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化涵化与社会进步─—青海省互助县民族文化现象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涵化”是历史和现实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涵化引起文化变迁,必然推动社会进步和现代化变迁。因此,研究文化涵化与社会进步之间“必然性”的强弱、大小,将会提高人们对民族文化的再认识,对民族发展、政府决策极为有利。本文拟就互助县这样一个汉、土、藏、回等各民族混居的典型民族社区在现代化变迁中各民族文化的涵化现象及其机制作一些略微之见。文化的涵化是指不同文化交往时文化特质的借取和多方位的变化过程。文化“是在血缘和地缘这种天然关系的基础上积累而成的”①,世界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使各民族文化具有涵化的内…  相似文献   

2.
“发火” 茅盾先生于1965年辞去担任了长达15年的化部部长之职,改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不久,他被视为资产阶级艺路线的代表人物和“三十年代艺黑线的祖师爷”受到批判。到了1969年国庆,他的名字在报纸上参加重大活动的一长串国家领导人名单中消失,他也只好用沉默表示抗议。而此时,儿子韦韬的所谓“五一六”问题已澄清,被派到中科院的一个研究所“支左”(后下放河北干校);最让茅公和重病在身的夫人放心不下的却是儿媳妇陈小曼。  相似文献   

3.
黄河象的复制与装架宋修礼“黄河象”是1973年春在甘肃省合水县马莲河畔修电站民工取土时发现的。因其个体之大,保存之完整而闻名于世。“黄河象”的全称叫“黄河剑齿象”(Stegodonhuanghoensis),是诸多剑齿象类的一种,因其发现于黄河流域而...  相似文献   

4.
黄河奇石热虽然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文化现象,但采集收藏黄河奇石的历史却源远流长。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奇石是灿烂黄河文化的一脉。中华民族一诞生就与黄河石结下了不解之缘。石刀、石斧的使用,石之器乐的出现,石之装饰品的制作,无不与黄河石有密切的关系。在一些文献中,对黄河石也作过多次的记载。宋代杜绾所著《云林石谱》就有对黄河奇石的记述。文中所称黄河石为“兰州石”。他说在兰州的黄河水中,产一种大而纹理很好看的石头,其中有些石质如玉,并有图案和物像,颜色黑青者,可以试金。有一…  相似文献   

5.
“城中村”是我国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社区文化为代表的城市文明必须与之和谐发展,而“城中村”文化是城市基层社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如何开展“城中村”文化建设,创和谐社区的思路与对策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6.
女演员的兴起与清末民初上海社会观念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演员在中国出现得较晚。20世纪初,以上海女演员的出现为肇端,引发社会上一场“男女合演”的激烈论争。上海作为商业和时尚化的中心,社会风气较为开放,女演员及“男女合演”现象之所以较早在这里兴起,这既是戏剧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又受当时政治、经济、化等因素的影响,反映出上海社会风俗与社会观念正在发生着变化。到20年代,女演员成了一个公开的表演群体,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男女合演现象已相当普遍。  相似文献   

7.
春秋中期,各诸侯国内部的政治格局悄然发生着变化,公室出现衰弱迹象,而卿大夫家族则日趋强大,公室与世族之间以及世族与世族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各世族均致力于内部的争权与兼并,“坠命亡氏”者比比皆是。赵氏,时为晋国强卿,也在“下宫之难”中遭受灭族之祸。历史上,对“下宫之难”发生的时间、原因和涉及的范围众说纷纭,颇多疑点。对于“下官之难”的诸多疑点,有必要依据典籍文献,并结合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以及晋国的相关制度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相似文献   

8.
王家福 《史学集刊》2003,10(3):60-66
国策的要旨在于审视经济政策的社会政治效应。从特定角度观察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论证资本经济与社会运行的政治总进程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资本经济与社会自由放任运转的总图谱。在 2 0世纪 2 0年代 ,美国的“黄金时代”是把自由放任绝对化 ,她呼唤国策的“计划”属性 ;苏联的“黄金时代”引出把“指令计划”绝对化 ,它警示人们问鼎市场的重要性。两者共生现象是“重商轻农” ,美国重在股票投机 ,苏联多有投机倒把 ,酿成城里的失业大军与“农村人口过剩” ,结果引发出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混乱与政治险象环生。美苏这类“黄金时代”在这里被称为“2 0世纪 2 0年代现象” ,它昭示当代国家结构优化与领袖群体良性互动的一大方位是 :经济、社会与政治在国策实践中辩证为一体 ,即求取宏观控制与微观灵活的适合本国国情的最佳结合点 ,这就是从远见卓识到真正承担责任的立体化创新  相似文献   

