书“蓬州之印”四字,柄左刻楷书“大顺元年八月日”、“礼部造”十字,印左侧面刻楷书“大字五十二号”六字;其二为“蓬州儒学记”,长8厘米,宽5厘米,厚1.3厘米,柄椭园,高7厘米,重1.3市斤。阳篆“蓬州儒学记”五字,柄右刻楷书“蓬州儒学记”五字,柄左刻楷书“大顺元年十一月日”、“礼部造”十一字,印左侧面刻楷书“大字三百八十七号”八字。 两印均为青铜铸造,工艺细致,完好无损。  相似文献   

3.
1981年,在江陵纪南城遗址内西北部之徐岗乌龙遗址,出土一有字陶豆。此豆残,缺盘及座,仅存豆柄。柄为泥质红陶,外施黑衣,细柄中空,残高11厘米,标本为 T_1:10。时代为战国中期。豆柄上有刻文三字,比较清晰。(见附图)。此三字,黄锡全同志释为“(走阝)公”。第一字左旁应是“走”,上部“”形多一横,与“赤”字或作(此鼎、毁)、吴字或作(吴季子之子剑)类同;下部从“之”即止。(走阝)字见于战国古玺(《古玺汇编》0261)。(走阝)从邑,应是地名。据《包山楚简》,楚除县令称公  相似文献   

4.
数字     
《南方人物周刊》2014,(16):20-21
由苏州市政府出资4250万元征集的58件台湾“古越阁”旧藏青铜兵器,将于12月18日-2015年3月22日在苏州博物馆展示。其中一柄被称为吴老大的吴王夫差剑,是已知存世的9柄吴王夫差剑中保存最完好的,堪称国宝。工作人员称,“时隔2500年,它依然寒光逼人。”  相似文献   

5.
漫话如意     
李晶 《收藏家》2000,(2):50-51
“如意”是供玩赏的吉利器物,体作S形,像一个有长长柄的勺。柄前有一扁圆形结,有的柄尾还带有飘缨。或者说,如意像长柄钩,钩头扁如贝叶。明、清两代,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将临。“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裨史类编》中认为:“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用竹木,削作人指爪,柄长可三尺许,或背脊有痒,手不到,用以搔爬,如人之意。”后来人们取其爪杖之形,做成各  相似文献   

6.
吉丁未  刘毅 《收藏家》2004,(9):74-75
数年前,一位藏家拿着2000年第8期《收藏家》杂志来寒舍卧游“红山”。当我读完其中刊载的殷志强先生的文章《新发现的红山文化骨柄玉石刀》(以后简称“殷文”),在赞叹台湾藏家收藏的红山文化骨柄玉石刀的完整、精美的同时,对“殷文”中某些论点却不敢苟同。因时间关系,只能给藏友做一些简单解答,并告知以后一定好好琢磨、琢磨。谁知杂务缠身,这一琢磨竟延至今日。  相似文献   

7.
数年前,一位藏家拿着2000年第8期《收藏家》杂志来寒舍卧游“红山”。当我读完其中刊载的殷志强先生的文章《新发现的红山文化骨柄玉石刀》(以后简称“殷文”),在赞叹台湾藏家收藏的红山文化骨柄玉石刀的完整、精美的同时,对“殷文”中某些论点却不敢苟同。因时间关系,只能给藏友做一些简单解答,并告知以后一定好好琢磨、琢磨。准知杂务缠身,这一  相似文献   

8.
近年,河南赤城县博物馆征集到一批文物,今择四印作介绍。一云需总管府经历司印 1981年9月赤城县三道川乡大营子农民薛广在村东二里处耕地时发现。该印铜铸,重700克,方形。边长6.5、厚1.5、印体通高6.5厘米。带柄,柄高5、宽2.8~3.2厘米,呈楔状,柄顶端刻“上”字。印面略显凸起,印文为八思  相似文献   

9.
齿柄式铜刀和联柄式铜刀不同,它一般不铸明显的便于把握的刀柄,而只在刀的柄部上端铸2~3个凸齿。显然,这种形制不是这类刀的完整形态。考古发现证明,这类刀的柄部,多用木质或骨质物为原料经反复地加工,制成相应的刀柄形状。如1965年8月,在沈阳郑家洼子青铜时代墓葬中出土1件完整的骨柄铜刀,刀的柄部“有3个锯齿状突起,刀柄由三个骨片组合成型。在锯齿处,固以绳索”,使骨柄和铜质刀身有机地结合成完整的一体。由此可见,这种刀的柄部  相似文献   

10.
王建芙 《收藏家》2012,(7):73-79
“如意”原属佛教词汇,译自印度梵语“阿娜律”,是一种柄端作心形的手柄。佛教法师讲经时经常手持如意,将经文记在上面,以免遗忘。也有说如意就是古代人一种搔痒工具,尤如今天的“痒痒挠”,我们东北人所说的“老头乐”。后来因为如意寓意吉祥,造型讨巧可爱,实用功能退化,逐渐向纯粹的陈设珍玩和礼赠饰物演化。  相似文献   

