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商代甲骨文中有关于"州臣"的记载。对于"州臣"的身份,历来说法不一。其实,"州"应当是地名,从文献和西周金文的记载来看,其地应当在今河南沁阳附近。卜辞"管"地的确认,也证明州地存在的可信。"州"、"管"二地的发现,说明以往学者对"州臣"身份的理解都是错误的。甲骨文中的"州臣"就是州地之长。 相似文献
2.
3.
一在甲骨文发现110周年之际,王宇信先生的新著——《中国甲骨学》问世了。该书是阐述110年来甲骨学发展历程与成就的煌煌巨著,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共28章,总计90余万字。王宇信先生长期关注甲骨学的历史发展状况。他曾先后出版过两本专著———《建 相似文献
4.
5.
6.
殷墟甲骨文中所见殷商时期的军礼主要包括有:将敌情告之先祖并于庙堂谋议的告庙与谋伐礼;反复占卜慎重选择领军大将以及隆重的册命礼;为得到神祖护佑而将宗庙里的神主迁出随军的迁庙主和立军社礼;立旗集众和请求人力与物资支援的立中和乞师礼;以田猎形式进行演兵习武和军事检阅的蒐狩和振旅礼;战后向神祖报告征伐所获以及杀俘祭祖的献捷与献俘礼。当时的军事礼仪中充满了崇祖信鬼色彩,占卜贯穿于全程,某些事情如选将等殷人极为慎重,战后的杀俘献祭则严重地保留了原始遗风。后世文献以及周代金文所见的军礼大项,殷商时期多已存在,只是具体仪节因甲骨文的简练而无法详知。 相似文献
7.
8.
殷墟甲骨文倒书现象可归纳为笔画倒书、偏旁倒书、单字倒书、多字倒书与单例刻辞倒书、多例刻辞倒书、整版刻辞倒书等多种情况。在习刻刻辞与记事刻辞中,倒书现象相对比较常见。甲骨文倒书属于特殊形态,它既体现了甲骨文字的“原始性”,也展示出刻手的契刻习惯、技巧与态度对于文字刻写的巨大影响,而部分倒书现象则可能与内容区分、刻手习刻、龟骨登记等有关。倒书现象生动展现了甲骨文契刻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本文着重从商文化在南方的分布变化探讨商王朝的南土.近年,随着一批新材料的公布,我们认识到在二里岗上层至殷墟一期阶段,商文化在南方已经越过霍山,势力发展到安庆一带,并在强盛时突破石门皂市——岳阳铜鼓山一线,推进到了江西樟树市附近.而在西南方要远至商洛的东龙山,东南方达盐城龙岗.殷墟二至四期阶段荥阳小胡村和正阳傅寨两处族墓地的发现,填补了安阳至罗山一直鲜有晚商时期商文化遗存发现的空白,对殷墟二至四期商文化的南界在罗山一带提供了支持.此外,本文还总结出了南方地区商周分界的三项标准. 相似文献
16.
17.
18.
试论中商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学者一般将中商文化分为三期,但其中尚有一定的年代缺环。据郑州、河北、安阳三地的中商期典型遗址,我们研究提出了新的四期分法,同时对中商分期与都邑、王年的对应关系开展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20.
商王朝东征与商夷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王朝东征始自中商仲丁时期,此后直至商末,商王朝持续对东方夷族用兵。商王朝东征对商代的历史和商夷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推动夷族商化,二是商夷之间长期对峙,并导致夷族内部的分化。中商时期商王朝东征是为了转移内部矛盾并掠夺资源,晚商时期几次大规模的东征是征伐不服于商王朝的以人方为代表的东夷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