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秋天,国际顶级私人物品展先后在北京、上海举行。原本只在摩纳哥等"奢侈国家"举办的这一展会抢滩中国市场,再次证明奢侈品消费在中国有着巨大的潜力。英国《金融时报》最新报道称,预计到2015年前后,中国市场上奢侈品销量将占到全球总销量的29%左右,成为和日本同等重要的世界最大奢侈品市场。  相似文献   

2.
18世纪的英国社会,奢侈消费的繁荣引发了人们对其破坏传统社会等级秩序、败坏传统道德、打破贸易平衡的担忧,同时人们也需要全面认识新奢侈品的经济意义,于是产生了奢侈消费大讨论。曼德维尔的《蜜蜂的寓言》为讨论火上浇油。围绕奢侈的定义、奢侈消费与社会道德、奢侈消费与经济、奢侈消费与健康等问题,正反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次奢侈消费大讨论最终促进了英国人消费观念的转变,推动了英国消费社会的形成;促使英国人重新思考本国生产的消费品的特点,推动了消费品生产的创新;促使奢侈成为18世纪政治经济学的主题之一,极大地丰富了当时的经济和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3.
某种程度上说,旅行也是生活中最宝贵的奢侈品之一。当旅行与国际顶级奢侈品牌相遇、牵手,会擦出什么样的激情火花?当旅行不仅仅是为了到达一个既定的目的地,当奢侈品越来越喜欢以旅行彰显其身份的标签,我们也得以发现并享受更多旅行方式的跨界创意。  相似文献   

4.
黄晓菊 《沧桑》2009,(2):21-22
东汉中后期奢侈世风盛行,其形成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从社会政治的视角看奢侈世风,当然应当对奢风加以否定,因为奢风带来的往往是政治腐败,社会财富分配的严重不公。但从社会文化发展的角度辩证地看待东汉奢风的影响,它却孕育着汉魏之际人性的解放和“文学自觉”的时代,社会文化因之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5.
论文以美国华人文学作家哈金的《自由生活》为例,探讨新移民知识分子作为少数族裔在美国的生存经验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作为新移民知识分子在美生存经验的写照,哈金的《自由生活》通过武男的奋斗经历为挣扎于"必要性"和"奢侈性"之间的华人新移民知识分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道路——按照从"必要性"到"奢侈性"的奋斗路径,通过空间转移、自我放逐等手段实现"必要性"和"奢侈性"的统一,解决物质上的生存压力和精神上的存在危机。新移民知识分子在"必要性"和"奢侈性"之间的生存经验也有普遍性,对那些挣扎在谋求生存与自我实现之间的普通人也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向下看"作为对传统"向上看"史学研究的一种调拨,其兴起是近年来史学研究的一种新视角、新方法与新理念。具体运用到票据研究上,"向下看"要求深入挖掘底层票据史料,自下而上看社会看历史看经济现象,力图发现社会历史更加丰富和玲珑的内涵与色彩,从而对社会与历史问题有个更加全面和整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18世纪法国的"奢侈论争"不仅牵涉政治、经济、宗教等诸多问题,更带有强烈的性别色彩。相较以前的反奢论,这场论争更为猛烈地抨击了贵族女性的奢侈腐化,进而直指整个贵族等级。贵族被视为丧失了应有的美德与存在价值,其权威与统治的合法性遭到了质疑。借助性别的话语,该论争在承袭了古典传统对奢侈批评态度的同时,展现了不同社会等级之间的对峙与冲突,是当时社会政治矛盾的真实反映。"奢侈论争"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大革命前夕摇摇欲坠的旧制度等级社会。  相似文献   