9.
试论老子之"道"的绝对性与自我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健 《敦煌学辑刊》2005,(2):334-342
老子之“道”的“绝对性”使得“万物”相对“道”的绝对存在必然是完全摊平、一律平等的,这也是作为个体的“人”的自我实现最为“形上”的根据和前提。深受老子思想影响的《管子》四篇和《韩非子》的《解老》、《喻老》两篇则对老子思想进行了根本性的修正,它们把老子之“道”“形下”地功利化、实用化、操作化、法术化了,把老子主要着眼于个体自我实现之“道”“修正”成为对确定、刚硬的法度的严格遵循。这样,老子的个体自我实现之“道”也就变成个体自我的泯灭之道。  相似文献   

10.
明代赣南的风水、科举与乡村社会"士绅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志繁 《史学月刊》2005,(11):70-75
自明中期起,赣南社会掀起一股造风水、兴科举的热潮。在这股热潮中,地方官的倡导、地方绅士的响应起了很大的作用。明代赣南社会出现这股热潮,表明了明代中期以来中国传统社会追求“士绅化”的心态。把风水和科举联系起来,虽然是中国人祈福求祥心态的自然反映,但并非单纯是风水术上的一个发展问题,更不是赣派风水发源地赣南独特的社会现象,而是宋以来南中国整体社会变迁的一个过程和结果。风水这类看似游离于官方意识形态的民俗观念,其实蕴藏着非常复杂的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应放置于整体社会变迁的背景中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11.
黄河沿岸人地关系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明的产生与扩散是人地相互作用的反映,不同的文明与不同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不同发展阶段的文明又反映了不同类别的地理要素的组合及其共同作用。产生古文明的区域,在新的发展阶段由于地理环境优势的变化,又面临着严峻的发展挑战。本文分析了黄河文明的起源、扩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黄河特殊的"曲流"形式以及中国特殊的地形阶梯及气候带与晋商的形成,黄河沿岸东西、南北经济的相互作用及其现代发展滞后的地理因素的影响,得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在此观点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黄河沿岸的现代发展应该考虑:由河流治理为主转变为发展为主,重新认识黄河流域特殊的地理要素和社会文化要素的优势,充分利用黄河沿岸的上下互动、两岸腹地的左右互动,系统地考虑和反思黄河对国家和沿岸地区发展的综合作用,综合谋划黄河沿岸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前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这里指公元前5000年前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或者说是仰韶时代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①)的发现,可以上溯到20世纪30年代②。到20世纪50~60年代,这类文化遗存开始为老一代考古学家所关注。20世纪70年代后期,关于这类文化遗存的研究开始取得突破性进展。1976年河北武安磁山遗址③和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④的发现和发掘,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得到确认,以此为契机,我国前期新石器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出现了第一个高潮。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以河北徐水南庄头⑤、湖南湾县彭头…  相似文献   

13.
明代大运河的启用,使黄淮运交汇区域成为治水的关键区域。官方为了维护运河的畅通,采取了使水系结构与水情产生变化的措施。明前期的河道基本上沿袭了元代河道多股并流、迭为主次的特点。随着运河、淮河与黄河的治理,特别是筑堤的兴起,黄河各水道有一个从面到线,再从一线到清口一点的集中过程。第一阶段是黄河北流断绝,第二阶段是徐邳河道与上游固定于一线。黄河固定集中于徐邳一线以后,嘉靖年间河多决于徐州的上游,嘉靖四十四年以后,河多决于下游。黄运合一区域的河道治理,从一个跨越南北的扇形面,发展到南部半个扇形面,再集中于一线,最后集中于清口。总体的治理过程,基本上为保运服务。从面到点,从大区域的治理到小区域甚至于一点的工程治理,这是明代黄淮运水利工程的水流控制特色。这种随水环境变迁而进行的治水工程调整,充分体现出古人大区域地利用水环境的智慧,具有鲜明的生态特色。  相似文献   

