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大河村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剖析,同时结合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可将其归为后岗一期文化、庙底沟文化、秦王寨文化、后岗二期文化四种考古学文化遗存。这四支文化及此前的李家沟、裴李岗文化基本代表了郑州地区新石器时代6个阶段的文化格局和演变历程,各阶段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充分反映出“多元共存、主次协调、融合拓新”的演变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考古地层学与类型学的方法,将鱼化寨遗址的仰韶文化遗存分为三期六段,分属于仰韶文化的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遗存较为丰富,又可以细分为三个小的发展阶段.其中的一期一段遗存,过去曾有不同认识,在本遗址中,内涵丰富、地层关系明确,通过分析其文化面貌,本文认为其仍未超出仰韶文化的范围,当属仰韶文化的最早阶段.  相似文献   

3.
2011年对郑州市庙李镇西史赵村遗址进行了发掘。在遗址Ⅰ区发现了丰富的仰韶文化晚期遗存,遗迹主要有房址、灰坑、墓葬等,出土遗物包括陶器、石器以及少量骨器、蚌器等。该遗址的发掘,进一步丰富了郑州地区仰韶文化晚期秦王寨文化类型的内涵,同时也为聚落群之间布局与结构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魏继印 《考古》2012,(12):59-69,1
宝鸡北首岭遗址以仰韶文化遗存为主,并有少量的老官台文化遗存。其仰韶文化遗存大致可分为庙底沟类型期、半坡类型期以及早于半坡类型的仰韶文化早期遗存。仰韶文化早期遗存是北首岭遗址最主要的一类遗存,可称作"仰韶文化一期北首岭类型"。它发展为"仰韶文化二期半坡类型",年代在公元前5100~4500年。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郑州大河村》提供的第三、四期遗存中涉及彩陶标本的层位关系,将该遗址的秦王寨文化彩陶分为五个发展阶段。通过对图案及构图的解析,分析了秦王寨彩陶风格的形成,进而探讨秦王寨彩陶的渊源与流变,及其与周边彩陶文化可能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赵春青  邵天伟  金彩霞  江旭 《考古》2012,(4):14-35,97,101
站马屯西遗址位于郑州市十八里河镇站马屯村西南,北距郑州市区约5公里。一条被当地人称为干沟(河)的古河道,自西南向流向东北,将站马屯村一分为二(图一)。1984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曾在村东区发掘,出土的主要遗存属龙山文化和东周时期[1]。因南水北调工程的主干渠从该遗址西部经过,  相似文献   

7.
水北遗址位于陕西省彬县炭店乡水北村(图一),面积为12万平方米。195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曾对该遗址进行调查,发现有钵、盆、罐、尖底瓶、缸、瓮等遗物[1][2]。200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水北遗址进行了发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碾子坡遗址地层关系的分析,并将出土器物与关中地区已知的典型遗址进行比较,认为遗址地层中的仰韶文化遗存并不单纯,而是包含了属于早期、中期等不同时期的遗存.原报告将碾子坡遗址仰韶文化遗存笼统地确定为“东庄村类型晚期”的结论,不符合关中地区已经建立的年代序列,因而也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9.
淅川县沟湾遗址仰韶文化遗存,依据层位关系,结合出土器物的组合、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可将其大体分为四期,其年代分别与枣园类型晚段、后岗类型、庙底沟类型和大河村类型早段约略相当,基本包括了仰韶文化早期晚段至晚期早段的整个时期。遗址外围发现有仰韶文化不同时期大、小两条环壕,是一处保存比较好的环壕聚落遗址,填补了汉水中游地区史前聚落考古的一项空白。  相似文献   

10.
11.
2009~2010年的发掘2009年至201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郑州市南郊站马屯遗址进行了发掘。其中Ⅱ区发现丰富的仰韶晚期秦王寨文化遗存,遗迹有灰坑、墓葬、灰沟、瓮棺葬、房基、水井、陶窑、陶灶和围栏等,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和骨器。站马屯仰韶遗存的发掘,进一步补充了郑州地区仰韶晚期秦王寨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200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查并试掘了河南灵宝市晓坞遗址,清理出两座仰韶文化早期墓葬。两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多人二次葬。其中M1内残存79具个体,M2残存17具个体。三门峡地区很少发现仰韶文化的二次葬墓,晓坞遗址墓葬是该地区首次发现的仰韶文化早期的二次葬,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配合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2019年3~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进行了系统性考古勘探工作。遗址包含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聚落,主要遗迹有壕沟、房址等,基本搞清了遗址的范围,仰韶、龙山时期的聚落规模、面积、重要遗迹分布、聚落布局和功能分区等情况,对该遗址的聚落形态及发展演变等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陕西白水县下河遗址仰韶文化房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白水县下河遗址进行了发掘,主要收获为三座大型房址。三座房址均为五边形,有内、外两层墙体,使用料礓石烧制的白灰铺设地面。房址内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另有石器、骨器和蚌器。这三座房址的发掘,对研究仰韶时期的建筑技术以及该遗址的聚落、经济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由于材料的局限,人们对冀中南地区仰韶晚期考古学文化面貌的认识是较为模糊的。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曾将这一时期该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暂且归属于仰韶文化大司空类型[1],以当时可见的材料,最大限度并具高度概括性地描述了冀中南地区仰韶文化晚期的文化面貌。随着资料的  相似文献   

16.
一、遗址概况鱼化寨遗址位于西安市雁塔区鱼化寨街道鱼化寨村西北侧,皂河西岸的二级台地上,今西安外事学院北校区西北部。遗址东、北两侧被皂河环绕,地势中心高,周围低(图一)。2002年~  相似文献   

17.
2010年7月至9月,多家单位联合对偏堡子遗址进行了主动发掘。在遗址第Ⅱ发掘区清理了青铜时代墓葬6座,出土陶器12件,同时发掘了灰沟、灰坑若干,出土了陶器、骨器、石器等。这批材料具有高台山文化和新乐上层文化的因素,同时又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时代性,为研究本地青铜时代的文化面貌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