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是经过人类长期的社会活动改观了人文环境,这个环境是添加在自然环境基础之上的,并与它有密切依存关系的"人文体"。因此这个人文体内的各种人文现象与事物的分布与运动变化。不可能不受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与制约。研究这些人文现象与事物和它所依存的地域系统(即自然与人文地理系统)之间的各种关系的理论与学说,就是"人地关系论"。这种"人地关系论",正是整个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2.
尺度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为了深化对尺度的理解,本文详尽梳理了目前西方研究中的尺度认知,从隐喻、实践和认识论角度对尺度进行了理解和定义;在此基础上,基于二次抽象的视角,探讨了尺度的本质含义及其分析框架。本文认为,尺度本质上是对基本地理维度(如地方、网络和领土)的二次抽象,是一种建构的概念,因此讨论尺度真假并无实质意义;另一方面,尺度的划分不单纯是容器,而是与各种社会-权力关系相交织,并被不断重构和利用,从而形成了各种尺度化实践和尺度政治。因此,对尺度的研究和运用更应关注其解释力和影响力。最后,本文基于这一理解,探讨了中国政治文化背景中的尺度概念和尺度政治课题。  相似文献   

3.
新经济时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趋势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史小红 《人文地理》2009,24(3):22-26
新经济是以信息革命、知识革命和全球化大市场为特征的经济。在此背景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体--人、地、区域均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相应地人文地理学也出现了新的研究方向。在新经济时代,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仍然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新经济背景下人文地理学更加注重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应用趋向明显;注重区域及其变革研究;新的区位论研究;注重文化地理学、关系地理学和社会地理学的发展以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最后,本文对新经济背景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新方法如地球信息科学、全球价值链分析和行为者网络理论的迅速成长和应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旅游地理学视角下第二居所旅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流动性范式下,旅游正经历从单一化的观光到多元化的生活方式转变,旅游与日常生活的界限逐步被打破。一种基于“休闲度假”与“居住生活”为一体的第二居所旅居现象方兴未艾,并因其独特的流动性特征及引发的新的“人-地”互动关系,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本文在对国内外第二居所旅居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旅游地理学“人-地”关系为研究脉络,对第二居所旅居研究内容进行归纳,并总结出基于“人-地”关系的研究内容体系。对比国内外研究成果,发现我国现有研究对第二居所旅居引发的新的“人-地”关系关注相对较少,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最后,基于旅游地理学的本质特征,按照人地关系理论的“要素与结构-特性与演化-作用与机制-协调与优化”的研究主线,对未来第二居所旅居研究提出展望,以期形成具有旅游地理学特色的第二居所旅居研究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行为地理学及其对中国地理学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山 《人文地理》1997,12(4):51-53
本文在阐述行为地理学的概念,考察行为地理学产生、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提出行为地理学的引进和发展不仅拓宽和丰富了我国地理学研究领域与内容,而且还能够弥补传统地理学人地关系研究忽视"人"的缺陷,充实发展人地关系理论。因而,对中国现代地理学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的本体解构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根据国外著名学者的观点与权威性文献总结国外地理学社会论(学派)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观,重点探讨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理论的思想与方法论,并力图用概念化结构模式(图)表示出来,作为理解城市社会-生活空间本体构成,以及进一步对其研究的解构理念。全文从地理学社会论创立解剖社会空间的思想观逻辑,预示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规律的研究代表了当今人文地理学前沿理论水平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郑冬子 《人文地理》2003,18(4):93-96,41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认识地理实在的并协和泛协这两个原理,给出了这两个概念的内涵,讨论了两者在"人地关系"解释中的意义。并协是指相反的而有相互依赖的关系。泛协是指非优势关联或无界介入关系。通过对客观实在的理论解释模型(包括引力模型、量子论模型和系统论模型)的讨论,引伸出了地理学的泛协概念,分析了并协和泛协的关系。引力论的地理学意义是建立地理变量和空间的确定性关系;量子论的地理学意义是揭示地理实在构成中的研究者时空背景的作用,用并协表达实在的关系;系统论的地理学意义是肯定事物之间的时空差异在整体的变化中弱化,而共性则强化。这三论都包含一定的优势作用,系统论中的"学习"是较自觉的优势强化过程。