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胥吏问题是晚清吏治中的顽症。为数众多的各类胥吏,利用官场信息牟利,利用权力缝隙进行权钱交易,敲诈百姓,贪赃枉法,严重地影响了中央各部门与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败坏了官府的形象。这一问题的产生,表层原因是胥吏素质低下,直接面对广大民众,实际上掌握了很大权力;制度层面原因,在于政府官员不熟悉业务;各色地方官因回避本籍,不熟悉所治地方风土民情;官场机构叠床架屋,多方牵制,效率低下。更宏观原因,在于其时官制设计过度地堵塞了胥吏阶层的升迁通道,缺失了对这一阶层的激励机制,从而在官僚制度的最底层,留下了普遍性的漏洞。冯桂芬、郑观应、陈炽等人,提出过许多改造胥吏的思想,诸如改变胥吏结构,提高胥吏素质;删削、精简则例,以杜舞弊之门;免除回避旧规,减少舞弊机会;优给工食,量予出身。清政府也在改造胥吏方面进行了一些实际的努力,但直到清朝覆亡,这一问题也没能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2.
正"胥吏"一词在唐代没有明确的定义,本文所指的唐代胥吏,是各级官僚机构中在政府官员领导下负责处理具体政务的低级办事人员,他们是介于官与民之间的行政权力具体执行者。对胥吏制度及胥吏群体生存实态的探讨,有助于深化对唐代官吏的分类分层管理、权力制衡机制和政治社会变迁等重要问题的研究。中国古代学者对胥吏问题的关注始见于隋唐,针对胥吏管理、吏弊等问题提出了  相似文献   

3.
胥吏作为官民交结的枢纽在地方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危害也十分突出。在明代,胥吏的社会地位十分卑贱,其危害表现的更为明显。本为试图从《盟水斋存牍》中有关胥吏犯罪的案例着手分析胥吏之害问题并对胥吏之害的种类和胥吏之害的原因作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4.
刘涛 《黑龙江史志》2009,(10):52-53
胥吏作为官民交结的枢纽在地方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危害也十分突出。在明代,胥吏的社会地位十分卑贱,其危害表现的更为明显。本为试图从《盟水斋存牍》中有关胥吏犯罪的案例着手分析胥吏之害问题并对胥吏之害的种类和胥吏之害的原因作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5.
泉州是福建东南名邦,初唐迁城于今址后,城池屡有扩建,南宋后期成型,至元代则享有"东方第一大港"的美誉。由唐迄清,数百年的持续发展,以及独特的近海面江、外销繁琐盛格局,在古城内外留下丰富的地下遗存。通过对近50年间泉州古城内外考古发掘、调查资料的整理,初步反映出泉州古城宋元鼎盛、外销陶瓷汇聚、多阶层人群共居并与国内各主要港口城市之间长期交往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6.
《文献》2017,(3)
黑水城西夏南边榷场使文书中的"替头",并非是西夏"住户"与"外国商人"之间的中介或代理人。西夏榷场中的商业贸易中介,应为"掮客"、"牙人"、"牙侩"、"驵侩"之类。"替头"一词从构词方式上受到了自唐代以来"某字"+"头"的称谓词的影响,该词的源头,可上溯至唐、辽时期。"替头"代为行使的当是南边榷场中相关胥吏的职能。从"替头"的角度来看,南边榷场使文书的主要内容,似是南边榷场使向银牌安排官所呈文,汇报"替头"发送回货到其处的具体情况,而非旨在汇报榷场的"税收"问题。  相似文献   

7.
宋代胥吏溢员问题研究祖慧宋王朝建国伊始,胥吏溢员的现象已经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也日趋严重。以中央官府胥吏为例,太祖朝约七百余人;元丰改制前,仅盐铁、度支、户部三司吏人就突破千人①;到了哲宗元三年(公元1088年),百司吏额已接近四千八百人。其...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河南偃师出土的崔郸墓志较为详细记载了这位唐后期宰相的家族世系及其仕宦经历等情况,于文宗、武宗两朝史事多所关涉,尤其是其在宣歙、巴蜀、淮南等地区的仕宦经历以及政绩多能反映唐后期区域经济与社会状况,补充了传统文献记载的不足,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9.
唐后期五代宋初沙州僧尼的宗教收入(四)──为他人举行法事活动之所得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沙州僧尼的宗教收入,系指这一时期沙州憎尼通过为他人做法事或依靠其宗教身份得到的经济收入。这类收入是沙州僧尼全部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这一问题,对于我们全面了解...  相似文献   

10.
唐后期五代宋初沙州僧尼的宗教收入(三)——大众仓试探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沙州僧尼的宗教收入,系指这一时期沙州僧尼通过为他人做法事或依靠其宗教身份得到的经济收入。这类收入是沙州僧尼全部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这一问题,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当时僧尼的经济...  相似文献   

