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呼唤母亲     
六年前的母亲节,我的爸妈到法院正式办理了离婚手续。当律师问我是否服从判决,跟着爸爸生活时,我只是一个劲儿地哭,却什么也不说。望着母亲那布满泪痕的脸,我多想说:“妈,你别走。”可我,直到母亲离开,也没有说。当我隔着房间的窗户,望着母亲搬完家具,乘车离开时的身影,我多想追上去,呼唤母亲留下,可是,我仍旧设有说。听老人们说,梧桐树是所有树的母亲,如果想妈妈了,有话想对她说,那就悄悄地告诉梧桐树,梧桐树就会悄悄地把话告诉母亲。于是我便在门前,种下了一棵小小的梧桐树。每天我像照顾孩子一般,为梧桐树浇水、松土,悉心地照料着。六年后的今天,又是一个母亲节。我含泪将一朵百合花用红绳吊在那梧桐树的粗壮臂膀上,我希望,母亲也能闻到这花香。  相似文献   

2.
从前,有一家人,前娘生下两个女孩后不幸病死了,后娘又生下了两个女孩。因为后娘很懒,一家六口人生活过得很困难。后娘就对丈夫说:“把前娘的两个姑娘赶走,不然一家人都得饿死。”丈夫说:“好吧!”一天,父亲把大姑娘和二姑娘带着出门去了。走着走着,来到一条水沟边,父亲问女儿:“老大,你到过这个地方没有?”老大说:“这个地方是我和二  相似文献   

3.
从前,有母子俩过日子,儿子天天上山种地,母亲每天在家把午饭做好,给儿子送到地头。每天饭要不早不迟正午送到,送早了儿子不高兴,送迟了儿子不喜欢。老母亲天天提心吊胆的为儿子送饭。一天,儿子在山上种地,看到地边松树上有一窝乌鸦。这时小乌鸦已长大就出窝去找食,找到食,抬回窝来喂老鸦。儿子仔细观看,一连几天都是这样。小乌鸦的行动感动了他,他边种地边想:小乌鸦如此对待它娘,我呢?母亲老了,还天天辛辛苦苦为我做饭,稍不按时送饭,我就给她做颜做色,心里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我真不该啊!为什么人还不如雀鸟呢?他越想越觉得自己对  相似文献   

4.
很古很古的时候,在一个大森林里,有一个猴子和一只山麻雀。有一年大雨下了七天七夜。山麻雀对猴子说:“你虽然是个公猴,可还比不上我,你房子也盖不起,我虽然是只母麻雀,可还会搭窝避雨。”猴子听了非常生气,等天晴后,它爬到树上,把山麻雀的五个蛋砸碎了。山麻雀很悲伤,对猴子说:“今世我打不赢你,后世我一定要报复你。”猴子笑笑说:“你哪一代也打不赢我,我的武艺很高。”说着就演起武来,在大树枝上跳来跳去的。  相似文献   

5.
官家呀收啊。农夫的泪呀,伤心的流啊,种出了棉花啊,官家呀收啊。农夫的手呀,象锯口一样粗啊,盖起了房子啊,官家呀住啊。农夫的命呀,不是生来苦啊,只因为官家的心啊,比蛇呀毒啊。十劝歌一劝我的爹,听我说明白,世代当牛马,流汗又流血,落得两手空。让儿扛枪去,去把命来革。农夫的汗呀,雨一般的流啊,种出了谷子p阿,二劝我的娘,听我把话讲,你生儿下地,无衣又无粮,只有泪汪汪。让儿上前方,参加打胜仗。三劝我的哥,听我把话说,弟弟去打仗,你帮人干活,生活无着落。赶快跟弟走,同去靠梭罗。四劝我的嫂,听我把话表,我和哥走后,家中要和睦,孝敬爹和娘。…  相似文献   