11.
张磊 《民族译丛》2006,(3):67-72
柄谷行人的《书写语言与民族主义》作为后现代批评语境中检视民族现代性进程的文本表述,主要围绕“语音中心主义”展开。从索绪尔语言学的德里达主义批判出发,柄谷创造性地拆解了语音中心主义的逻各斯传统,在“书面语”与“口语”、“外部的”与“内部的”、“外在化”与“内在化”、“历史语言学”与“普通语言学”、“意识形态机能”与“自律体系”的二元并置中,以语言民族主义的系谱学考察,打破不证自明的日本现代民族国家想像,完成日本现代民族主义精神结构的深层文化探析。  相似文献   

12.
1987年文物普查中,河北省康保县文物部门征集到一枚宋铜官印。该印发现于康保县土城子镇小庄子村。现藏于该县文物保管所。该印铜质,长方形,长5.6、宽5.3、高1.3厘米。带柄,柄长2.8、宽1、高2.5厘米。顶端刻楷书“上”字。印面镌“剩员指挥第四都朱记”(图一),朱文,篆书。背款刻“太平兴国五年七月铸”(图--)九字,楷书。太平兴国系北宋太宗赵匡义年号,太平兴国五年即公元980年。宋代兵制承唐、五代。“剩员”系北宋  相似文献   

13.
玉柄形器一般由柄和身两部分组成,有的还发现有“鞘”,多出于夏商周时期的王都、方国都城里的中高级贵族墓葬中.玉柄形器无论形制还是使用特征均与现存几件战国时期的“节”相合,因此,这类玉柄形器器名亦应为“节”,因其为玉质,所以可称之为“玉节”.结合《周礼》相关记载,玉节应为夏商周时期诸侯或贵族出行时表示身份的信物.  相似文献   

14.
一、清太祖御用剑考(一) 沈阳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清太祖高皇帝御用”剑(图一),是至今保存下来的清太祖努尔哈赤遗留下来的唯一珍品,经鉴定已列为国家一级藏品。该剑铁质,全长80.5厘米,刃长58.3厘米,刃宽3.1厘米,柄长19厘米,柄宽8.3厘米,镡长6厘米,镡宽9.5  相似文献   

15.
1923年在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了一件青铜匕铭文。新释“贻”,训“赠送”。新释“(虫虫)”,读“昆尸”。以李峪村另一件铜匕勺部、柄部交界之处的鱼形图案,印证此鱼颠匕铭文“述玉鱼颠”。新释“■”,训“复”。疏理“昆尸”诸多异称之间的音变关系,揭示其与鱼颠匕铭文的内在联系。援引“匈奴相邦”玺,推测鱼颠匕是代王赠送给匈奴的礼品。  相似文献   

16.
香港掠影     
高楼本是穷人住香港的楼群世界著名。在这块繁华、拥挤的弹丸之地,一座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如一柄柄雄壮的剑,直刺万里云天。站在太平山上俯瞰香港,但见楼群林立,似雨后春笋。这些耸立在香港大地上的高楼大厦,如同一曲曲凝固的音乐,歌颂着香港的繁荣和富有。“谁住这些高楼呢?”我问香港陪同我们的朱先生。朱先生笑了笑,没有马上回答。他用手指了指那些摩肩接踵的楼群,反问道:“你看这些楼群建得怎么样?”我说:“不错!”的确,这些高楼大都设计精巧,布局合理,施工质量一眼看去也是很考究的。各种不同的色彩,根据楼群所在的…  相似文献   

17.
明代的御马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的御马监方志远在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中,司礼监和御马监是值得重视的。沈德符说:“司礼今为十二监中第一署,其长与首撰对柄机要。”“御马监虽最后设,然所掌乃御厩兵符等项,与兵部相关。近日内臣用事稍关兵柄者,辄改御马衔以出,如督抚之兼司马中丞。”①这段话...  相似文献   

18.
寇政文 《攀登》2013,(5):113-118
实践证明,网络反腐是一柄锋利的“双刃剑”,运用得当将为体制外民意监督公权力开辟实效进路,运用失当则会演化成为新型“运动式反腐”、诱致“民意旗帜化”、践踏“官员人权”现象再现,这就迫切要求在规范化治理视阈下科学促进网络反腐“正功能”发挥而规避其“逆效应”产生。当前根除网络反腐现实诸乱象,唯有了解其基本特征、明确其功能定位、明晰其规治路径,才能推进网络反腐规范化治理。  相似文献   

19.
1987年4月15日,河北省围场县裕太丰乡贺家营村农民孙玉在自家院内挖土时,发现一件青铜兽首弯刀,县文物管理所得知后,将此件文物征集并收藏。 青铜兽首弯刀:柄端铸有扁体五角兽首,眼眶凹入,眼球凸出,颈下有环形鼻钮一个,以便悬挂。柄横剖为椭圆形,中部两测有14条凸弦文,刀柄与刀身衔接处有突出的“一”字形栏,背宽厚似弓形,刀身略长,近尖处有血槽。通长25.7,身长13.8,柄长11.9厘米。  相似文献   

20.
1986年,考古人员在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的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中,清理出一件带鞘玉柄银锥。据文物学家孙机先生考证,此物应是辽代贵族春天“捺钵”时用来刺鹅的锥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