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里在农村改革中的思想和实践,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7年6月至1980年2月,万里担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在一个省的局部地区实行农村改革。邓小平说,“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从安徽开始,万里同志是有功的”;坊间传说,“要吃米,找万里”,就是对这一段情况的概括。第二阶段,是从1980年2月到1988年4月,万里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并在一段时间内兼任国家农委主任,分管农村工作,具体指导全国的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万里对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有下述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说:"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的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包产到户是农村改革的起点,仔细研究这段历史,无论是对当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还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具有重大意义。作为《安徽日报》资深记者,汪言海站在改革的风口浪尖,曾多次深入肥西县山南公社调查,撰写内参披露真实情况,关于肥西县包产到户第二次调查的回忆,以记者的笔触为我们再现安徽人民敢为天下先的非凡气魄。  相似文献   

3.
韦大林 《百年潮》2007,(3):34-37
有人说: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的改革从安徽开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安徽先后进行了“田间管理责任制加奖励”(即“责任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包产到户”)、“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即“包干到户”或“大包干”)及“农村税费改革”的试验和改革。  相似文献   

4.
苏庆 《沧桑》2010,(4):140-141
农民借贷是农村经济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农村经济的衰落使得农民借贷尤为突出。农民借贷一方面反映农民的贫穷,借贷为农民获得生活、生产的资金,另一方面对农民借贷状况分析能够了解当时社会经济的状况。本文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安徽农村的借贷原因、来源、用途进行分析,以期对这时期的安徽农村借贷状况能有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农村大包干,是新时期中国农民在农村改革中创造的家庭承包经营的主要形式。它是首先从安徽农村出现而后逐渐在全国推广开来的。  相似文献   

6.
今年6月,我应安徽老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和安徽老年报社的邀请,以81岁之身,在距上次15年之后,重上著名的风景胜地黄山,引起了一段美好的回忆。回忆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安徽在20年前揭开我国农村改革开放序幕的情景,也是《人民日报》在当时对安徽改革进行大力宣传的情景。小平同志曾说:中国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万里是立了功的。这段历史之所以值得回忆,主要意义在这里。6月8日一到蚌埠,我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蚌埠原是凤阳县的一个小镇,凤阳是农村“大包干”的发祥地,我立即想起了当时曾经流传全国的“要吃米…  相似文献   

7.
正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百业待举,人心思变,举国上下开展轰轰烈烈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并于1978年底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进行全面拨乱反正,揭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关于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曾说:"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的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1979年7月小平同志视察安徽,登临黄山,发表重要讲话。在小平同志"黄山谈话"精  相似文献   

8.
周曰礼  吴象 《纵横》2008,(8):31-33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中国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要吃米,找万里。"邓小平也说过: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万里同志是立了大功的。1977年6月到1980年,万里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他率先搞起了"省委六条",既而做出"借地度荒"、"联产计酬"、"包产到户"等一系列决策,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万里晚年用了"惊心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运行了20多年后,陷入泥潭。中国的改革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而当农村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城市经济仍有着一整套严密的计划生态链:它在一个高度集中、全面封闭的体系内运行,全国的企业就像一个个车间,国务院总理相当于厂长,计划委员会则是一个调度室,计划点菜,财政拨款,银行数钱。  相似文献   

10.
吉晓华 《安徽史学》2012,(3):114-117
在当代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安徽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先后于20世纪60年代初和70年代末推行了"责任田"和"大包干"的改革。但是,由于政治背景、群众基础、两代领导人态度的不同,两次改革出现了完全不同的命运,"责任田"试行失败,"大包干"推广成功。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从邓小平到习近平,对安徽肥西的"包产到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发轫之地都给予了充分肯定。而肥西的"包产到户"又是从哪儿开始的呢?具体怎么开始的呢?2018年6月至9月,我们先后三次深入当年农村改革的第一线,走村入户,与亲历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倾听他们在激情改革、思想碰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70年代,四川南部山区有这样一个生产队,它既是当时中国农村生产力较低的情况下,农民生产生活的一个基层组织单位,同时也是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早期雏形之一。  相似文献   

13.
正如安徽凤阳小岗村"一包"改变了中国农村的经济命运一样,广西宜州合寨村"一选"改变了中国农村的基层民主格局.两者均缘起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两者都被誉为20世纪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相似文献   

14.
吴镕 《钟山风雨》2008,(3):20-22
年少时作文开头难,总是写"光阴如箭",如今到了"奔八"之年,才真正体会到如箭如梭的境界。今年是从农村改革开始的改革开放30周年,写此杂感以志纪念。发端于安徽的大包干,与之接壤的江苏泗洪、盱眙等县首先波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出版业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性进程。从1993年开始到1998年,出版业改革的主线是由“规模数量为主要特征向以优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阶段性转移”;从1998年开始到2002年,集团化发展成为出版业改革的主题;从2003年开始,企业化转制成为出版业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主线。十多年来,出版业的政策走向反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出版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反映了出版业逐渐加快了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反映了出版业改革不断深化的脉络。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的社会习俗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作为新时期经济改革的突破口 ,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社会习俗的相应变化。首先是在消费习俗方面的变化 ,即在服饰、饮食、居住和出行四个方面反映出的物质层面的变化 ;其次是礼仪习俗和民间信仰的变化 ,反映出在意识观念层面的变化。 2 0世纪 8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习俗的变化 ,除了体现出社会习俗的基本特征 (即具体内容的传承性和变异性并存 )外 ,还有着自己独到的特点 ,如具有一定的稳固性和不可逆性 ,在呈现多元化的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不可控倾向。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在农村改革的第一步即实行以"大包干"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一定成效后,必然要求改革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变革农村的产业结构,取消实施已久的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建立新型的农村发展体制。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农村改革起步阶段的研究相当重视,并取得了许多成果,而对农村改革第二阶段的研究则相对薄弱。本文在梳理相关资料基础上,对农村统购统销制度改革中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揭示中国农村改革的曲折性与反复性,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矢志改革的坚定决心、追求国强民富的信心及冷静处理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孟红 《史志研究》2002,(1):52-5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和农村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蓬勃开展的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工作,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化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形式多样的下乡活动为载体,正是推进农村精神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农村新情况、新问题的有益探索。本仅就这一问题谈一点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钱文艳 《安徽史学》2005,(6):126-128
中国农村在1940年代至1990年代处于剧烈变革中,主要表现形式是新旧制度的更迭.从土改到高级社的建立为第一次社会变革;从高级社到人民公社化为第二次社会变革;1980年代后,开始第三次社会变革.三次社会变革对民众的婚姻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截取浙江农村1950年代至1990年代有关农民婚姻状况的某些片断,试图描述并解释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20.
五四新化运动后,科学主义、科技兴国的思想在中国渐为流传,但如何付诸实践,这是一个尚待探索的问题。20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先生在定县进行的平民教育运动体现了他利用科学技术改造中国农村的志向、总体构想和实践,真正体现了“五四”之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把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农村的开拓精神。我们选择了猪种改良这个角度,考察平教会是如何踏踏实实地进行科技下乡、改造农村落后面貌的。我们认为,晏阳初的这一思想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