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日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甚至世界历史影响深远。赫德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积极参与了清政府的备战,帮助清政府筹措战争借款,帮助购买军火,支持洋员参战,并为清政府提供了各种战况与情报。在中国连连失利的情况下,他又倡议英国调停。日本拒绝调停后,他一方面建议清政府继续抵抗,另一方面却更为积极地支持中日议和,不断为促进议和与换约成功而献策,希望早日结束战争,防止日军攻陷北京,保住他的既得利益。  相似文献   

2.
从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到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科举考试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将近1300年。不少人为达“登科”目的,在科场中作弊,手段有夹带,代考,泄卷,疏通关节,贿赂监考、阅卷、审卷等。  相似文献   

3.
赫德对中法越南问题十分关注,从1880年到1885年,先后向清政府提出解决办法与建议20多条。这些办法与建议有的对清政府有利,有的对清政府不利。不管清政府是否接受自己的建议,赫德一直不断为和平解决中法越南问题而努力。在观音桥事件发生后,赫德试图与法国代办谢满禄一起挽救中法天津《简明条款》,并赴上海会晤法国公使巴德诺,力主清政府接受法国的赔款要求。马尾海战后,赫德又力促英国调停中法矛盾。最终,在英国调停失败后,赫德派遣金登干赴巴黎,直接与法国总理茹费理进行秘密谈判。几经周折,赫德先后促成中法《停战条件》与《越南条款》的签订,中法战争结束,中法越南问题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贺琤 《清史研究》2004,(3):67-77
在琉球事件当中宗藩体制正面临着崩溃 ,中国社会舆论如何看待这一事件 ?在不同阶段 ,舆论先是要求清政府与日本争琉 ,继而要求清政府舍琉 ,最后要求清政府为琉存祀 ,而所“争”、所“舍”、所“存”的都是中国对于琉球的宗主权 ,而不是像日本那样对琉球的领有权提出要求。中国社会外交观念落后于国际现实 ,外交自然只能处于被动。  相似文献   

5.
日俄战争后,清政府就收回"南满"铁路附属地外的电信利权、烟台—大连间海底电信线的经营管理、中韩边境接线等问题主动与日本展开交涉。日本利用东北亚国际通信环境的变化,积极构建"满洲"、朝鲜半岛与本土之间的通信网,在维护既得电信权益方面态度强硬,致使中日交涉一度陷入僵局。另一方面,清政府收回"满洲"北部铁路附属地外的电信利权后,俄国以欲废除中俄电约为由向清政府施压,要求在一年之内与日本签订同等条件的电约。最终在英国斡旋下,清政府以向日本许以特殊权益的方式签订中日电约。而清政府试图尝试中韩日直接通信的构想,终因日本的态度消极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6.
徐志明 《丝绸之路》2011,(24):42-43
自隋炀帝开科取士到清光绪帝废科举,在科举考试中通过作弊以取得功名这种行为一直贯穿于1300年的科举史。本文主要对科举考试的作弊方法和作弊工具以及对科考作弊的防范与处罚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使得清政府风雨飘摇,而19世纪50年代又出现了太平天国运动,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不得不进行一些改变,以求度过危机。清政府对内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对外态度上努力改变现有现状,对外方面,则在签订不平等条约条件下努力联合外国势力,完成了对太平天国等内乱的平叛,这是清政府的成功,同时也是清政府的失败。  相似文献   

8.
清政府在东北实施的一系列与马有关的制度主要包括大凌河马场的设立和驿站、驿马的设置。顺治五年,清政府为了征战之需,在东北辽西设立大凌河马场,马场对维护和巩固清统治者的地位起到了重要的军事作用。清代末期,由于清政府的腐败,财政紧张,管理不善,致使马场每况愈下。1905年,大凌河马场全部放垦,马场也宣告结束。而驿站和驿马的设置,不但便于清朝皇帝的东巡祭祖、朝廷官员的往来、中央命令的下达以及地方情报的上传,而且进一步加强了东北地区与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与联系。本文以大量史料为依据,通过探析清政府在东北实施马政的情况,进一步考察清代马政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9.
乾隆初滇省代京铸钱失败原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乾隆初年滇省代京铸钱之具体情况的考察,认为滇省代京铸钱是清政府为扭转铸钱严重亏损而采取的一项铸币政策。但滇省代京铸钱较之京局直接鼓铸反而增加了铸钱成本。实行滇省代京铸钱后,清政府铸钱开始盈利,但这并非滇省代京铸钱所致,而是清政府对云南铜矿实行垄断经营、压低铜价,即钱局使用滇铜鼓铸的结果。实际上,在使用滇铜为原料的前提下,京局直接鼓铸较之滇省代京铸钱更能节省成本,这是清政府停止滇省代京铸钱的基本原因。同时也说明清政府于乾隆初年实行滇省代京铸钱存在着决策性失误。  相似文献   

10.
王静 《沧桑》2009,(6):26-27
鸦片战争距今已170年之久,但其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却始终凸现。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清政府的最终失败是必然的。旧中国几千年因循着的僵化腐败的政治体制、陈旧落后的武器装备以及独特而落后的经济形式等等,都是清政府战败的重要原因。但历史常常是必然与偶然的结合,英军劳师远袭,清政府并非绝无取胜可能。那么,又是哪些因素使清政府彻底失去了胜机而一败涂地呢?对这一问题的反思同样有助于国人以史为鉴,有助于中国近现代的历吏进程。  相似文献   

