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攀登》2021,40(1)
建构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是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实然之为,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应然之举。互联网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建构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面临新挑战新契机新场域。新媒体语境下建构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可从话语主体、话语客体、话语载体等层面展开。在话语主体层面,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提升统战干部能力素养;在话语客体层面,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国家话语体系建设为依托,以新型政党制度理论研究为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以世界认同为目标;在话语载体层面,要扎实推进网络强国战略,大力发展网络核心技术,坚定捍卫网络空间主权。  相似文献   

2.
早在旧制度末期,法国启蒙精英阶层就已意识到公众舆论在当时政治与社会中的重要影响。19世纪以来,史学家们也在不断地谈论旧制度末期的社会精神或公众舆论,希图从中找出革命的精神源流。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左右,法国旧制度末期的公众舆论才成为史学家专门关注的对象。西方学者或追踪政治话语的变化,或关注民众的日常言论,或研究旧制度下的公共交往机制,以把握该时期法国社会集体政治意识的转变状况。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上半叶,日本企业为了缓和劳资矛盾和强化企业内部秩序,纷纷推行以构建家族主义式的劳资关系、劳资沟通协调制度、企业内部培训制度、企业内福利制度、年功主义工资制等为基本内容的家族主义经营模式。这一新型雇佣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劳资关系,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4.
洪前兵 《神州》2012,(15):11-12
在漫长的社会里,农业经济是社会的支柱,而土地制度又是农业经济制度的根基。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过程,也就是一部我国土地制度不断变更的历史。而土地制度的变更,都会对农业经济产生不同的作用。近年来,土地流转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因而对我国土地制度长期发展过程的探讨,有助于对当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启示。  相似文献   

5.
"内阁相否"是明代一个突出的政治话题。与明亡后的制度检讨不同,明代以外朝官员为主体的持论者,把心目中认为理想的内阁,与以往朝代的丞相制度相比照,得出"内阁非相"或"内阁为相"的结论,作为一种"他者"话语,这带有更多改变现状的意图。其中的矛盾性源于内阁权力与职责相割裂的制度特征。这一制度特征与持续百年的他者话语一起,深刻影响了明代内阁的政治演进和阁臣对于"内阁相否"的自我认知。  相似文献   

6.
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势在必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百琴 《攀登》2001,20(5):46-47
为适应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扭转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失控现象,保证财务系统安全运行,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必须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行立法,对内控岗位人员的工作进行审计评价,对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实行年度审计。  相似文献   

7.
何爱国  颜英 《安徽史学》2017,(6):153-161
清季民国时期,受西方新式学术话语体系与中国"千年大变局"的影响,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出现了近代转型。胡适的老子研究,是近代学术话语体系转型之中的一个案例。胡适以西方自由主义话语来解析老子,同时根据中国社会的现实需求,对自由主义话语做了一定的调整与变动,由此导致胡适的老子研究前后有所变化,前期多以解构性自由主义话语来解析老子,强调老子的破坏、革命与无政府主义思想,后期倾向以建构性自由主义话语来解析老子,强调老子代表中国的自由主义传统,是西方现代自由主义的源头。胡适的老子研究体现了学术性与时代性的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8.
崔新光 《沧桑》2012,(3):100-101
企业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明确和规范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和行为,对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对提高管理效率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对规范会计秩序,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性、应遵循的原则及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策及措施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9.
任云 《日本学论坛》2007,5(2):31-37
本文给出了分析企业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三种日本式企业制度,指出这几种制度都具有命运共同体的性质,并呈制度互补关系,它们与传统文化同构,与环境相适应,这为日本企业在战后取得成功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是,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日本企业制度呈现不适症。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日本企业变革的动向,特别指出传统制度与美式制度的混合型体系可能是日本企业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当代民俗学的语境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界和公众对民间话语的兴趣剧增,叙事和地方性知识变得日益重要。普通人的民间话语作为权力的工具,越来越多地显现在公共文化中,创造了舆论关注的亮点;在健康与法律等诸多领域,民间话语的地位和价值已经得到了共识性的认可,"民间话语转向"导致了认识论的革命。在此社会变革的氛围中,民俗学急需处理与民间话语相关的"为与不为、能与不能、该与不该"的问题,思考怎样扮演真实的、想象的和潜在的角色,来促进文化与社会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商事登记法律制度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军  白廷举 《攀登》2005,24(3):122-124
商事登记制度,是国家登记主管机关依据法律对商主体的设立、变更、终止资格进行确认的制度。当前,在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立法方面尚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改进并完善商事登记法律制度,既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也是司法实践中的一个严肃问题。  相似文献   

