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国圣地明良千古--武侯祠1780年回首(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成都武侯祠走过的1780年岁月:始建于蜀汉兴修惠陵、汉昭烈庙之时,南北朝时武侯祠迁入,唐宋时已成著名景区,许多诗人前来拜谒,留下佳作,同时形成了新任地方首脑一到成都就先拜祭武侯祠的习俗,明初分开的三个景点合为一体。本文首次指出: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相结合,逐步成为该景点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2.
"三国文化"主题思想初探--兼论成都武侯祠的主题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了“三国化”的主题思想:即儒家化与兵家化相结合,并对三国化的主要特征作了阐述。在过去1780年的岁月中,武侯祠逐步突出了这一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3.
本通过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概述武侯祠近五十年的接待工作,介绍中外名人参观武侯祠的逸闻趣事,从一定角度反映武侯祠在国内国际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5.
2001年,武侯祠博物馆接待中外游客近百万人次。门票收入和服务收入创历史最高纪录,其中旅游纪念品的收入做到了每年增加20%。2001年全年讲解批次9783批,接待总人数5万余人,年收入比过去有大幅增长。 相似文献
6.
成都武侯祠园林特色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侯祠祠内建筑以刘备殿、诸葛亮殿和刘备墓为主体,配以辅助建筑和园林设施,共同构成一处古代园林建筑群。本通过和畅园的改建实例,阐明了成都武侯祠园林改造的指导思想,对其园林特色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武侯祠园林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清道光九年纂修的《昭烈忠武陵庙志》十卷,对清代及其以前武侯祠的历史作了较为系统的整理,而民国时期武侯祠的驻军,游览、举行公祭及它情况,则散见于各处的零星资料,如邵祖平《成都名胜访问记》、郭祝崧《成都胜迹导游》、《成都春游三胜》及当时的报纸《新新新闻》等。 相似文献
8.
9.
追溯成都武侯祠的历史,已有1780年了。但自刘备下葬后此地的管理情况,却少见史载且语焉未详,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武侯祠第一部庙志的问世,方记载了道士住持其事。从清雍正至清道光凡百余年间,有很多道士对陵庙的建设维修、园林种植等作了非常有意义的事。本即对此作了考评。 相似文献
10.
11.
雍正元年,武当山道士张清夜溯江入蜀,传播全真教。雍正七年,张清夜成为武侯祠住持,此后直至1950年,祠庙住持一直都是他的徒子徒孙担任,但武侯祠并未因此而变成道观。究其缘由,与张清夜道、儒思想杂糅不无关连,也与他“虽羽服不言神仙而冲淡,希夷神合于大道”的哲学观念有关。是以武侯祠在他以及他的徒子徒孙住持下,没有增塑道教“三清”和诸神像,始终保持三国化的单纯主题不变。这或许于蜀中道教事业略有遗憾,但却是武侯祠三国历史化的传统得以幸存而发展至今的一桩幸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