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土地改革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在土改中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实行正确的土改政策,是任弼时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建树丰功伟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任弼时对纠正解放区土改运动中出现的“左”倾偏向斗争中所发挥的突出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研究任弼时的这些贡献,对于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解放的光辉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七台河的土改运动是自1946年9月开始,到1948年4月结束的。其间经过了清算分地,煮"夹生饭"与砍挖斗争,平分土地等三个阶段。使广大的贫苦农民获得了土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农村的形势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对于中共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否定性的意见,甚至有人提出要为地主\"平反\"。要对土地改革运动作出恰当的评价,必须首先对何为地主、富农进行深入探讨,其实地主的情况并非千人一面而是千差万别。旧中国的土地集中程度,并非以往宣传的那样地主、富农占有农村土地的80%,但地主、富农占有的土地仍数倍于农民亦是事实。中共将减租减息转变为\"耕者有其田\"即土地改革,除了动员农民应对国共战争的因素外,很大程度上是一些根据地农民已不满足于减租减息,而是迫切要求分配土地,需要出台一个统一的政策。土地改革激发了解放区广大农民参军参战的热情,并且使中共获得了农民对中共执政地位的充分认同。 相似文献
4.
5.
陕甘宁边区的土地改革是中国土地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其研究也吸引了诸多学者的目光,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6.
建国初期贵州省进行土地改革,由于该省是民族杂居地区,中共贵州省委根据实际情况出发把全省的土地改革分为四期进行,而且在少数民族地区施行了与汉族地区不一样的政策,减少了社会震荡,废除了封建领主、地主的剥削,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相似文献
7.
宁夏的“土地改革”(以下简称“土改”)工作分两期进行,第一期是1950年10月至1951年3月在群众基础较好的盐池县和宁朔县(今青铜峡市)进行土改试点工作;第二期是在总结上年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于1951年秋天至1952年4月中旬在全省除磴口县外的2市10县全面开展土改运动,我有幸参加了两期土改工作。 相似文献
8.
9.
土地改革是一场伟大的历史性变革——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50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新中国土地改革所实行的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及其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再思考 ,并分析这次土地改革成功的原因、经验及历史地位 ,以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50周年。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的探索和发展,作为改革开放根基的农村发展尤其是农村土地改革的发展亦经历了一个艰难探索和发展的历程。在此过程中,党和政府始终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大力提高农民的经济生活水平。实践证明,改革开放30年来的农村土地改革发展成效显著,但是为了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作为推动改革开放发展助推力的农村土地改革必须而且应该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11.
在西周土地关系问题上,周天子作为全国最高的统治者,其土地所有权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环。周天子所拥有的土地法权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成为西周推行其他各项政策和制度的前提,体现并维护着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的地位和权利。 相似文献
12.
在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中,减息政策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借贷利率的限制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由于规定的利率过低,造成农村金融借贷停滞,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很大困难,放开对借贷利率的限制成为唯一的选择。减息政策经历了从严格的利率限制到完全放开的转变,这是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的政策改变,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放开对借贷利率的限制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恢复农村借贷的效果,借贷困难的局面一直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13.
建国初期山区土改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成功的群众动员。为了在旧势力强大、信息闭塞的山区把广大群众普遍地动员起来,土改工作组广泛开展了阶级教育、"谁养活谁"的教育和翻身教育。群众一经动员起来形成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难免出现混乱现象,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国务院、各省或下发文件予以指导纠正,或派人赴山区检查制止,使不正确的做法得到及时纠正,保证了土改工作在广泛发动群众的基础上没有发生太大的偏差,得以比较顺利地完成。 相似文献
14.
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报刊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报刊,是抗日烽火的产物,是党的领导的结晶、革命传统的继承,是中国人民抗日宣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创造性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正确主张,讴歌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丰功伟绩,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为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它们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坚持党性原则,坚持艰苦创业和贴近生活的鲜明特色和经验,为我党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这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5.
阶级分析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政治意义上的阶级是同质、固化、二元对立的,强调冲突和斗争;社会意义上的阶级是异质、流动、多元互动的,强调关联和交融。近代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尚未达到“阶级对立简单化”的程度,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便不得不在两种阶级图景之间艰难地寻找平衡。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中,阶级划分的标准和程序时常与党的阶级政策相偏离,这不能简单视为政策执行中的错误或偏差,而是政策弹性和适应性的体现,从中可以发现革命实践的辩证逻辑。 相似文献
16.
随着革命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发展生产力和工业化成为战略目标,由此新区土改的重心体现了从翻身到秩序和生产的转向。针对新区农村地权分配和阶级划分的复杂情况,党和政府对于相关政策进行了认真的调查,作出了周密的规定和详细的阐释,各地政府还根据中央的法令对土改政策作了灵活的、符合实际的调整,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7.
大别山解放区土改政策的演变深受政治、军事环境影响。最初受我强敌弱和老区经验影响,实行彻底土改,取得一些成效。但随着后来敌强我弱,对形势估量不够和其他主观错误,没有及时转变政策,造成"急性土改",给干部群众造成很大损失。认识到错误后,在中央和毛泽东指示下又实施分地区分阶段有步骤的土改政策。最后根据中央指示重点实施统一战线性质的减租减息政策。土改政策演变过程是一个政策日趋符合实际的过程,体现着土改与军事、干部、群众等工作的互动,充满着中央和地方的思考交流,展示着毛泽东的从谏善断、邓小平的求实思考。大别山解放区土改政策的演变非常典型,为全国其他新区的土改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南区婚姻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南区由于长期受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缚,各种陋俗在许多地方普遍存在,广大妇女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施行后,中南区在全区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开展了一场宣传和贯彻《婚姻法》的群众运动,经过调查试验、宣传发动和总结表彰,彻底地摧毁了封建婚姻制度,建立起了新民主主义的新型婚姻制度,形成了男女平等、民主和睦的社会新风尚,从而促进了中南区整体性的社会文明与进步。 相似文献
19.
农村土改后恶风陋俗的革除与新民俗的形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伴随着土地改革运动中的反封建斗争,新生的人民政权对旧农村的社会污垢进行了猛烈涤荡,封建迷信受到批判,巫婆、神汉遭到取缔,早婚、溺耍等许多恶习得到革除,婚姻自由之风开始盛行,"二流子"得到改造,劳动光荣、崇敬人民领袖的农村新民俗开始形成,农民的社会价值观念开始转变,一个迥异于旧社会的新农村逐渐呈现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20.
曹书杰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2):33-39
本文根据《古本竹书纪年》佚文并参考其他可靠资料,推求《古本》所记西周年代的5个时段的年限,即:1.文王受命一武王伐商18或20年,2.武王克商一昭王80或82年,3.穆王恭王66或64年,4.■王一厉王58年,5.共和以后71年,以及未知王年诸王的大概年限,为进一步研究确定西周诸王王年提供了一个参考系。同时据鲁公年数加以参证,并对《史记·周本纪》所记厉王王年提出质疑,将《古本竹书纪年》与《今本竹书纪年》所记的西周王年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