6.
养儿想过好时光,谁知遇着不孝儿,两眼泪汪汪。母鸡:母鸡说给小鸭听: 到底你是哪个生? 整整抱你一个月, 费多少苦心? 为你脱落一层毛, 嘴唇干裂喉咙疼, 水米不沽如重病, 问你可知情?骂声我儿鸭子心,翻过脸来不认亲,喝酒吃肉自欢乐,不想你母亲。小鸭:你说伤心怕不会, 闭着眼睛莫瞎吹! 何时背我抱过我, 何时把我来喂养? 你那嘴巴尖又长, 我生的是扁圆嘴, 你说你是我妈妈, 你雌会亮水?“母鸡抱鸭”是比喻,老来无靠是真情,儿子大了不认娘,伤心不伤心?你一下地呱呱叫,摇摇摆摆到处奔;一日三餐啄喂你,你大口大口吞,如今长大你昧良心,越是教你越不听…  相似文献   

7.
宝碓窝六八村子里有个心肠歹毒的财主,常常盘剥穷人。一天,六八想好好地治他一下,就把碓窝烧得烫烫的,然后跑到财主家,对财主说:“老爷,我家有个碓窝,可以用来烤茶,请你去尝一杯吧。”财主一听很高兴,  相似文献   

8.
麻胡与沙晋     
记得我在孩提时代,每当啼哭时,老人们总是说:“别哭了,麻胡来了!麻胡来了!……”于是我吓得赶紧把头埋在母亲怀里,不敢出声。那时,由于我的年幼无知,把“麻胡”误听成是“麻猴”,以为一定是一种吃人的、猴子状的怪物。当我见到别的老人,也拿同样的话吓唬小孩,就更增加了我的恐怖之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我才知道用“麻胡”以止儿啼的风俗是由来已久,而且各家对它的解释是“其说甚多”的。有的书说隋代的将军麻祜(按:即麻谋叔),残暴无道,“虐用其民,百姓惴惴,呼麻祜来,以恐小儿”,“胡”即为“祜”之音转。有的书说麻胡是指南北朝时后赵石虎姓的大将麻秋而言,“秋,胡人,暴戾好杀,国人畏之,有儿啼,母辄恐之曰:麻胡来!啼声即绝”。倘此说属实的话,这种风俗至少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  相似文献   

9.
“丫儿,最近天冷了,出门的时候多穿点衣服。”“丫儿,不要再看电视了,快点写作业。”“丫儿,不要光吃肉,多吃点青菜。”“丫儿……”“够了够了够了!”忍了许久的我终于不耐烦了,“我不是小孩子了,我已经上初三了,我会处理自己的事,你不要烦我了!”我冲着母亲大吼道,这是第一次,母亲静静地站在那里,诧异我如此的反应,呆呆地看着我。这一刻,我悔了,后悔自己不该讲那样的话。我们都沉默了,一分钟,仅仅一分钟,母亲就打破了沉默,开始了她一贯的“怨天尤人”,怨自己教不好女儿。  相似文献   

10.
臧马 《文史春秋》2002,(5):52-55
“我11岁那年母亲就去世了,临终前母亲喊着我的乳名说,济宁外婆家还有你的两个舅舅,不知道是死是活,你长大要是有出息,一定到济宁去找找,找不到舅找着表弟也算了却我当娘的心愿。我把娘的话一直记在心底,后来在军队领了兵,几次派人赴济宁寻找,可惜都没找到。”  相似文献   

11.
自本世纪50年代唐人所著《金陵春梦》一书问世之后,关于蒋介石名叫“郑三发子”系“河南许昌人”之说,很快风靡海内外。《金》书虽系小说,但书中所写的“郑大发子”(即郑发)是确有其人其事的。据郑发本人所言:因清光绪年间许昌遭灾,父亲饿死,家中没法生活,母亲...  相似文献   

12.
1932年4月4日,在沉闷的古城保定出了一件新鲜事:省立保定女二师在莲池公园举行“四四儿童节大会”。这一天,阳光明媚、鸟语花香,莲池公园内人声鼎沸、彩旗招展,身着盛装的孩子与他们的母亲一起,走进了大会会场。这些母亲或是旗袍款款的阔家太太,或是布衣布鞋的平民百姓,慈母爱儿  相似文献   