针对现实的地理实在的表现,我们提出了非优势关联的原理即泛协原理,实证性地分析了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中地理事实的并协性和泛协性,认为两者统一于地理实在之中。并协性表现观测者的优势作用,而泛协性强调非优势关联。地理事件的泛协性将从根本上导致"环境决定论"的破产。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五十年代地学科的研究史上曾有一股思潮,把研究人地关系为主旨的人文地理学视为"资产阶级伪科学"从而人为的制造了人文地理学禁区。现在发展人文地理学己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国家的第六个五年计划中被正式列为"要加强研究"的重要学科之一。为了我国人文地理学的顺利发展,必须认清五十年代造成人文地理学禁区的理论原因并认清其实质,明确现在复兴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根据。从理论上阐明这些问题,无疑对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犯罪地理学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犯罪地理学,因此,犯罪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就显得特别重要。为此,本文系统地探讨了犯罪地理学的理论体系,认为犯罪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含有:①地理环境决定论;②环境论(月相说、星相说、地域说、犯罪地形说、折衷主义学派环境论);③犯罪时日论;④芝加哥学派的犯罪同心圆论;⑤犯罪区位论。通过犯罪地理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希望有益于犯罪地理学的创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刘苏 《人文地理》2017,32(3):44-52
段义孚的《恋地情结》核心方法论为理念论,以此为基础实现环境研究的综合性。首先,《恋地情结》从理念出发的"规范性视角"实现了环境研究的综合性。其次,理念论的核心内涵为荣格精神分析学所提倡的圆形(曼陀罗)意象,象征人类对理想环境的追求,是"恋地情结"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圆形(曼陀罗)意象跨越历史与地域呈现在不同的城市空间里,并在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形式的演变,这构成段义孚城市本体论思想的核心内容。目前,中国地理学对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思考,倾向于注重其地理知识的差异性,忽略其规范性;对环境中人的理解,也体现出了单向度人的特征,《恋地情结》理念论体现出的规范性与整体性视角,无疑能给予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地理学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人的角度,分析和解释人的基本假设中经济理性、工具理性、科学理性与感性存在的经济人、政治人、自然人、生态人、社会人、文化人、感性人、复杂人等各种以人为研究视点的地理学研究中所体现的人的个体与群体、微观与宏观、阶层与阶级、感性与理性等的特征、作用、类型和差异。在总结各种地理学人的分析方法、范式与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人地系统地理人平台和初步设计,以期对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科学认知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袁政 《人文地理》2003,18(3):92-96
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理论。由于人类和自然地理系统间的关系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而人地关系理论也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完善之中。从而使无数学者为之不断探究。本文在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基础上,提出人地之间的"平台系统"观点,以此作为笔者对人地关系探究活动的一次参与。  相似文献   

13.
地理学视角下的国内农村聚居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村聚居是农村居民与周围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类聚居学的重要研究内容。随着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流转、城乡统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政策与措施的相继出台,农村聚居研究日益凸显出重要的实践意义与学术价值。本文对近十年来国内地理学关于农村聚居区位、形态、规模与等级、功能组织、演变机理、优化调控以及聚居类型与区划等研究内容的主要观点作了较详细的介绍,指出了地理学在农村聚居基础理论、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并展望其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4.
彭建超  钱畅  吴群 《人文地理》2015,30(2):134-140
传统封闭式"自上而下"土地利用规划模式在包容社会主体的土地利用需求矛盾、协调土地利用对人地关系的复杂影响、统筹区域多元增长目标等方面存在不足。地域性认同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创新国内土地利用规划模式提供借鉴。本文以社会建构论为切入点,在剖析封闭式、公开式等两种主要土地利用规划模式的基础上,将以社会建构为核心的地域性认同理论融入我国现有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构建基于地域性认同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以提升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和结果质量。  相似文献   

15.