11.
明清各省特设学政,职掌学校政令,作为沟通科举与学校的枢纽。由于学政责专权重,易滋流弊,直接影响到国家抡才大典与官场风纪,因此,清初统治者为整饬各省学政积弊,在建立和完善学政考核制度上不断努力,经过从解卷磨勘到督抚纠参的转变,逐渐确立起"剔除学政十弊"的制度,作为考核学政的重要依据,并辅以加罚苦差等惩戒措施,对于整顿清初吏治、收复天下士心,以及澄叙铨选、保证科举与学校选拔人才的公正公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毕连芳 《史学月刊》2006,10(10):36-41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继承了清末和南京临时政府有关法官考试的设计,根据时世的变化,不断进行修改、补充,增设了专门的考试机构,提高了应试人员的资格,调整了考试科目,严格了考试程序,从而为保障司法官的良好素养和司法独立的精神起到较大的作用,成为民初司法进步的重要表现。但是由于北洋政府对司法官考试制度的理想化设计明显多于对实施该项制度的真实考虑,使得该项制度收效甚微,没有也不能彻底改变当时的司法状况。  相似文献   

13.
张仲民 《清史研究》2020,118(2):92-104
1905年清廷停废科举后,继续保留了之前辅助性的优拔等考试作为善后之策,由此优拔贡考试也变得炙手可热,无形中取代了之前乡会试的作用,吸引了大量考生特别是具有新式出身的人与考。实际上,优拔考试之地位远不如科举未废前的乡会试,而且优拔贡的现实出路也并不好,多数中选者难以得到实缺,这种局面的存在无疑又进一步加剧了晚清以来的官多为患局面,被不少人认为是清朝灭亡的造因。  相似文献   

14.
河政体制在清代经历了比较完整的兴衰过程,其每一步重要变化均与清王朝的政治生存状态密切相关。清初为稳固政权实现统一计,逐步创设了较为系统完善的河政体制,延至中期,王朝渐呈颓势,河政制度亦弊病迭现,至晚清时期,河政体制之命运则为急剧动荡的政治格局所左右,受咸同战乱之影响,铜瓦厢改道后南河及东河干河机构被裁撤,庚子事变则影响到了河政机构被彻底裁撤的结局。可以看出,急剧动荡的政治局势与缓慢的社会变迁相比更能影响河政制度的命运,反而观之,河政体制的演变亦折射着大清王朝的兴衰存亡。  相似文献   

15.
两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条约制度"的形成,中国的江海航运权逐渐为外人所攘夺.由于西方航运势力的东侵,中国的江海航运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此历史背景下,中外船只碰撞问题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而由船碰所生的中外交涉、华洋诉讼诸问题,则复杂多端.但中外各方,尤其是晚清政府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以及颁布的一系列防碰章程,却成为中国近代海商立法之滥觞.  相似文献   

16.
英俄私分帕米尔与清政府的立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19世纪末的中亚为背景,运用新近刊布的国内外档案、文书等第一手资料,详尽论述了清末英俄以强凌弱,私分帕米尔,瓜分中国领土的经过,并对清政府为捍卫国土主权,与英俄据理力争的严正立场予以新的阐释,以深入理解该时期英俄争夺中亚势力范围的真实目的和清政府的领土主权意识,对稳定新疆局势,维护祖统一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最早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五、六月间从东北地区开始了巡边活动。巡边是清政府为保护边境地区安宁而实施的防卫措施,反映了清政府对边境地区控制的加强,同时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在巡边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敷衍塞责、巡查间隔时间过长等,但都不能抹煞其在清朝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徽州文书看清末钱粮的私派陋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支平 《安徽史学》2015,(1):115-118
清代后期,是国家的多事之秋。内忧外患加剧了国家财政的需求,而战乱的破坏又使农村的地丁钱粮失额严重,政府不得不在正额之上,施行诸多名目如亩捐、厘谷等的"附征",以及漕粮改折等勒折浮收的手段,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然而这些制度内的附征和改折,往往又成为地方官吏营私舞弊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清代光绪年间徽州府歙县、黟县等地的钱粮案卷文书资料,对这一时期地方钱粮浮收的实际情景,作一个案性的细部考察,以便对清代后期钱粮浮收的实质,有一个更为全面和清晰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论述了中法战争前后战事主要参与者李鸿章对于战争态度的转变过程。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李鸿章“和战不决”的影响因素。笔者认为,李鸿章在中法战争中只是一个参与者,他的很多决策是直接受制于清政府中枢机构或者受到他们极大的影响,战争过程中所表现的犹豫和举棋不定是清政府和战态度以及战争形势变化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20.
明代的茶果银是一种重要的历史现象,有礼仪、贿赂和赋税三种性质。茶果在人际交往和祭祀神灵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时用银钱代替实际的茶果,于是产生了礼仪性质的茶果银。明朝制度虽然禁止征收茶果银,但贿赂性质的茶果银实际上广泛存在,并造成严重危害。赋税性质的茶果银由礼仪和贿赂性质的茶果银演变而来,到清代成了正规的赋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