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北驮盐     
依循古人的说法,一个藏北男人一生能参加九次驮盐,就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驮盐对男人而言,已经超出了对物质利益的索取。  相似文献   

2.
羌塘(藏北草原)是一片真正意义上的高天阔土。藏北的男人们每年都要进行两次长达几十天甚至数月的充满乐趣而又艰辛、危险的长途跋涉。这就是令外人感到神秘的藏北牧民传统的运输方式——驮盐及由此引发出来的农牧盐粮交换。驮盐是藏北男人每年必须要完成的劳作之一。依循古人的说法,一个男人一生能参加九次驮盐,就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驮盐对男人而言,已经超出了对物质利益的索取。因此,他们不会为这种劳作而苦恼。  相似文献   

3.
正那年,16岁的次仁旺青第一次跟随部落里的男人,踏上了漫漫驮盐古道。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虽然深藏在脑海里的漫漫驮盐古道已然萧条渐远,但曾经在驮盐古道上的那些人、那些事儿,那辛劳的采盐、驮盐场景仍时常出现在次仁旺青的梦里,亦真亦幻,让他常常怀念。第一次驮盐之旅,一场梦开启的一生情生于旧时藏北的次仁旺青并非安多本地人,1945年,次仁旺青出生在那曲的仁帽赤瓦仁巴秀  相似文献   

4.
我的关于盐湖的一组诗,描写了牧人在驮盐过程中的几个劳动场景。这组诗发在《西藏文学》,引起文学界小小的关注。后来马丽华和张宇光两位作家分别在《藏北游历》和《神山之地》中对藏北牧民的驮盐这种劳作方式以及驮盐所涵盖的驮盐文化做了较为全面的概  相似文献   

5.
藏北驮盐歌     
驮盐歌可分为:盐湖赞歌——途中悲歌——采盐欢歌——装盐歌——驮盐工具歌——祭祀歌等。 藏北牧民创作了丰富的劳动歌曲,几乎所有传统劳动都有不同的劳动歌,其中驮盐歌是最完整的一种,如果以内容进行分类就可以分出若干个章节:盐湖赞歌——途中悲歌——采盐欢歌——装盐歌——驮盐工具歌——祭祀歌等。  相似文献   

6.
李涛 《中国西藏》2006,(1):83-90
驮盐队在藏民族历史长河中占据重要位置,是藏区农牧交流的主要细节,也可以说曾是这个民族生存延续的主要载体,因而驮盐队本身就极具民俗底蕴。  相似文献   

7.
离开青藏公路穿过当雄县城向北驶去是一条隐隐约约伸向娜根拉山谷的驮队古道。在过去的岁月里,年年都有成千上万的牦牛驮队组成上百方阵前往盐湖驮盐。如今,已经萧条的古道上再也难以听到驮盐人撼人心魄的吆喝声和哨声,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寂静、崎岖的简易公路把游人们引向念青唐拉山脉的娜根拉山口。 站在娜根拉山口、向北眺望,前方有念青唐古拉山脉主峰——唐拉雅秀和世界第一大咸水湖——纳木错。“纳木错”是藏语,意思是天湖,对湖面海拔4700米  相似文献   

8.
驮队过江     
驮队在湖盆样凹地的泉水旁驻扎,驮牛便安详自得地散落在帐篷周围,帐篷的顶上仍旧冒着青烟,要不是驮牛在帐篷周围,似乎看不出驮队要出发的迹象。 布琼等人先遣马队从嘎东到盐湖采盐去了,而这里只有一半的人马。 现在将近中午,队伍中的人吃过早茶,准备出发。念青唐拉以北的牧民驮队,喜欢清早出发,中午休息至  相似文献   

9.
“盐人同享苦乐。”一拨牧男一旦以驮运人的身份走出家门,他们就以家庭成员关系来相互称谓。尽管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驮牛、各自的糌粑口袋和各自的利益,但是他们完全能做到有难同当有福共享。盐人们都知道,每当他们前进一步都是向无人的戈壁滩推进,这就意味着盐人间相互依存的重要性,使他们最能理解“盐人同享苦乐”所包涵的深刻的人生体验。同时,他们也  相似文献   

10.
驮盐队     
这里的牧民管公牛叫“凯”。“凯”对牧民来说既是生活资料又是生产资料,在很大程度上公牛所扮演的角色是运输工具。“凯”们从上年秋季去农区交换盐粮回来到春季驮盐,经过数月养精畜锐,体力恢复良好。公牛的任务就是每年秋春两次长途驮运,其余时间都  相似文献   