李亚娟  虞虎  陈田  胡静 《人文地理》2018,33(2):1-10
民族社区旅游是旅游地理学领域重要的研究命题,本论文梳理了国内外民族社区旅游研究成果,从概念内涵、研究脉络、重要研究内容三个方面分析了民族社区生计变迁、发展模式、空间结构、感知与主客关系、原真性、旅游赋权与恢复力等重点内容,评述了国内外研究在对象、时间、领域、内容和方法上的差异,提出了中国民族社区旅游研究的理论框架。研究认为,现有研究多从人地关系的单要素出发,对民族社区旅游发展的要素、模式、演化等方面缺乏系统研究,今后应从民族社区旅游的“人”、“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三方面的关联性出发,突破片段化、碎片化研究限制,针对中国民族社区旅游的当代形态、发展特征与变化趋势,重点关注民族社区旅游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变化、作用过程与机制、发展效应与优化管理等方面,形成“要素-结构-过程-机理-效应”集成化的研究体系,以指导未来中国民族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展望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吴传钧 《人文地理》1996,11(Z1):1-10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文地理学得到了复兴,在理论、方法和研究内容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其中尤以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的进展较快,原先被视为禁区的政治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和社会地理学,也开始出现了一批可喜的成果。目前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新形势下,中国人文地理学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即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迈入21世纪时,作者建议中国人文地理学着重研究以下各课题:
(1)为充实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2)为配合(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研究全国和各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3)以土地利用为中心来研究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4)从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出发,研究地区自然资源系统;
(5)为发扬中国地理学的传统,更认真地为农业服务,研究促进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问题;
(6)从理论和方法上提高区域地理研究的水平、并配合国家任务,开展区域综合发展的研究,包括国家和各省经济建设的重点区、海域、生态脆弱区等。  相似文献   

17.
人文地理过程内涵辨析与模拟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地理过程是陆地表层系统地理过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从陆地表层系统科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人文地理过程的基本内涵及主要组成部分,指出人口迁移过程和经济集聚-扩散过程是人文地理过程最重要的要素过程,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是人文地理过程最直接的空间表达形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人文地理过程模拟的核心内容,包括要素模拟和综合过程模拟;提出了人文过程模拟的主要数据源获得途径与模拟方法,指出了人文地理过程模拟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悖论浅议人地关系中的人性内涵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叶岱夫 《人文地理》2005,20(2):124-128
从哲学意义上说,不先研究人的秘密而想洞察自然的秘密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有必要从人的"二律背反"本性内涵的表现出发去探寻人与地的关系。在探讨和分析了人地关系中人性内涵特征的基础上,从文化人与地的关系、人类自身的矛盾性、生存态度所决定的人性特征、忽略人性研究的严重后果等4个方面认知了人地关系中的人性内涵。最后在分析了技术与人性相互作用的前提下,指出了人性的本质内涵是内省式的"自己创造自己",而不是在对"地"的无限度索取中迷失自我,并提出人性内涵重新塑造和回归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王兴中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人文地理学家。他是中国新人文地理学的倡引者与践行者之一。他的学术思想集中体现在用现代新人文思想引领中国对空间对偶价值观结构的研究,创立了系统的"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观"学理。具体表现在倡导探讨空间(或地点)社会-文化空间秩序的构成规律,引领对人文空间的社会公正与价值尊严结构研究的方向;在此基础上他力践中国新人文地理学在城市空间研究方面的社会空间基础、结构与解构及其规划的系统理念与原理。他的以上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现代人文地理学领域中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城市生活空间结构、城市(商娱)场所微区位以及城市社区体系规划等四大领域的系统研究中。人文地理学大师吴传钧先生生前在王兴中先生的前三部代表性力作《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中国城市生活空间结构研究》和《中国城市商娱场所微区位原理》的序言中,赞称填补了该三大领域研究的空白,为我国城市社会地理研究提供了新范式。《城市社区体系规划原理》一书为城市空间规划提出了新思想。不仅如此,王兴中先生运用新人文思想对旅游资源景观和行为地理的研究,也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王先生积极投身于我国人文地理研究,成为复兴人文地理学的生力军,通过他的具体工作,创办了我国唯一的人文地理学学术杂志《人文地理》,在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复兴和发展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特别是2001-2010年,在王先生的带领下,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暨全国高校人文地理教学研究会学术会议几乎年年召开,积极地促进了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王先生对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将载入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史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