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扎什琍玛佛像因特征明确、像式丰富、工艺精细,在故宫珍藏的佛教造像中独树一帜。清宫的扎什琍玛像多附有皇家特有的黄条题记。本文从这些黄条所记内容入手,结合档案资料,对此类造像进行来源、类型及题材风格的细化探究,并进一步说明扎什琍玛对清宫佛教造像风格的深刻影响及其在促进西藏与内地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方面曾经发挥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3.
清宫造办处玻璃厂的建立和沿革一直是中国清代玻璃研究中有待厘清的重要课题,而档案中“玻璃厂”和“玻璃作”等名称的出现,又为该题目增添了纠结不清的地方。本文通过《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和内务府档案等史料,梳理了造办处玻璃作坊的发展脉络,包括考察建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位于北京西安门蚕池口的造办处“玻璃厂”在19世纪的两次厂址变迁,以及雍正时期“玻璃作”的新建、运作和西洋人的活动,并利用以上一系列论述,明确了“玻璃作”与“玻璃厂”的区别及各自承担的功能等。 相似文献
4.
5.
班禅返藏问题,不仅是十世班禅自己的问题,也是和平解放西藏、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一大核心问题。他首先争取中共中央对自己地位的承认,提出解决班禅问题的方案和意见;接着在和平解放西藏的谈判中使班禅问题的解决在协议中规定下来。十七条协议签订后,他又采取积极措施使书面规定得到具体实现,顺利返藏。班禅问题得以解决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决心与正确的方针、步骤,十世班禅也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相似文献
6.
清代宫廷对白伞盖佛母的崇拜出现了显著的发展,特别在乾隆时期,除在宫中大量制作白伞盖佛母像外,还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各大寺庙制作供奉精美的绘画和雕塑,甚至专门兴建寺院来供奉白伞盖佛母像。其信奉目的和崇拜方式等方面的特点,目前尚很少有专门的论述见诸文献。本文借助清宫档案及现存清代原状佛堂内白伞盖佛母的陈设情况,试图说明清代宫廷是将白伞盖佛母作为重要的福寿保护神来供奉的,并不是简单地继承元代的信仰传统而是另有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清代国家档案馆——皇史宬的建筑环境、管理机构和内部结构的变化情况;对于清代皇史宬收藏对象的重要性也做了比较,认为皇史宬虽然贮藏多种皇家文献和文物,但最主要的尊藏对象便是《清实录》;并从版本比较和历史事实的角度,证明皇史宬尊藏的《清实录》是所有版本中最重要、最具有保藏性的正本。本文试图说明皇史宬与《清实录》相互彰显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油画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外来的画种,经过美术史家多年的努力,它东传的时间和途径已然大致明确。但研究中还是有很多缺环。近些年来对清朝宫廷绘画实物及相关资料的发现,为欧洲油画东传的过程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本文通过对流传至今的清宫油画作品进行梳理,提出一些想法,或可补充关于"西画东渐"的叙述。 相似文献
9.
乾隆帝崇信藏传佛教,修建了众多的佛堂,本文从雨花阁的修建原由、时间和供奉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雨花阁是清宫的佛堂中心,其供奉虽然遵循佛教经典而陈设供奉,但却渗入了浓厚的皇权思想,包涵了清宫佛堂的两大供奉主题。它揭示了佛堂背后隐藏的乾隆皇帝建设佛堂的主导思想,奠定了众佛堂发展的基调。 相似文献
10.
清康熙绘本《黄河图》及相关史实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藏有一幅不具作者与年代的长卷式绢本彩绘《黄河图》。经考证,此图是康熙帝亲自授命、由康熙朝河道总督靳辅延聘幕僚周洽、李含渼等人在清康熙二十三至二十六年(1684—1687)间绘制而成。周洽通过实地考察黄河并参照各地其他舆图,与李含渼等一起绘成两幅《黄河图》。靳辅于康熙二十六年九月将其中一幅呈奏康熙帝御览,后收贮于清内务府造办处舆图房,现存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另一幅在民国时期被北平图书馆舆图部收购,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周洽《黄河图》采用鸟瞰式画法,描绘了靳辅治理黄河、运河时修建的重要水利工程,以及黄河下游两岸重要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景观,反映了清代的舆图绘制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此图是仅存的几幅鸟瞰式水利图之一,也是最精美、最能代表康熙前中期绘图风格的黄河图之一,在中国地图史和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服饰、礼仪制度入手,解读所谓《雍正帝观花行乐图》的内容和年代,揭示其当为与雍乾继位有重要关系的牡丹台纪恩图。由此重新审视雍正继位问题,指出:少年弘历是雍正争取皇位的重要筹码;雍乾两帝在康熙传位问题上,都宣传康熙传位于他们父子俩,即慎选雍正、默定乾隆。论文还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对雍正继位疑案和其秘密建储等问题提出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清代的乾隆朝,是中国古代官方修书的鼎盛时期,尤以史部书籍为最。统治者出于总结历史经验、倡导伦理纲常、颂扬赫赫武功、厘定本朝历史、疏理学术源流等多方面的考虑,同时出于制定条例法则,规范用人行政的现实需要,先后编纂了130余种史书。这些门类齐全,数量众多的官修史书,不仅保留了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也可以反映出清朝统治者的某些思想主张和文化政策特点及其缺失,值得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宜兴外销茶壶应市场需求,销往东南亚及欧洲。销往东南亚的茶壶应不同文化传统而发展其当地特色,也反映了华人在东南亚之饮茶文化;销往欧洲的茶壶,风格大异于内销茶壶,且促成了欧洲瓷器的创制。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是中国学术从传统向近代急速转型的重要时期。在关于明代锦衣卫的研究上,民国时期的史学研究呈现了从传统叙事向近代分析、从赞颂帝制向反对帝制的转型过程。明代史籍对锦衣卫的记载,虽然应用了编年、典制、史志和笔记体的不同体裁,但叙事的性质则完全相同,官史多从正面予以陈述。民国对锦衣卫的研究,形式上出现了研究论文和章节体专著、讲义;内容上以理论分析为导向、直击锦衣卫"特务机构"的性质以及其为专制独裁服务的实质。当然,民国学者批判锦衣卫时,似乎亦取径于明代野史对锦衣卫的负面评价,说明在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史学的近代转型,不仅受到来自西方分析史学的影响,同时也受惠于中国传统史学的某种滋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