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来信     
石头也疯狂……“疯狂的石头”风靡一时,但他并不是完美无缺,与尚未雕琢的翡翠一样。我们曾经很严肃,似乎很严肃才有思想。但其实,不同颜色的幽默,尤其是中国特色的黑色幽默,俨然已是今天中国的不可或缺。“疯狂的石头”就是这样,价廉物美,充满意想不到的荒诞。草根文化的应运而生,通俗文化以“搞怪”和荒诞的方式粉墨登场,这也是风云激荡年代的需求。我们不仅需要石头的疯狂,更需要从疯狂的石头中,忘却现实的荒诞,去寻觅每个人心目中那一块消逝已久的翡翠。比一般石头还精贵的翡翠却让人焦虑。焦虑感倍增,是整个社会失衡之后的必然病症。  相似文献   

2.
《文史天地》2012,(2):F0004-F0004
贵州镇宁石头寨 石头寨距天下闻名的黄果树六瀑布6公里,不仅全寨房屋由条石砌墙,用石片盖顶,磨、臼等用石头做成,就连灶具、桌椅、水缸等也全是石头做的。有人说,走进石头寨,就像是“进入了一个石头的迷宫”。这个寨子,体现了布依人对石的偏爱和石工技艺的高超。  相似文献   

3.
肖晴 《福建史志》2003,(4):59-59,62
“两方”是人不是石头。那么,不是石头,何谓奠基呢?这是一种比喻,比喻“两方”是修志的基石,他们提供的资料,奠定了《福建省志&;#183;出版志》古代部分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槟榔的隐患     
年轻女子们沿着台湾的大街小巷站好位置,兜售着一种危险却越来越受欢迎的小吃:槟榔。顾客们把熟石灰抹在槟榔树的种子上,再用蒌叶包起来——“蒌叶果”的别名由此而来——接着便丢入口中大嚼。吃这种东西会上瘾。和烟草嚼块一样,槟榔能使人产生微醺的感觉,减轻饥饿感,消除疲劳。吃这种东西的样子也很  相似文献   

5.
诺敏 《世界遗产》2012,(3):46-47
祭敖包是草原上的一件大事情。我在赤峰地区工作期间,见过的祭敖包有很隆重的仪式,人们请来庙里的喇嘛念经文。这个时候,生活条件比较好的牧民会杀羊煮肉粥,里面放上黄油,还有我们称之为"嚼口"的各种奶制品,然后把一碗碗热气腾腾、营养丰富的肉粥分享给参加祭敖包的人们。平时牧民们路过敖包的时候,也会捡拾一块石头爬上去,把石头放  相似文献   

6.
韩连赟 《丝绸之路》2012,(11):35-38
漫步在大山构成的“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映入眼帘的首先是石山、石城、石寨,这里是山的高原,石头的世界。石头构成了帕米尔的主调,石头构成了帕米尔的脊梁和血脉,石头彰显着帕米尔的个性和色彩。“塔什库尔干”是石头城之意,石头城书写了帕米尔的历史,也见证了人类发展的脚步,城堡坐落在高山之焱,距今已有2000年。  相似文献   

7.
最美是德天     
德天瀑布因德天村而得名。“德天”是壮族语言的音译,是“发光的石头”的意思。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把瀑布比喻成了发光的石头。千百年来,这里的壮族人祖祖辈辈就是听着这瀑布的水声长大的。尤其是在夜晚的月光下,他们觉得这德天瀑布就像天上掉下来的发光石头一样。其实,这样的想象一点不过分。  相似文献   

8.
有一个人在河边种麻,一只老虎跟在后面薅麻。老虎薅着薅着,河边石头底下的石鹅就“咕”的叫了一声,把老虎吓了一跳,把麻也给拔了起来。老虎回头看,什么也没有,它又继续薅麻。不一会,石鹅又在石头底下叫了起来。老虎吓得把麻又拔了起来。这样,接连好多次,老虎气极了,就回头仔细地观察着,等了一会,那石鹅又在石头底下“咕”的叫了一声。这下老虎听准了叫的地方,便跑过去报开石头,一看,啊!是一只石鹅,老虎气冲冲地对石鹅说:“你为什么怪声怪气的来吓我,我要把你吃了。”石鹅辩解说:“我又没惹你,我叫我的,管你  相似文献   

