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良渚遗址群内完成了从玉龙到龙首纹图案化的演变,神人兽面纹以良渚遗址群出土的数量最多,纹样之间的一致性或程式化程度也最高,良渚遗址群出土的神人兽面像就是当时的标准像。所谓标准像就是形似又神似,纹样组成的要素和填刻的底纹符合程式。  相似文献   

2.
赵晔 《东南文化》2012,(3):31-39,129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良渚遗址群东边的临平遗址群逐渐显现。该遗址群距良渚遗址群仅20公里,目前已发现13处不同规模和类型的良渚文化遗址,分布范围约30平方公里。临平遗址群是规模和等级略低于良渚遗址群的次级文化中心,横山显贵墓葬、玉架山环壕聚落群、茅山大型农耕遗迹是其代表性文化内涵,它们反映了良渚时期贵族等级、社会组织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等诸多方面的真实状况。  相似文献   

3.
姚娅 《南方文物》2013,(3):125-128
运用GIS软件对良渚遗址群多源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构建良渚遗址GIS应用模型,为进一步考古研究与文物保护提供更为科学的方法和便捷的管理手段。本文阐述良渚遗址群考古信息的空间数据库与属性信息库的建设,并简单介绍了数据采集与处理过程。  相似文献   

4.
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古城遗址2006~2007年的发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地理环境及已往认识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在良渚遗址群西侧,东南距离杭州市区约20公里。位于杭州西北郊的良渚遗址群,地跨余杭区的瓶窑、良渚两镇,面积约50平方公里。东天目山余脉在遗址群西面的彭公一带  相似文献   

5.
关于良渚遗址群衰落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文杰 《文物世界》2009,(1):10-12,22
良渚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支考古学文化。良渚遗址群则是良渚文化最为辉煌的遗址。自良渚文化发现以来,考古工作者对良渚遗址群进行了多年的调查和科学发掘,陆续发现了良渚文化的村落、墓葬、土筑高台大墓葬群、祭坛和大墓复合遗迹及遗址分布情况。积累了丰富的考古材料,也获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果,近来的研究也逐渐趋向从遗址的整体宏观人手。近年来随着良渚遗址群众多考古资料的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6.
余杭良渚遗址群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晔 《东南文化》2002,(3):24-29
对余杭良渚遗址群的聚落形态考察已非常迫切,本从遗址分布、类型、规模、年代等方面对遗址群进行了初步的聚落考察。  相似文献   

7.
<正>良渚时代是高度复杂化的等级社会,各聚落群之间存在着级差和等级,体现在聚落规模的大小和聚落内部的社会结构上。比如作为良渚文化中心址的良渚遗址群,以良渚古城为中心大约有42平方公里,加上新近发现的位于古城西部的面积为8平方公里的水利系统,总面积逾50平方公里,而水利系统所保护的良渚遗址分布的密集区域达100平方公里。良渚古城中心有莫角山大型礼仪  相似文献   

8.
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独特的原始文明,作为中心址的良渚遗址群与周边区域有着鲜明的层次关系,其区域政体模式是建立了基于统一信仰下的、以血缘为基础的部族、王和王族。  相似文献   

9.
余杭莫角山遗址1992~1993年的发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晔 《文物》2001,(12)
莫角山是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人工堆筑的高台遗址,平面呈较规整的长方形,总面积达30余万平方米。1992年9月至1993年7月进行的发掘,在高台遗址之上呈品字形分布的三个高土台之间,发现了面积达3万平方米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和成排的柱洞,最大的柱洞直径60厘米。此外,还发现了打破夯土基址的排列规整的沟埂遗迹,以及其下堆积大量石块的积石坑和多处灰坑。结合1987年在莫角山发现的大面积的红烧土堆积以及莫角山遗址在良渚遗址群的中心位置看,莫角山遗址应是良渚文化的礼仪中心。  相似文献   

10.
反山良渚文化墓地初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6年,我们在浙江余杭县良渚遗址群内的反山发掘了一处良渚文化的大型墓地。反山总面积在2700平方米以上,这期发掘仅在西部660余平方米的范围内就发现了11座良渚文化大墓,出土随葬品1200余件(组),其中玉器占90%以上。反山墓地系  相似文献   

11.
良渚文明兴衰的生态史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杰 《东南文化》2005,(5):33-40
环境考古学的发展为讨论良渚文化的衰亡开拓了新的思路。然而,环境论者在表述论点时,常常会片面地强调外界环境变化对文化发展影响,显得过于机械化和简单化。从地理学和考古学的基础研究入手,深入地阐述了环境考古学的理论基础,提出生态史观是研究良渚文明兴衰的有效方法。通过对良渚文化系统动态分析,认为良渚文明的兴衰是其系统中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良渚文化的衰亡是因为人地关系紧张,造成了系统的紊乱。  相似文献   