14.
金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黄河决口,拉开了长期夺淮的序幕,。金代黄河下游尚未形成固定流路,但河道逐渐南摆。入元以后,开始经由涡、颍、濉等河而全面夺淮。明代,由于“保漕”、“护陵”等因素,从而使得黄淮关系变得日趋复杂化。清代,保证运道通畅依然是处理河、淮关系的前提,而此时黄河已南行700余年,下游河道淤积严重,终于于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再次改道。流向东北,离开了淮河流域。  相似文献   

15.
1855年黄河于铜瓦厢决口北徙,给下游沿岸区域地形与河湖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山东运河以西的平原地带距离决口处较近,泥沙淤积较多,地形抬高幅度明显,黄河在此区内漫流,扰乱了原有水系。汶、泗二河下游地带受黄河淤高河床的顶托,亦出现排水困难的局面,东平湖的形成与扩大即区内积水不断增多的结果。鲁中丘陵西侧平原地带,受黄河淤高河床的阻挡或黄水倒灌影响,长清至齐东各县境内的入黄河流均难以宣泄,直接促成新清河的开辟。徒马平原地带,受黄河决口改道影响,靠近黄河的徒骇河诸多支流被淤没,徒骇河则被黄水冲宽刷深,1907年黄河利津决口后,其尾闾河段亦被淤没。  相似文献   

16.
沉城之灾是水环境变迁引发的极端事件,湖市蜃楼以祥瑞的幻景方式重复着沉城的灾难记忆。黄淮运交汇区湖泊水系众多、河工频繁,为明清时期蓄清、刷黄、济运的水利核心区。尤其清代以后,治河无须兼顾护陵,湖泊环境的剧烈变迁引发洪泽镇、泗州城等沉入水底,给当地环境社会带来深远影响。史籍中有关湖市蜃楼的记载多见于湖面急剧扩大的清代,在洪泽湖、高宝诸湖上均有发生;蜃景发生时多被与时间空间上最近或影响最大的沉城事件联系起来。沉城再现的湖市蜃楼固然不可信,但幻景中包含了百姓的灾难记忆,提醒人们历史需被记忆,灾难不应遗忘。  相似文献   

17.
汉代黄河流域麦作发展的环境因素与技术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冬小麦的推广与普及,具有自东向西的时空特点。麦作发展是区域自然环境与技术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环境条件是影响汉代黄河流域冬麦普及过程的基本因素。不论是黄河下游地区冬麦种植的较早普及还是关中地区冬麦推广的迟滞,均首先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关。在黄河下游地区,人们利用冬麦的生长特性趋利避害,减少和防止河汛水患的影响,保障粮食生产,麦子得以广泛种植。在关中地区,干旱的困扰一度制约了冬麦的推广和普及。在自然因素推动下的汉代麦作推广与普及,促进了黄河流域抗旱耕作及粮食加工技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是一个严重缺水地区,水资源缺乏一直是困扰着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黄河是山东省最大的客水资源,对本省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黄河断流是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山东省农业的稳产高产、人畜饮水和工业的发展,反映了黄河流域发展的非可持续性,须用可持续发展的手段来解决。  相似文献   

19.
康熙末年至雍正年间,黄河河患中心从江南段向其上游的河南段推移,康熙末年、雍正初年的几任河臣均把治河重点放在河南段。河患中心的转移和治河重心的变化推动了雍正年间河政管理制度的改革,实现了江南黄河、豫东(河南、山东)黄河的分治。雍正二年至八年(1724-1730年)间,先后担任副总河和河东河道总督的嵇曾筠在河南推行以开挖引...  相似文献   

20.
黄河流域是中国早期铜器起源与发展的关键区域,早期铜器的演进受社会复杂化程度制约。在文明化进程的视野下,本文通过用铜遗存的考古信息与社会经济背景,将黄河流域早期铜器的演进分为早期用铜的萌芽、发展初期及区域化特征形成三个阶段,初步阐释铜制品从出现到规模化使用的过程。人群流动、定居农业、手工业生产、城市与权力的集中是影响黄河流域早期铜器演进模式的重要因素。大体在公元前2300年至前1400年的文明进程中,黄河上游铜器的制作与使用具有相似的风格及开放共融的特征,而黄河中下游地区防御性城市与权力的发展,推动了铜器技术与社会功用的本土化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