12.
宋人所言"汉唐旧疆"主要是随现实政治而变化的政治话语,而非实指汉唐所有直辖郡县。雍熙战争后,宋朝对外逐步放弃华夷一统话语,"汉唐旧疆"成为对外开拓和对待幽燕、西夏、交趾等问题的主要话语。到仁宗朝,其内涵基本固定为幽燕、西夏(含河西等地)、河湟和交趾。神宗继承了仁宗以来"汉唐旧疆"的话语和内涵,在此旗帜下确立了以恢复河湟、西夏、幽燕和交趾为目标的整体开边计划,实施了对河湟、西夏和交趾的恢复行动,各地开边活动相互联动。可见"汉唐旧疆"又不只是一种政治话语,同时也是具有执行意义的政治框架。  相似文献   

13.
如何加强和改进企业内部银行控制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部银行制度自推行至今已有10余年,这一企业内部资金运行机制的建立,不仅为企业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内部结算、资金运作环境,而且对于融通企业内部资金、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面对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内部资金结算、管理工作不适应目前企业经营管理新形势的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相似文献   

14.
作为驱动世界秩序转型的物质佐证和逻辑形制,中国工业遗产亦经历近似于西方遗产语境中发生的工业遗产话语变迁历程,并表现出速率更高、密度更大、范围更广的本土化特点。在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数接近其城市总数的11%、部分城市及地区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初期及其工业遗产面临全球大遗产语境中的话语显示度困境等背景下,以2006年为标志性时间节点,中国工业遗产从三个方面开启了话语变迁历程:政策话语的多层次聚集、专业化的话语内容及多层次的话语场,并表现出四个方面的话语特质:镌刻显性的红色基因与民族情怀、呈现中国工业化布局的历史变迁、强调遗产项的适应性再利用及彰显工业发展不同阶段的中国特色。而该变迁的发生主要基于三大文化条件:强有力的物质与非物质支撑、多维的社会基础及可持续性的情感连接。  相似文献   

15.
高原 《攀登》2000,(2):67-70,98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内外条件均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赋予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内容和广阔的施展空间,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将被新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所替代。  相似文献   

16.
“中国福娃”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表征意义是由政府话语、专家话语和市场话语共同建构的。政府话语生产了它的政治表征意义,即和平、友爱、团结。这是国家形象的传播;专家话语生产了他的文化表征意义,即福娃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象征,这加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而市场话语则整合了两种表征。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至20世纪中期是英国医生依托专业知识构建话语权力的关键时期。临床医学的进步推动了医生话语权力的塑造。医疗空间的变化造成惠顾体系的瓦解和诊疗方式的转变,确立了医生在医患关系中的家长式权威。医学专业化造成全科与专科的分离,专科医生凭借知识与技术优势后来居上,改变了过去以全科医生为主的行业格局。两者之间在医疗观念与利益上的冲突,加重了行业内部的竞争和分歧,但也让他们认识到了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1948年国民健康服务体系的建立,是英国工党政府通过国家干预规制医生权力,挽救了知识—权力语境下全科医生群体的日趋衰落,同时促使医生职业在资本利益与人道主义之间做出平衡。从知识—权力话语主导下的家长式权威到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表明英国医生的职业发展呈现出以患者为中心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8.
正一、中国政府人权话语表态的背景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内,人权问题在我国争论不断。人权一度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口号而遭到批判,即使后来承认社会主义也讲区别于西方的人权,且没有转化为国家政策和法律制度,人权问题仍停留在讨论的层面,而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外国对我国人权状况责难的压力下,人权禁区开始  相似文献   

19.
中美两国很多学者将1787年美国制宪视为一种"奇迹"。最近几年,美国制宪"奇迹"话语再次升温。不过,很多因袭此种"奇迹"话语的(中国)学者和读者,并没有留意到话语背后的浓烈宗教色彩和强烈现实需要。美国制宪"奇迹"话语的首创者正是当年参与制宪活动的几位重要人物,他们希望利用"奇迹"话语策略,促使各州尽快批准新宪法。在此基础之上,美国人采取四种常用手法——神化制宪参与者,夸大制宪会议分歧,夸赞宪法设计完美巧妙、值得崇拜,认定宪法契合美国民族性格、能够长久存续,十分巧妙地构建出美国制宪"奇迹"话语。但若详加剖析,即可发现上述四种手法均有不甚圆满之处,制宪"奇迹"话语可谓一种神话。我们应在洞悉美国制宪"奇迹"话语构建手法的基础之上,批判地理解美国制宪的历史过程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明清徽州民间社会对于图甲绝户的承继,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宗族内部的承继,称为"出替",是宗族内部对于图甲赋役制度的调适,不会导致户名族姓的变更;二是异姓承继,称为"承顶",有时发展为总户户名变更,体现了强烈的族姓意识,是地方宗族兴衰、更替的表现。绝户的有效承继,能维持图甲体制的完整和运行。而一些小姓宗族以承顶旧户为契机,逐渐摆脱依附地位,开始产业积累和宗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