9.
槟榔的隐患     
年轻女子们沿着台湾的大街小巷站好位置,兜售着一种危险却越来越受欢迎的小吃:槟榔。顾客们把熟石灰抹在槟榔树的种子上,再用蒌叶包起来——“蒌叶果”的别名由此而来——接着便丢入口中大嚼。吃这种东西会上瘾。和烟草嚼块一样,槟榔能使人产生微醺的感觉,减轻饥饿感,消除疲劳。吃这种东西的样子也很不堪,它刺激唾液腺,然后把涌出来的口水染成鲜红色。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民国初年甘肃省天水市出土的秦公簋铭文中“嚼”、“徵”字训释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搜集整理。参考学者们关于两个字的隶定及解释所提出的不同意见,并结合古文献资料,我们认为前者隶定为“嚼”,读为“寻”,训为“用”;后者隶定为“徵”,读为“昭”,训为“明”。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民国初年甘肃省天水市出土的秦公簋铭文中“嚼”、“徵”字训释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搜集整理。参考学者们关于两个字的隶定及解释所提出的不同意见,并结合古文献资料,我们认为前者隶定为“嚼”,读为“寻”,训为“用”;后者隶定为“徵”,读为“昭”,训为“明”。  相似文献   

12.
据说民国初年的时候,弘一法师曾专程到新昌大佛寺礼佛,并环顾石城山欣然命笔题字“天然胜竟”,友人不解,为何用“竟”,不用“境”,大师笑答:此地石多土少也!诚然,何止石城山,推而广之,整个新昌县“竟”,何尝不是石多土少之地。是石头构成了新昌的地脉和脊梁,是石头敲开了新昌历史之门……  相似文献   

13.
读书     
《山茶》2010,(9):186-186
《刻在石头上的世界》 中国人常用“海桔石烂”来形容历史的久远和沧桑的变幻.刻在石头上的记忆,向来因历史悠久、不易篡改而被人视作最可靠、最有价值的史料。本书试图通过对画像石的辨认与研究.通过石头之口,复原当时当地的画面,重现古代中国的生活和其中蕴含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春林 《文史月刊》2008,(12):55-55
走进于家石头村,如同迈入了石头的世界,石楼石阁、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街石巷、石桥石栏、石井石窑、石缸石盖、石锤石板、石槽石臼、石洞石龛……比比皆“石”,让人不得不惊叹石头文化的魅力。穿行于村中的街巷胡同,敲门而入的家家户户,入目的无不是石头。  相似文献   

15.
太阳落山了,一只蜜蜂只顾采花,来不及飞回去,只好落在一块石头上歇宿。过了一阵子,一个蚊子嗡嗡地飞来问蜜蜂:“你是哪个?”“我是蜜蜂。”“你在这儿干什么?”“来采花蜜,天黑了赶不回去,只好在这儿过夜。”“怎么?天黑你不能飞行么?”“不能,我没有夜行的本领。”“呕!我的本领比你大,我夜里也能飞行。”“你又为啥也落到这儿来了?”“我好久没有吸吮到人的血了,肚子饿,飞不动了。”  相似文献   

16.
石碑的来历     
关于石碑的来历,古今有很多人都研究过,但至今还没有得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结论。本文试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见解,供学人讨论。碑,《说文》注解说“竖石也”,就是指竖立在地上的石头。许氏为东汉初人,应是以当时所见而解释。许氏在释碣时说“特立之石”,并引“东海有碣石山”以说明,但没有注明两者的起源。古时已有碑,郑玄注  相似文献   

17.
在宜州城北门下的龙江河畔,有两块上下相连的石头,形如一个巨大的马头。石头上刻着“祭台”两个醒目的大字,宜州人民把这“祭台”叫“祭马台”,在“祭台”旁的一块大石上又刻着“泣血”2字。  相似文献   

18.
我和被群众誉为“农民水利土专家”的路银,相识于红旗渠工程开工的1960年。 那年夏季的一天上午,我在悬崖上除罢险,下落到离地面六七米高的时候,一个正在搞测量的人把我叫住了:“喂,同志,你帮个忙怎么样?”我回答说:“行啊,你说吧!”“你帮我在石头上画个记号就行。”说着,他让我用绳子将一把尺子吊上去,然后根据他的指挥,用红漆在石头上画了个点儿。  相似文献   

19.
石头城主要在石头山上,但还包括“缘大江,南抵秦淮口”的石头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20.
许文舟 《丝绸之路》2010,(11):52-52
人类吸烟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最原始的吸食方法是“嚼烟”。在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翁丁村看到佤族妇女们津津有味地嚼着旱烟叶的时候,我便知道旱烟在这个民族心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