12.
马竹山  方向明  陆敏仙  程杰  杨根文 《文物》2012,(6):4-16,1,2,97
戴墓墩遗址位于浙江省平湖市乍浦镇,遗址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2001年3月,平湖市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小范围的发掘,已发现1处良渚文化红烧土堆积和5座良渚文化墓葬,随葬器物有陶器、玉器、石器等。发掘表明,这是一处良渚文化祭坛和墓地的复合遗址,5座墓葬的年代为良渚文化中期。此次发掘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陶器,其中带盖宽把陶杯是良渚文化陶器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中国古物大量流散欧美,价格高、易携带的古玉尤为大宗。笔者于1979年-1980年曾旅行探访20余所博物馆,在各馆库房仔细研究玉器。到1990年代,再多次前往重要的馆藏从事专题研究。"良渚玉器上的刻画符号"就是当时我密切关注的专题之一。在本篇中,笔者除回顾百余年流散欧美的良渚古玉收藏及出版情况,介绍四件圆周有刻符的良渚玉璧外,也略论约16至20世纪仿赝良渚古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汪洋 《南方文物》2014,(2):177-180
本文在对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良渚文化墓葬出土的人骨古食谱和骨骼病理分析基础上,探讨了良渚先民的体质特征与经济、环境的适应关系。稻米在良渚文化居民饮食结构中的比重逐渐提升,到良渚文化中晚期,已经成为重要的食物。良渚社会通过改良水稻品种、精细加工生产工具和大量开凿水井等方法提高水稻产量,粮食的增加使良渚社会人口数量膨胀,聚落数量猛增,良渚社会进入繁荣。一方面是繁重的农业生产和费时费力的渔业捕捞劳动,另一方面是建立在神权之上的社会制度,都使良渚文化居民的劳动强度大大增加,居民寿命普遍较短,大多在成年甚至壮年期死亡。高强度的劳动使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很高。  相似文献   

15.
良渚文化发现60年来,诸多学者对其作了富有成效的探讨,其研究至今方兴未艾。本文试对其经济形态与社会形态作一分析,并就良渚社会存在的一些现象作尝试性的解说。一良渚文化的手工业非常发达,制陶、纺织和编织较以往有了很大进步,特别是制玉和祭坛建筑更是反映了良...  相似文献   

16.
周玮 《东南文化》2003,(3):19-24
从玉琮的器形和纹样两个方面着手,对良渚文化玉琮进行分型、分式,并尝试着为玉琮分期,归纳出各期各段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古方 《华夏考古》2007,(1):75-79
良渚文化玉器中,有一种玉器的玉质细腻纯净,透明度较高,颜色为黄绿和深浅不一的绿色。这类玉料的外观与江浙一带所产玉料截然不同,而与辽东半岛岫岩所产软玉极为相似。因此,良渚玉器部分玉料可能采源于辽东半岛。岫岩软玉的传输路线,是从辽东半岛南部沿海出发,渡过渤海海峡到达胶东半岛,再向西南入山东腹地,折向南到江苏北部进入良渚文化分布区。在这条玉材传送路线上起运输中转作用的,是辽东半岛的原始部落和以大汶口、龙山文化为代表的山东地区原始部落。  相似文献   

18.
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地区的一种重要的考古文化类型 ,以出土大量制作精美的玉器而闻名 ,尤以大型玉制礼器著称。礼器 ,通常指用于祭祀、丧葬、宴飨、朝聘、婚冠等礼仪活动的各类器物。考古研究发现 ,礼器的应用于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 ,不过当时只用于祭祀和丧葬等活动。玉制礼器的产生大约在距今 6 0 0 0至距今4 0 0 0年间 ,多发现于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 ,黄河流域的大汶口、龙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中。其中良渚文化礼仪用玉尤为典型。它们大部分出土于浙江反山、瑶山、上海福泉山、江苏武进寺墩、新沂花厅、赵陵山等遗址…  相似文献   

19.
把花厅墓地随葬的陶器划分为大汶口式、良渚式、薛家岗式和大汶口-良渚式、大汶口-薛家岗式,把玉器划分为良渚式、花厅式和融合式。根据随葬品的文化属性推测该花厅居民有大汶口人、良渚人和薛家岗人,大汶口人接受了良渚人的玉文化,良渚人和薛家岗人接受了大汶口的重要丧葬习俗。随着良渚人进入花厅,花厅由原来的富人和平民两个阶层分裂为贵族、富人和平民三个阶层,并使花厅由简单社会向复杂社会变化。三个不同考古学文化的先民在花厅共生共存,创造了面貌较为复杂和多样的考古学文化。  相似文献   

20.
海宁郜家岭良渚化墓地是一处良渚化人工堆筑营建的级别较低的贵族阶层墓地,为了解良渚化的社会结构提供了可贵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