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湖三白     
太湖水里,据说有一百多种鱼类湖鲜,堪称一个庞大的家族. 就像芸芸众生里总有出人头地的一样,太湖三白,是湖鲜里出人头地的一部分.太湖三白其实是个小分队,分别是白鱼、银鱼、白虾——最初,太湖三白是银鱼、梅鲚、白虾.后来,因为梅鲚产量太少,太湖三白就渐渐演改换门庭,变成了银鱼、白鱼、白虾. 差不多枇杷熟了的时候,银鱼也就肥了. 苏州民谣“五月枇杷黄,太湖银鱼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据《太湖备考》记载,吴越春秋时期太湖就盛产银鱼,可见其历史之悠久.宋人有“春后银鱼霜下鲈”的名句,将银鱼与鲈鱼并列为鱼中珍品.太湖银鱼,煎、炒、熘、炸、蒸、煮、烩、炖,皆可,是苏州人餐桌上的家常菜.这些年,我吃过的,最常见的就是银鱼炒蛋了,但稍有讲究的人家,就会做银鱼煎饼、香酥银鱼、芙蓉银鱼、银鱼蛋羹、三丝银鱼羹、菲菜炒银鱼、银鱼豆芽、花生小银鱼.其实,最富有诗意最有时令特色的却是“银鱼莼菜羹”——银鱼上市时,恰逢太湖莼菜的采摘季节,它们是初夏的一场美好相遇.  相似文献   

2.
戚永晔 《风景名胜》2012,(7):108-122
我蛮喜欢听江南小调,“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得益于太湖的城市,有苏州、无锡、与湖州。但苏州与太湖接壤的是西山与东山,湖州也是市郊连接太湖,真正享受太湖之美的城市只有无锡了。  相似文献   

3.
金陵客 《旅游》2012,(4):17-19,16
古城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因其从古至今繁荣发达、长盛不衰的文化和经济,被誉为"人间天堂"。姑苏城外自然风光秀丽,洞庭山点缀于太湖之滨,形成了富有江南风情的湖光山色。  相似文献   

4.
<正>园林必有石,无石不成园林。太湖石就是我国历史上开发较早的用于观赏之石,是园林中常用的假山石料。尤其在江南园林中用得很普遍,因以太湖一带出产最为有名,故名“太湖石”,也称“湖石”。太湖石属天然石灰岩  相似文献   

5.
正苏州因地处太湖之滨,四周河汊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致使水运成为苏州商贸运输最主要方式。早在唐宋时期,苏州古城水陆城门外商贸就已相当繁荣。伴随着古城水陆城门外贸易的发展,苏州出现独具特色的"商业行话"和"数码隐语",为当时商业昌盛创造了基础,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苏州"商业隐语"的工具作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如今主要发挥史料价值、记忆价值、语言价值以及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城市的兴起是历史自然选择的必然。苏州西郊至太湖沿岸的低山丘陵屏障是苏州城市兴起的依托,北、东、南三面的平原区是城市发展基地,委江、吴淞江、东江(黄浦江)、太湖、阳澄湖等众多的河流和湖泊为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苏州水路交通便利,为苏州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腹地,尤其是隋代大运河开通后,苏州成为江南的航运中心,商业繁荣,手工业发展迅速,发达的工商业为苏州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传统旅游业通过文化张力的渗透提升其附加值,文化又借助传统旅游的途径拓展更广阔的市场。无锡市的蠡湖和苏州金鸡湖同属太湖的支脉,本文通过对两者的比较研究,为无锡环蠡湖旅游产业布局提供新思路,提出更多的对策及建议,以促进无锡市开放型经济和文化旅游经济交融发展。  相似文献   

8.
大运河苏州段位于江南运河中段,低湿多湖,是太湖流域重要的水利工程体系,且千年来始终奔流不息,成为江南地区文化孕育的母体之一。苏州“运河小镇”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市镇,其生成与发展既是当地文化经济发展的必然成果,也受到大运河的影响。将苏州大运河沿线的运河小镇单独分类研究、厘清属性,从遗产价值的角度加以分析,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文化阐释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9.
<正>苏州地处江南,河湖众多,湖荡更是星罗棋布。几乎每条河流湖泊都有传奇的历史和民间故事。此文主要说的是今相城区蠡塘河、沙墩港、济民塘、钱巷臼河、画师湖的历史传奇和民间故事。蠡塘河,非蠡湖位于蠡口、陆墓境内,西起元和塘,东至阳澄西湖,  相似文献   

10.
陈子凤 《收藏家》2009,(4):37-41
浙江湖州向以山水清远著称于世,而“高弁苍苍,可闻天语”的弁山因其北滨太湖而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山水自然风光,历史上吸引了无数的骚人墨客来此驻足,吟诗作画。元代四大家之一的王蒙曾隐居弁山,创作了被董其昌誉为“天下第一”的山水画杰作——《青弁隐居图》,弁山从此更名噪海内外。湖州市博物馆藏章紫伯等人所作“法华饯别图》卷,向世人徐徐展示了发生在湖郡弁山上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佳话。  相似文献   