8.
《韩非子·五》有一句话:“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弗靡之财,蓄积待时,而侔农夫之利”。“苦窳”指粗劣,“侔”即侵取,那么,“弗靡之财”究竟指何而言呢?陈奇猷《韩非子集释》释“弗靡”为“沸靡”,释“财”为“货”,认为“弗靡之财,犹言奢侈之货”;王焕镳《韩非子选》则认为“弗靡之财”需那是"压榨来的财富"。前一种解释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看法,对此我颇有怀疑,怎能囤聚一些奢侈的货物去"侔农夫之利"呢?难道农夫急需那些与他们衣食无关的奢侈品吗?至于后一种看法,其所云不知所本,亦不敢苟同。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弗靡”到底如何解?一是“财”如何解? 我以为“弗靡”不必作“沸靡”。从版本上说,明赵用贤刊本、迂评本、凌瀛初本固然皆作“沸靡”,但更早的宋乾道黄三八郎刊本却作“弗靡”,明正统道藏本以及其它许多版本亦作“弗靡”。我以为,作“弗靡”实较“沸靡”于义为长,“弗靡”当是  相似文献   

9.
首先,我认为这本书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的好书.其一是作者深入农村,同县、乡、村干部与广大农民作详细的访谈,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的真实材料,具有原汁原味的真实性,这是最可贵的.这就为全面地、客观地研究中国的"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提供了真实的依据.其二是作者采用"从内向外看"和"从下往上看"的"视角",观察、分析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或转型的情况,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研究方法是科学的,经得起历史的检验,避免目前在研究工作中较为盛行的带着"既定的框框"或根据"长官意志"(领导意图),用"有色眼镜"从概念出发的弊端,也就是"唯上"或"唯书"而"不唯实"的"不正之风".  相似文献   

10.
在考古研究与文明探源中,宏伟的纪念性建筑如金字塔、宫殿、庙宇陵墓常被视为文明灿烂程度的重要标志。本文中,布鲁斯·特里格借鉴热动力学方法来看待这个问题,并用"最省力"原则来剖析这种毫无回报的能量投入。热动力学用计算或衡量社会能量投入的劳力和数量来衡量这个社会的权力和复杂化程度,随着社会复杂化的进程和文明的起源,人类的生产方式发生了一种重大的变化。一般来说,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的生存都遵循一种"最省力"的原则,即在从事任何活动如生产和分配食物和其他资源时都力求节省能量,也即我们今天所谓的讲究"效益"。"最省力"原则完全不适用于祭祀建筑的营造和奢侈品的生产,而表现了一种"显赫消费"的特点。如果权力经济主导着这些物品的生产,那么消耗能量、特别以一种非实用目的来消耗他人能量的方式便成为衡量权力大小的标志。于是,权力能够从象征性上予以表达和强化的最基本方式,就是为非实用的目的而消费能量。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权力的"显赫消费"和全部依赖社会剩余产品的特点,很容易损害支撑这个社会系统存在的经济基础。当统治阶层将大量的社会资源和能量投入毫无回报和经济效益可言的祭祀和炫耀活动中去的时候,其结果很快就会达到开始损害其经济基础一点。当整个社会的运转完全为了维持等级体制而非供养民生,当"显赫消费"逐渐开始透支能量和耗竭资源、无法再从物质上来维持统治阶层的神圣地位时,这个复杂社会的崩溃就不可避免。为什么考古学上所谓"满天星斗"的史前文明大部分都是流星一闪,究其原因可能可以从权力的政治经济学上来找答案。  相似文献   

11.
<正>"唐卡"原为藏语,可翻译为"卷轴画",是绘制在丝绸、绢面或布面上的一种绘画艺术,也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一种绘画艺术和宗教用品。"唐"在藏语里是"展示"的意思,就是要用"唐卡"这种艺术形式将壁画上的内容展示出来。唐卡作为特殊的宗教器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绘制过程相当复杂,要求也极高。绘制唐卡的过程本身也就是一种修行行为,在绘制过程中要求画师严格遵循教义中的规定。从其内容上看,不仅  相似文献   

