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铮 《文博》2013,(2):31-34
宗日彩陶“二人抬物”纹以圆形物体来表示取水的容器;两个人物曲背弓腰、传递水器,体现了先民共同劳动、互相帮助的朴素的道德观念,再现了宗日先民取水归来的生活场景。  相似文献   

2.
陈启荣 《中国土族》2010,(Z1):21-22
1973年,为配合青海省储物仓库的修建,青海省文物处考古队在大通县上孙家寨村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有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卡约文化和汉、晋等不同时期的墓葬,约有一千多座,其中有一座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距今5100年~4700年)马家窑型墓葬出土的彩陶残片纹饰颇为奇特。  相似文献   

3.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早期文化,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阶段;半坡类型是其中的早期文化类型,典型遗址有西安半坡和临演姜寨。在两遗址中,曾出土了大批给有人面负纹动物纹的彩陶盆,引起了学术界持久的兴趣。学者们普遍认为,这些动物纹样是半坡类型的各种动物图腾,人面鱼纹则表示了人们对鱼图腾的崇拜。数十年来,类似的看法虽有小的改进,但基本都留在图腾说的基调上。就图腾论的方法而言,明显存在两大弊端。一是没有将所有的人面鱼纹及动物纹综合起来进行整体研究,而是就事论事.孤立地看待每个具体纹样;二是对待某…  相似文献   

4.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文物》1978,(3)
1973年秋,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墓地发掘甲区第二十号汉墓时,在墓道西侧清理了一座被严重破坏的马家窑类型墓葬,编号M384。在出土陶器中,一件内壁绘"舞蹈"花纹的彩陶盆(图版壹:上),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和重视。与陶器伴出的还有骨纺轮、海贝、穿孔蚌壳、骨珠和烧焦的人骨残块、木炭、红烧土以及牛蹄、牛尾骨等。现将一部分陶器简要介绍如下: 陶器均手制细泥红陶,色黄褐,平底。素陶缽敛口,浅腹。口径18.5、底径  相似文献   

5.
赵冰 《收藏家》2008,(1):81-84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于2006年5月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着保护和宣传力度的不断深入,对这一古老民间工艺在历史、艺术、工艺等方面价值的探索与研究,也应逐渐成为相关学术界的新课题。笔者作为一名基层文博工作者,有幸成为此项目申报的执笔人,通过此文将近年的研究偶得公之于众,希望能抛砖引玉,换来社会各界对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西安半坡是黄河流域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期的一座典型遗址,距今大约有六千年以上的历史。据考古学家估计,有三四百半坡人在这里世代相居达四百多年之久。半坡原始社会氏族村落遗址的发现。是我国考古学界一个巨大的成就,它第一次向我们展示了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情景。半坡遗址出土大量的陶器,完整的或能够复原的近一千件,破碎的陶片约有50万片以上,村落的东边,还发现窑室狭小的陶窑6座,每窑只能烧制大型陶器1~2件,小陶器也不过4~5件。陶器的发明创造和进入原始先民经济生活的行列,被称为“石器时代的革命”。农业生产是半坡氏族食物的主要来源,除了用石铲、石锛、石斧、石刀等生产工具外,还使用陶刀收割谷物,用陶轮捻线,用陶锉鞣制皮  相似文献   

7.
距今5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大河村类型,发现多件彩陶钵的肩腹部宽带上绘有12个太阳纹。这不是偶然现象,它反映了先民的"盖天说"宇宙观,中国式的"黄道十二次"发端于此。实物证明文献关于"黄帝为盖天"的记载是有根据的。考古学揭示上古天文学的发达水平,超出人们的想象。  相似文献   

8.
“鱼藻纹盆”1973年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是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物,今藏浙江省博物馆。盆系夹砂黑陶质,敞口深腹,环耳平底,通高16.2,口径31.6厘米。其腹壁两侧各饰一组动植物形象刻划图案(见图一),其意究为何指,自来聚讼甚多。 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之为“一组鱼藻纹(?)和一组凤鸟纹(?),”但持存疑态度。吴玉贤定此盆名为“鱼藻纹盆”,并谓“盆腹上刻划出一组鱼藻纹,表现了水阔鱼跃的景象。”但对另一组纹样则略而不提。“鱼藻纹盆”的定名似成定论,包括今博物馆陈列时亦因袭其名,王大有则认为这两组纹样都是凤鸟纹,并结合图案中出现的太阳纹,推测此纹样应为“汤谷扶桑图”。如图一所示,“两只阳鸟相向而立,中有一树,枝繁叶茂,扶摇直上,即扶桑”。  相似文献   

