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00年后,一场关于辛亥革命、堪称宏大的纪念开始。在历史教科书上,辛亥革命是史诗性的,几千年的帝制因之倒台,国人第一次摸到了一种叫做"民主"的政体的边。它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并且"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始于1898年的戊戌变法,到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前,算是完成了知识界和少数沿海地区的启蒙。然而,从物质进步的角度来看,这段时间继续了19世纪中期以来的倒退,以至于到1950年,我国的人均收入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中国在物质方面对世界的赶超。  相似文献   

3.
赵诚 《炎黄春秋》2010,(3):70-71
我认为公民教育不仅是个理念的问题,更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在这方面,雅典的城邦制度堪称模范。当时社会上出现两极分化,有创意的政治家梭伦开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在此基础上,经过克里斯梯尼和伯里克里的努力,花了一百多年的时间,雅典建立了以直接民主为特色的政治体制,从而进入了公民社会。因为理性有趋向真理的本能,所以公民社会相信公民的理性。  相似文献   

4.
刘卫儒 《丝绸之路》2011,(24):101-105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为中国公民社会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一些基本条件,日益深化的市场化社会存在与生存方式,为公民社会在中国的发育作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制度提供与精神重塑。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发育与成长创设了跨越疆域阻隔的比照与互动机制。大量社会组织蓬勃发展,为公民社会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载体,逐渐成长的公民社会推动着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公民法治意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来君 《攀登》2010,29(2):119-122
社会主体法治意识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和核心。法治意识作为一国公民的理性品质,构成法治国家的精神底蕴,它既是法律规范化的思想动力,又是制度建设的精神支柱。笔者从我国公民法治意识的现状入手,提出了对公民进行法治意识培养和教育的措施与办法。  相似文献   

6.
从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民意识、公民文化以及相应的政治制度和社会规范,是近代以来民主政治的基础。但是在中国传统(相对于近代而言)的法律规定和政治观念中,并无“公民”的踪迹,公民观念是舶来品,深植于人们政治意识之中的是臣民观念。臣民与公民无论实质、内容抑或表现形式都是大相径庭的。  相似文献   

7.
《旅游》2008,(11)
中以旅游目的地协议(ADS)生效后,中国公民赴以色列旅游首发团一行38人近日乘以色列航空公司直飞航班从首都机场启程,开始了他们的以色列之旅。首发团的第二团队一行37人也在不久后踏上以色列之旅。这标志着以色列的大门从此对中国游客打开了。  相似文献   

8.
钟龙彪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1):45-52,124,125
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高度重视保护中国境外公民的合法权益,但是由于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保护政策的理念、对象、机制、方法等等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改革开放前,中国的保护对象以华侨为主;中外领事关系发展一直比较缓慢,中国驻外领事馆屈指可数;不愿签订双边领事条约以及参加领事国际公约,制约了领事保护工作的开展。改革开放后,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保护政策进行了必要调整:领事保护的对象重点从华侨扩大到海外中国公民;正式加入《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增设领事馆,加快发展对外领事关系的步伐;通过缔结双边领事条约及领事磋商加强领事保护。新世纪以来,面对日益增多的领事保护案件,中国政府进一步调整、充实和完善了保护政策:创新保护理念,强调"执政为民"是指导新时期领事工作的精髓;建立健全保护机制;不断丰富保护手段。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在美国的中国公民权益受侵犯案件时常发生的现状,结合对从美国回来的华侨进行的社会调查,从国际法的视角,分析了在美国的中国公民权益受侵犯的主要现象和原因;指出了侵犯在当地的中国公民权益,是对国际法上关于国际人权保护和反种族歧视原则的践踏;并就如何保护在美国的中国公民权益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蒋瑜 《神州》2012,(26):18-18
公民是构成家庭、群体和社会的最基本要素,是公民社会的基本原子,当代中国无论是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民的素质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对构建中国公民社会而言,实现政府的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11.
缅甸近期最令世界关注的事件莫过于将位于伊洛瓦底江的密松水电站工程搁置,而且吴登盛总统在9月30日的解释里亮出了“尊重民意”的利器。  相似文献   