12.
时尚     
《风景名胜》2010,(2):93-93
南京:首届世界顶级名品博览会开展 世界上最昂贵的钻石手机、全球限量钻表、沙特皇室珠宝……首届(南京)世界顶级名品博览会在南京绿博园开展。与以往奢侈品牌展对受众身份设置“门槛”不同,此次博览会期间,普通市民可以零距离观赏、试用、试乘和试驾这些世界顶级奢侈品。  相似文献   

13.
作为蒙元帝国时代的一种物品,纳石失不单单是一种用来制作服饰的布料,它本身还体现了其极尽奢华背后的权力关系与政治支配。这是一种与游牧社会相匹配的生活奢侈品的分配,由此物品的分配而在那个时代建构起了一个世界性的庞大集团,这个庞大集团得以凝聚的基础象征性地体现在作为这一帝国再分配政治基础的奢侈品上面。通过这种特殊的奢侈品的生产、掠夺、占有以及消费,一个十三世纪横跨欧亚大陆的世界帝国得以型塑。  相似文献   

14.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表现。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主张,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从文化意义上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充满活力、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安定有序、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15.
贫穷是一种力量——这个道理毛泽东一定熟悉。但是当他在1976年离开人世的时候,一定无法预想在他身后的中国,会掀起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财富扩张狂飙。他的那些"一辈子盼望吃饱肚子"的人民,仅用了30年就改头换面,过上了"西方资本主义式"的生活,并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旅游和奢侈品消费群。这些人民从贫穷的山坳  相似文献   

16.
从较为严格的意义上讲,重视和崇尚礼仪是传统中国社会的突出特征之一。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与道德伦理标准,礼仪渗透在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总体上看,民国时期乡村婚丧礼俗都带有浓重的传统色彩,是传统中国社会礼俗的继续。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婚姻和丧葬礼俗也趋向带有时代特色的变异内容。  相似文献   

17.
四、风俗画与其他画科的关系 风俗画是表现人类社会生活风习的绘画。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以人类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而创作的画作均属风俗画;一切以其他对象为题材但客观上又描绘或涉及了人类社会生活风习的画作亦属风俗画。二者的创作出发点不同,但在表现了风俗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因此,判断一幅作品是否属于风俗画,不仅要考虑其作者创作的初始动机,而且,更重要的是看其事实上是否表现了风俗(图版一、图一、图二)。  相似文献   

18.
1762年,法国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在其名著《社会契约论》的开篇这样写道:"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当然,卢梭是从天赋人权、从人的政治权利的角度来使用枷锁这一词汇的。其实,所谓枷锁,或谓之曰镣铐,乃是对压迫或者束缚的一种比喻。从更为宽泛的意义看,我们可以说:人在政治权利之外的所有其他活动应该遵循的秩序和规则,都可视之为枷锁。而且,人的所有活动(生物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都离不开与之相应的枷锁。  相似文献   

19.
对民俗的行动主体、语境、表演和表达动力的强调所代表的民俗学理论转向,可以理解为一种正在发生着的、面向民俗本身的"意义"转向。"意义"而非"内容"成为关注焦点,意味着问题意识的变更,即从民俗是什么向民俗怎样的变更,从作为实体的民俗向作为建构过程的民俗的变更,从作为看的对象的民俗向作为看的视角本身的民俗的变更。这一转向,可以促成民俗学在与当代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特别是现象学传统相关思想的对勘中,在基础理论向度上和在面向生活世界的文化阐释与批评中,作出更富启示性的思考,以期获得有效讨论主体性问题、自由与行动问题,以及审美、伦理、政治问题的独立视角。  相似文献   

20.
在封建社会里,“叛乱政变”是封建阶级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唐代的安史之乱,同样是这诸多矛盾激烈冲突的结果。从政治上看,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和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李隆基继位后,改元开元,社会政治稳定,经济文化日益发达,这种繁荣景象维持了近30年(713—741年)。改元天宝后,玄宗怠于政事,荒于酒色。先后任用权相李林甫、杨国忠奢侈颓废,误国殃民。特别是边镇节度使权力的膨胀,更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危机。在东北边境对奚、契丹的历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