11.
驮碑的石兽是什么文/徐实曾碑趺是碑下的石座,常雕作龟状,此物究竟是什么呢?群众常说:乌龟驮石碑。还说:当一天乌龟驮一天碑。这就是说驮碑的是乌龟。有识之士说:驮碑的不是一般的乌龟,而是一种力大能负的动物,应叫龟。在古代传说中,龙有九子,各具特长,其中一...  相似文献   

12.
编读往来     
《华夏人文地理》的编辑你们好。我对贵刊8月号的《盐》专辑很感兴趣。在看到其中《藏北驮盐》这篇文章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盐这种生活必需品会对一个民族产生那样大的影响。从事盐业的人很值得人们的尊敬。 美国Mike 工业化的进程,在迅速地湮灭传统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文化是千百年的积淀,文化也可以在一夜之间被毁灭。我们只希望通过文字、图像竭力挽留一些记忆。也许,留住的只是一些残片,但我们在和大家一起努力。 编辑 艾绍强  相似文献   

13.
韦驮是印度的战神,传入中国后,和中国韦天将军合二为一,成了为人恭敬的韦驮菩萨。本文通过山西省艺术博物馆馆藏不同造型韦驮像,探究韦驮的来历、韦驮手中金刚宝杵以及韦驮像不同造型的含意。  相似文献   

14.
文史精萃     
佛堂里的菩萨们韦驮:全称韦驮天,他守护佛法,保护僧人。寺院殿堂中韦驮一般有两种塑像,一是两足并立,十指合掌,横宝杵于两腕  相似文献   

15.
正在拉萨,很多年轻人称呼他为"赤驮日老师",他总是应允着。他告诉记者,事实上,赤驮日非他本名,那是一个古老的名字,是远到吐蕃赞普时期最著名的七贤士一员,名曰赤驮日,一个在藏族历史中稀少关注的与经商有关的人物。他说:"我想成为今时藏族的赤驮日,并愿为此倾注毕生的心血!"他是一位年轻的创业者,是西藏"我和书"连锁书店的创立者。他的名字叫土旦平措,而他更喜欢人们称呼他为赤驮日。因为他相信,自己终将成为今时西藏的赤驮日。  相似文献   

16.
蒙自马帮源远流长,早在元代以前已开辟了蒙自至磨黑的盐道,马帮运输也应运而生0到了近代,有开化(山)、广南、屏边、江外(红河以南红河州辖地)、蒙自等地驮马五、六百匹常年往返于蒙自与磨黑之间,蒙自成为滇南一带磨黑盐的集散地。因驮马多结帮而行,故称马帮。清同治年间,越南海盐(俗称水花盐)打入蒙自市场,由红河水道运至蒙自蛮耗(现划个旧市改为蔓耗),再由蛮耗用马帮驮到蒙自县城,但始终不能取代磨黑盐。直到个碧石铁路通车前夕,蒙自至磨黑盐道的马帮运输均常盛不衰。  相似文献   

17.
诺邓至今流传的这首诗展现出明清时期盐业的繁荣景象:浩浩荡荡的马帮驮着盐巴出发,满载米粮归来,百货土产云集于此,行商坐贾往来频繁,马帮在古老的驿道上穿行,使诺邓与更广大的外部世界相联通。如今,镌刻着岁月痕迹的青石板路上,没有了马帮穿行的身影,诺邓这个因盐而生的井地,也随着盐业的衰落而沉寂下来。  相似文献   

18.
西林驮娘江古称"濮"水,西汉称文象水,清称驮娘江。渌驮河即西平河,驮闷河即西平河支流西平八桥至者怀河段。  相似文献   

19.
“狮女郎”     
乐嘉 《风景名胜》2011,(8):174-174
"狮女郎"是现代男人理想伴侣的大热门,但并非所有男人都有福气消受。这个男人至少不能没有底气,最好能有些大气,底气可以让他在"强悍"的"狮女郎"面前不会迷失自我,大气能让他给予"狮女郎"一个安心的理由  相似文献   

20.
陇上英烈马福禄何志霖光绪初年秋季,连日大雨,大夏河水暴涨,怒涛咆哮,恶浪拍岸,沿途的桥梁被洪水卷走,河岸上挤满了过河的人群和驮队,可是面对这汹涌奔腾的浊浪,无人敢涉足于激流中去,大家只好望河兴叹。这当儿,从西面走来一个彪形大汉,赶着一头驮驮的毛驴,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