12.
《世界》2007,(12):108-109
Q:“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国”的意思,是不是只能跟随旅游团出行,才能到这些地方旅行?以个人为单位是否能申请旅游签证?  相似文献   

13.
卢毅 《百年潮》2013,(1):25-30
近来有关中国梦的讨论逐渐多了起来,其实早在80年前,作为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一份刊物——商务印书馆主办的《东方杂志》就曾围绕此话题发表过一组文章。1932年11月1日,杂志主编胡愈之向全国各界知名人士发函400余份,提出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傅国涌 《江淮文史》2012,(1):133-150
早在10多年前,我便开始思考推动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抓手是什么,有什么可以成为我们通往未来更美好、更合理社会的一个抓手?市场经济、公民社会、民主政治都是,但是建立市场经济、公民社会、民主政治,或者创造一个合理的公正社会的前提是什么?我想到,可能我们探讨一两百年,中国的核心问题,从起点上来说还是言论自由的问题,首先要给人有说话的自由,  相似文献   

15.
杜光 《炎黄春秋》2007,(12):15-19
读罢《北大教授与〈新青年〉——新文化运动路线图》,一个主要的感受便是:打消了对新文化运动的神秘感神圣感,一股恬淡的、平实的历史感油然而生。作者张耀杰在这部书里所展示的,既有新文化运动前辈的慷慨激昂,大声疾呼,也有他们的交往离合,矛盾纠葛;他们在思想上的交融与对立,事业上的合作与分歧,从相应相求到分道扬镳,贯彻于新文化运动的全过程。作者运用丰富的历史资料,描画出了新文化运动的路线图,可以为我们现阶段的思想解放运动,提供有益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6.
江莉莉 《人文地理》2013,28(1):1-9,19
一位著名的新加坡文化地理学家,兼亚洲问题研究专家从更广的视角回顾了近年出现的中国国内外地理学者关于中国文化地理的研究,以及中国的崛起对21世纪文化地理学的影响。作者指出了中国目前正面临的六大问题,并认为如果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来看这些问题,不仅可以加深对中国的了解,还可以重塑文化地理学作为分支学科的实用性形象。这六大问题分别是:农业改革、经济改革、城市变迁、城乡移民和与其密切相关的社会不公平、不断改变的家庭结构和环境变化。作者认为,如果中国文化地理学希望最大限度地帮助本学科开发一个更加国际化的,更为包容的研究方法,就要考虑到中国面临的这些重大问题,给出有建设性的答案,并导出新的理论观念,使地理学的理论思维更加多样化。  相似文献   

17.
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针。"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和生死存亡。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仅要坚持两个"必须",而且要遵循"科学发展"之思想,正确把握"一个出发点,二条路径,三大支柱和四个关系"。  相似文献   

18.
杨宏 《近代史研究》2007,(2):142-149
1910年代在20世纪的中国占据着重要地位。由辛亥革命创立共和民国,到五四运动高扬爱国民主,现代产业经济的较快发展,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突进,在在为中国历史打下了深刻的烙印,留下之遗产至今仍可圈可点。为了进一步推动对1910年代中国历史的深入研究,2006年8月25—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近代史研究》编辑部、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北京联合主办了“1910年代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民国史研究室规划以民国时期的“年代”为主题和论域召开的系列学术研讨会之一①,来自海内外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  相似文献   

19.
<正>苏秉琦先生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从酝酿提出到现在,指导中国考古学实践和研究已有整整三十个年头。回顾30年来中国考古事业的发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代理论民俗学在高丙中、吕微、户晓辉、刘晓春等学者的努力下,民俗学作为现代学科的现代性特征日益明晰,并向人的自由发展的维度推进.与"五四"新文化时期的民俗学研究相比,当时还主要侧重在民间文学及文化民主性层面,而二十一世纪的民俗学则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公民文化相结合,极大地拓展了学科发展空间,也丰富了我们对民俗学的学科想象. 中国民俗学自产生之初就与民主理念息息相关.在中国的传统语境中,民众很难清晰地表达自己,他们总是被别人表达.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双重语境下产生的中国民俗学,其潜在的现代学科理念就是强调民主理念在文化场域的实践,或者说民俗学致力于文化场域中对精英文化霸权的反抗,同时也是知识分子群体的自我启蒙以及与民众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