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亦称中央政治会议,简称“中政会”,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直属机构。作为国民党的最高政治指导机关,“中政会”在国民党统治史上曾经起过重要作用,是国民党在“以党治国”旗号下沟通党政联系,实现其对政  相似文献   

2.
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1月版,27万字,75元中政会的地位独特而显要,它曾经是国民党中央的政治指导机关和党国体制的核心运作机关,是国民党政治制度中非常重要的顶层设计,是国民党在面对"政党建设"与"国家建构"这样一个一体两翼的问题时,秉奉"以党治国"的理念建立起的"党国体制"中的转承枢纽,是"党与政府唯一之  相似文献   

3.
国民党政府国防会议等四机构组织史料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防会议、国防委员会、国防最高会议先后为国民党政府最高国防决策机构。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成立的国防最高委员会为抗战期间党、政、军的统一指挥机构,并代行中央政治委员会的职权。特选辑这组有关该四机构的机构组织史料,供研究民国政治史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4.
国民党全代会和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法理地位和实际职能有一个逐渐离异的过程。全党法理上的最高权力机关实际衍化为党内各派争夺党统、角逐权力和较量实力的大舞台。随着派系斗争的推演 ,中委名额逐届递升 ,衍为“中央执行委员愈多 ,则党的纠纷愈增加 ;党的纠纷愈增加 ,则中央执行委员愈多”的循环局面。中委的地位在名额的不断涨溢中日趋贬损和虚化 ,其实际决策权力在党魁威权和臃肿的机构运作下日趋销蚀。由于战时政治资源相对紧缩 ,名义上崇隆的中央委员职位仍然成为各派觊觎的主要目标。 1 945年 5月召开的六全大会 ,国民党各派系为了竞逐中委充分展示和释放了战时八年各自所蕴蓄的组织能量。六大的召开 ,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国民党江河日下的颓势和无可挽回的末运。  相似文献   

5.
1927年国民党特委会史实考孔凡岭一、谭延间不是特委会主席1927年9月16日成立的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代行中央执、监委员会之职权,为国民党最高领导机关。按一般常识,应有主席之设。一般人均以为谭延间是主席。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众所周知,1927年9...  相似文献   

6.
1934年监察院弹劾时任铁道部部长顾孟余,国民党中政会在汪精卫的力主下出台旨在限制弹劾权的《关于监察院弹劾案等三项办法》,从而引发对中政会权限的争论。在监察院和舆情均对中政会权限提出质疑时,汪、蒋均表示中政会权威应予维持。透视"三项办法"的出台,既是中政会在实际运作中突破"指导"权限的展现,亦是国民党高层政争的结果。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于右任、孙科等人之间复杂的关系、矛盾与相互利用,是导致"顾案"持续发酵的制度外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的重点是发生在1931-1934年间,由国民政府监察院发起,对位至外交部长高位的王正廷进行的一桩弹劾案。由于该案在处置过程中几经曲折,该案的审理历时近3年,涉及机构既有国民政府、五院,也有中政会、中常会等国民党的权力中枢,关系人物涉及当时国民党党政两界的诸多名人显要。故从案例分析入手,利用原始档案文献对此案进行深入考察,不仅对国民党"党治"下五院政体的权力结构、运行和监督机制有重要的认识意义,对这一时期国民党上层人士间的复杂关系以及蒋介石对权力的驾驭和操控都是一个很好的揭示。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民党及其前身兴中会、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坚持暴力革命立场,因此在党务机构里设置军事机关。1924年7月,中国国民党政治委员会成立,其决议案之一是设置军事委员会,“此时的军事委员会是国民党中央党部的一个机构。”  相似文献   

9.
韩文宁 《文史春秋》2008,(10):12-15
孙科是孙中山先生的独子,1891年出生,早年赴美留学。1916年返回后任广东大元帅府秘书,1922年任广州特别市市长,1924年任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此后历任国民政府委员、常务委员、广州市长、广东省建设厅厅长、国民党青年部部长、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政治委员会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10.
李爱平 《百年潮》2010,(3):64-69
1949年,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接连攻占大城市,接管国民党各级政权及其有关机构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当时,各城市的接管工作均由各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简称军管会,为新解放城市实行军事管制期间的最高权力机关,统管全市军事、民政等事宜——作者注)负责。军管会下设若干委员会或部,按系统分别接管国民党各机关单位。  相似文献   

11.
12.
W. Bromet 《考古杂志》2013,170(1):383-411
This paper assesses the condition and arrangements of Anglican churches in Leicestershire and Rutland before the great tide of Victorian restoration. This did not begin in earnest in this area until the 1850s but there is evidence to show that before that time the buildings were generally fairly well maintained. The frequenc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re-Victorian featur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14.
史前城址与中原地区中国古代文明中心地位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境内史前时代城址陆续被发现,部分并经发掘。综合20多年的发现,已知这批史前时代城址分别分布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总数据不完全统计,达50座左右。 由早期城址的大批发现及国外考古学理论的陆续被介绍而引发的关于早期城址的功能及其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中的地位的讨论十分热烈。本文也拟就这一问题,谈一点一得之见,并着重讨论在各地早期城址大批涌现的历史背景下中原地区中国古代文明中心地位的形成问题,以就教于识者。        一 黄河流域发现的史前时代城址,仅就其分布地域而言,可以分作…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但对外国商人则采取宽容的态度,胡商必须通过"过所"和"公验"才能进行商业活动,他们在丝路沿线不断建立贸易定居点.中原王朝对待来自域外的胡人历来施行怀柔政策,胡商在古代东西方的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吐鲁番文书向我们揭示了这些胡商活动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9.
Regional patterns in the names of commercial drinking establishments are explor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delimitation of culture areas in 15 states between the Rocky Mountains and the Mississippi River. A data base of over 6.000 names, taken from 105 yellow-page telephone directories, represents some one-third of all establishments, with a focus upon cities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s

Four categories of names are examined: generic, environment-related, ethnic-social and "western." Quantitative expressions of nomenclature are augmented with a frequency measure of all establishments in constructing a set of nine drinking-place regions, the most definitive of which are titled Bar Bell, Beer Parlor Belt, Dixie Drought Belt and Drinking Club Belt.

Drinking-place regions are at greatest variance from recognized culture areas in respect to the West, the northern Middle West, the northern Rio Grande Valley and a tri-state zone from southern Kansas to northern Texas. More intensive studies of drinking-place names, as a possible prelude to full cultural reexaminations, are recommended for these four geographic sectors in particular.  相似文献   

20.
信托事业,是受人委托代行管理、处理各种财产业务的行业,为近代金融业的重要支柱之一,始于1822年之罗马,渐及欧美,而以美国为最发达。我国信托事业发展较晚,至1921年才有信托公司出现,却发展很快,短时间内,仅上海一地即成立十余家,但因经营不善,多被淘汰。1928年以后,又渐有设立,至1936年时,经财政部注册之信托公司,除中央信托局外,有通易、中央、国安、和昆、上海、恒顺、通顺、东南、上海兴业、中国、生大等11家,其中1933年10月上海市政府所办之上海兴业信托社,是官办信托机构之始,1935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