13.
木鼓是佤族宗教信仰的一部份,拉木鼓是祭祀祖先的节日,也是佤族重大的祭祀活动之一。相传,木鼓象征着母亲,木鼓的声音就是母亲的召唤,于是木鼓便被奉为“一寨之母”和“生命之源”,世俗生活与宗教活动都离不开木鼓。佤族人视木鼓为通天神器,无论哪一个部落建寨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拉木鼓祭祖。  相似文献   

14.
母亲离开多年了,我时常忆起她的那句话:“儿啊。人生在世,总要热灶烧一把、冷灶烧一把才好哩。”  相似文献   

15.
一天,野猪到高山竹林里衔竹叶,准备做个窝。突然,它听见竹林深处传来啼哭声。于是,它就钻进竹林深处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对小虎在窝里哭啼。它一看,觉得很可怜,便走近窝边,同情地问道:“小朋友,你们为啥哭呀?”其中一只小虎一面哭,一面回答道:“爹妈被人下扣子整死了,我两弟兄孤苦伶仃,很伤心。”好心的野猪听了这番话,安慰道:“小朋友,莫哭,你俩爹妈死了,我就做你们的爹妈,好吗?”两只小虎揩揩眼泪说:“好的。”  相似文献   

16.
出嫁歌     
心烦闷,灯花虽好难动情,灯花爆开虽好看,终久成泡影。未知前途可清洁,未知婚后可安平?懒心懒肠缝嫁衣,针针刺心疼。莫悲泣,早把嫁妆准备齐,爹妈就是欠人债,心里也欢喜。打发金杭把头梳,打发银镜把妆理,一对皮箱一对柜,晓货摆整齐。娘妈娘新爹新新娘:眼泪流, 女儿出嫁心里愁, 日月无光天地暗, 乌云遮心头。 从此离别亲爹妈, 小鸟飞离热窝窝, 从此离别众姐妹, 去做人家骡。爹妈:新娘:说你听,女大当嫁男当婚,父母作主把女嫁,古礼定要遵。嫁鸡就要随鸡去,嫁狗不能有二心,有缘之人才相配,前世定婚姻。劝阿姐,强把愁颜变欢喜,姑娘大了要嫁人,一人…  相似文献   

17.
徐永乾  张伊 《铁军》2022,(7):9-12
<正>编辑部同事说,张怀旗对母亲的感情很深,谈到老人家,总是虔诚地以“苦娘”称呼,眼角还会闪起泪光。于是,我们在采访时有意把娘的话题放在了最后。“七一”前的周六上午,张怀旗应邀来到铁军杂志社接受采访。见面,寒暄,落座,谈得相当顺利,说到动情处,张怀旗脸上洋溢着满满的笑意。采访进入尾声,我们问他为什么总是把妈称为苦娘。不承想,  相似文献   

18.
钱学森之母:让儿子成为忠诚于祖国的人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从小天资聪颖,悟性极高,3岁时就能背诵百首唐诗、宋词。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性格开朗,心地善良,而且计算能力与记忆力极强,具有很高的数学天赋。应该说,钱学森的超人天赋有来自他母亲的遗传。  相似文献   

19.
伯夷、叔齐何许人也?您不是听过京韵大鼓吗,当年“鼓界大王”刘宝全唱的《百山图》,唱词中有这么一句“伯夷、叔齐不吃周家饭,弟兄们饿死在那首阳山”,说的就是伯夷、叔齐的事情。伯夷、叔齐是亲手足,兄弟二人系孤竹君之子。武王伐纣,伯夷、叔齐曾在军前拦住武王马头,力谏武王不要伐纣,武王不听,灭商立周,伯夷、叔齐二人跑到首阳山“不食周粟”,把首阳山的野草都吃光了,最后饿死在首阳山。那是商、周时的事了。  相似文献   

20.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寡妇和她的三个女儿一起生活,大女儿叫门墩儿,二女儿叫门窝儿,小女儿叫门栓儿。有一天,寡妇对女儿们说:"门墩儿、门窝儿、门栓儿,我想去趟娘家,看看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