11.
皇帝在科举考试之外特赐进士及第,这一现象在唐后期开始出现,但它只是作为一种偶见性举措,属于皇帝在科举制外的"文柄自决"。经过五代宋初的发展,特赐进士及第逐渐制度化。与此同时,宋初还将"赐进士"普遍化,通过进士科考试者都被"赐进士",进士以外诸科亦以"赐"的形式给予出身,这标志着所有科举出身者都成为皇帝"文柄自决"的产物。唐后期五代统治者针对科举制存在的问题采取过诸多举措,但直到宋初"赐进士"的普遍化与殿试制度相结合,特赐进士及第所代表的皇帝"文柄自决"权威被引入科举体制中,这些问题才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相似文献   

12.
常言耘 《旅游纵览》2013,(6):247-248
唐朝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巅峰时期。中唐之后,统治者疏于朝政,国势衰败。这一时期的园林在空间布局上摒弃前朝壮观崇雄之风,逐渐走向狭小的"壶中天地"格局。在兼收并蓄六朝隐逸文化的唐朝,士大夫阶层,地位逐渐提高,拥有大量的私家园林。但时局的动荡和统治阶级压迫使园林成为隐逸文化的依托,中国传统伦理的"休闲"观尽显其中。  相似文献   

13.
唐后期淮南道户口考陈勇本文所指的淮南道,主要是唐后期淮南节度使常领的扬、楚、庐、寿、舒、滁、和七州之地。唐后期州郡户数见诸记载的仅有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以下简称《元和志》)。由于是书淮南道缺佚,故元和时期淮南七州的户数不得而知。这里试根据其它文...  相似文献   

14.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柳州刺史任上病逝后,柳州百姓自发地为其立庙祭祀,尊为"罗池神",并由此衍生出诸多关于他的神话传说。这些尊神行为没有触及儒家的礼制,得到了地方官员的默许。但柳宗元贬官的身份以及唐代严苛的地方祠祀政策,使其只能以"民间之神"的身份存世。同时唐后期政局动荡,中央对地方的文化控制力大为减弱,也使得柳州的"罗池神"信仰得以保存延续。  相似文献   

15.
唐代后期敦煌社会经济之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前言唐代中期是中国社会历史的重要转折点。本文就敦煌出土文书考察敦煌的社会变化,然而,必须记住敦煌是座落在中国边塞地区的佛教中心。敦煌出土的唐朝前期社会经济文书主要是籍帐,上面记载着各户成员及土地情况,登记成员的岁数、所占的永业田、口分田、园宅田情况,说明百姓及土地均在唐政权的严密控制之下。土地法令禁止百姓之间土地买卖和诋押。因此唐帝国前期统治的基本措施是维护自耕农阶层。然而到唐代后期,这种制度被瓦解,百姓之间的身份和阶层发生明显变化,这个变化的标志就是唐帝国统治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薛恒 《东南文化》2003,(7):66-69
胥吏操权柄、谋私利是宋明以来政治中的重要弊病。清代鉴于前朝教训,曾经对胥役的管理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但并未能坚持下来,收取实效,反而演变成了“与胥吏共天下”的荒唐局面。其原因在于清代高度中央集权下,国家管理的例规化封闭性运作和具体制度中的缺陷。清代对胥役管理的失控表明了专制国家的官僚政治,不可能解决这一痼疾。  相似文献   

17.
"入閤",为唐后期至北宋前期的朝参形式之一,其制始于唐玄宗一朝,历经五代宋初,内涵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至神宗熙宁三年得以废罢。而后,宋廷重新制定"文德殿月朔视朝仪",使五代以来月朔正殿朝参仪制"名实不符"的弊端得到了解决。本文主要以厘清唐宋时期入閤的内涵演变、解读仪制的具体内容为出发点,以期对这一议题作出补充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入閤",为唐后期至北宋前期的朝参形式之一,其制始于唐玄宗一朝,历经五代宋初,内涵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至神宗熙宁三年得以废罢。而后,宋廷重新制定"文德殿月朔视朝仪",使五代以来月朔正殿朝参仪制"名实不符"的弊端得到了解决。本文主要以厘清唐宋时期入閤的内涵演变、解读仪制的具体内容为出发点,以期对这一议题作出补充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胥吏问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林志华《关于胥吏制度的几个问题》(《安徽史学》1992年第1期)、赵世瑜《吏与中国传统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刘小萌《胥吏》(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祝总斌《试论我国古代吏胥的特殊作用及官、吏制衡机制》(《国学研究》第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钟小安《中国古代吏胥制度摭谈》(《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  相似文献   

20.
正"官人"本意是为官之人,一般是对为官之人的尊称。如《荀子》一书中有"官人益秩,庶人益禄"的说法。而唐以后,特别是宋代,"官人"的使用范围就不仅限于官僚阶层了,一些具有特殊身份的商人也被称为"官人"或"大官人"。如《水浒传》卖屠的郑大官人、经营药品的西门大官人等等。有趣的是,在宋代女性也尊称丈夫为"官人"。如《水浒传》中林冲被妻子称为"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