11.
[事件] 2007年6月初,有“太湖第一名胜”之称的无锡鼋头渚风景区笼罩着难闻的腥臭味,湖岸边浓浓的蓝藻随波浪拍岸,湖水像被绿漆染过一样。鼋头渚所在的梅梁湖被称为太湖之“胃”,曾是太湖最美的地区。但是蓝藻  相似文献   

12.
苏州将以太湖深厚的化底蕴,众多的名胜古迹,宜人的自然风光申报世界化和自然遗产,日前,申报可行性调研工作已经启动。太湖具有鲜明的“双遗产”特征。太湖的山川秀气,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吴地化,  相似文献   

13.
阳澄湖蟹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著名画师沈周,在其《晚归阳城湖漫兴》诗中,写有“阳澄不可唾”,世人遂把湖名改咸阳澄湖。阳澄湖是太湖下游湖群之一,位于江苏省南部.苏州市东北,南北长17千米,东西最大宽度8千米,面积117平方千米,蓄水量3.7亿立方米。湖中纵列沙埂2条,将阳澄湖分为东、中、西3湖。东湖最大,水深1.7~2.5米;中湖和西湖,水深1.5-3.0米。  相似文献   

14.
《江苏地方志》2005,(4):F0003-F0003
园区位于太湖明珠——苏州吴中区西山镇。西山拥有陆地面积82.36平方公里,水域153.16平方公里,人口4.5万人。西山自然资源丰富,景色宜人,具有悠久的历史化内涵和良好的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5.
<正>苏州地处丰饶的太湖平原,东面多湖荡,西面多丘陵。山川秀丽,物产丰厚,气候温润、四季分明。魏晋南北朝,北方战乱不断,衣冠之族皆南渡江南定居。隋唐大运河开通后,又历经宋室南迁定都临安,大批世家大族选择苏州作为他们的第二故乡。经过千百年江南民众辛苦劳作,经济文化逐渐发展,从唐宋以来,逐渐形成了全国最大的米市,全国丝织业的中心,衣布天下,至清苏州已是"阊门内外,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列肆招牌,灿若云锦,语其繁华,都  相似文献   

16.
一提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范仲淹。历史上苏州“学而优则仕”的人很多,一品当朝、显赫一时的也不在少数,可值得纪念的却并不多。范仲淹就是苏州百姓念念不忘的先贤之一。  相似文献   

17.
陈力 《上海地方志》2023,(3):69-78+96
淀山湖的形成和历史变迁与太湖平原的形成与发育密切相关。在自然力与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大约在战国至汉代,今淀山湖地区陆沉为谷水;至宋代与古马腾湖、谷湖等相连才逐渐形成淀山湖。宋元以来,由于泥沙淤积、围湖垦田,淀山湖的湖域面积处不断萎缩之中,其入海泄水通道亦经历了向北流入吴淞江到东南流入黄浦江的演绎过程。  相似文献   

18.
清代至民国鱼鳞册南北各地均有遗存,研究者对其开展地权研究,并和民国时期的地权状况作比较,推论出地域经济社会的长期特征,如“太湖模式”、“关中模式”等。新的研究表明,“太湖模式”运用鱼鳞册开展研究时,在一些关键概念的理解和数据统计等方面值得商榷。“太湖模式”所用苏州鱼鳞册业佃分写的形式难以断定是田底田面权的分离。从土地占有状况来看,清代前期苏州存在大地主应是事实。鱼鳞册是十分珍贵但又存在较大缺陷的地权研究资料,在鱼鳞册地权研究中,应高度重视对鱼鳞册的考辨及其关键概念的准确理解。  相似文献   

19.
<正>在今黄河故道下游以北,涟水、沭阳、灌南、灌云四县的交界地域,曾经有一个巨型湖泊——硕项湖。硕项湖从见于历史记载,到最后消亡,历时约两千余年,对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硕项湖的范围与形成硕项湖,一名大湖、太湖、硕濩湖。硕,大也;项,颈也。意思是湖的形状象一个硕大无比的颈项。濩,为"镬"的借字,硕濩湖,意思是湖的形状如巨型的锅。巨颈也罢,巨锅也罢,都是以其形状得名。  相似文献   

20.
湖熟文化是江南土著文化与北方文化融合而成的一种地方青铜文化。其中含有大量的北方龙山文化,山东岳石文化和中原商周文化因素,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与其毗邻的发达的太湖文化对它的影响。湖熟文化以宁镇地区为中心,在地域上与太湖地区毗连,两地且都以稻作农业为主,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对湖熟文化中的太湖文化因素作些分析探讨,对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湖熟文化的内涵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