9.
一幅珍贵的舞蹈画面——青海同德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李露露图1在《全国考古新发现精品展》中,展出一件青海省同德出土的舞蹈盆,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众所周知,1973年曾在青海大通上孙家寨马家窑文化墓地出土一件舞蹈盆,俗称大通舞蹈纹彩陶盆,在陶盆内壁上有三组...  相似文献   

10.
在以圆或圆周为艺术设计或审美观照“单元格”的器物造型中,“右旋律”或“顺时针律,,广泛地存在,使用频率大大地高于左旋。中国史前仰韶、龙山等文化谱系中的彩陶器,多于瓶、罐、壶、盘、钵的沿口、底部、腹肩部施绘,其右旋的倾向尤为明显。这意味着中国艺术在起源阶段就开始积淀右旋的规则或模态。这种倾向在秦汉以后的造型艺术乃至璇玑图回文诗中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本文对这一现象的表征、构成要素及特点做初步描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1.
人与物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远离“物”的本性已经很久了。虽然我们使用着各种合成材料所制造的高科学物件已经越来越娴熟,但我们已经没法透过木头、织物、石料、金属等固有的肌理与光泽,去深入到“物”更为本原和自然的层面。由此,我们缺乏一些或粗糙或细腻的感受,而这些感觉,往往构成我们的温暖和踏实感最核心的依存。从人类学视野反观这一切,记住物的本性,  相似文献   

12.
"变形人面纹葫芦彩陶瓶"是仰韶文化早期遗存,其造型和纹饰生动地反映了原始先民的精神诉求和日常生活状态。造型方面,它体现了原始人类的生殖崇拜;纹饰方面它再现了原始人类捕杀猎物的生动场景,对研究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常熟博物馆所藏的一件清乾隆“彩华堂制”款釉里红“八仙过海”纹盆,集青花、釉里红于一身,色彩的深浅浓淡相互补充,和谐统一,堪称乾隆朝官窑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14.
一、美国排华,清政府不为华侨做主;人民愤怒,爆发抗议运动 清朝道光年间,美国西部加得福尼亚州发现了金矿,许多中国人(尤其是广东人)开始到美国“淘金”。华侨用自己的血汗,为美国西部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家保护与宣传力度的逐年加大,遗产保护意识日益深入人心,遗产地的保护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也受到了许多严厉批评与指责,愤怒的矛头主要指向遗产地保护、管理与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管理体系与人事制度等的不健全,指向遗产地进行过度超载的经济开发等等,这些意见对遗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监督与促进作用。批评的声音中不乏一些来自与遗产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有的批评遗产地改变地貌和自然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彩陶之路”与早期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彩陶之路”是以彩陶为代表的早期中国文化以陕甘地区为根基自东向西拓展传播之路,也包括顺此通道西方文化的反向渗透.“彩陶之路”从公元前4千纪一直延续至前1千纪,其中又以大约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200年和公元前1300年四波彩陶文化的西渐最为明显.具体路线虽有许多,但大致可概括为以青藏高原为界的北道和南道.“彩陶之路”是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首要通道,是“丝绸之路”的前身,对中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峨眉山博物馆馆藏青铜兵器中,有一件引人注目的“人虎纹”戈,据称此戈系1975年在峨眉县符溪乡(今峨眉山市符溪镇)收集而来,甚为难得,其纹饰精美,且独具意义。本文拟对此戈纹饰之命名及其含义,年代等问题谈谈我们的一点看法。此戈形制为长胡三穿式,但有独特之处。戈长24厘米,其中援长16厘米,援中部有显著的圆柱状脊突起,援的后部有一大圆穿,援末略成三角形,上下宽刃,锋刃锐利;胡长16厘米,上为短胡一穿,下胡较长有二穿,胡上  相似文献   

18.
论彩陶纹“×”和“米”的生殖崇拜内涵──兼析生殖崇拜与太阳崇拜的复合现象王鲁昌“×”和是古代遗物中常见的图纹,但对于它们的含义尚未见深入的探讨。阐明这两种图纹的内涵,可以从一个侧面深化对古代文化的理解。一、“×”是对顶鱼纹的简化“×”初见于原始时代。...  相似文献   

19.
多重的人类文明现象交叉混合成了这一人类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它总是散发着一种迷幻诱人的色彩。京族是一个神秘而且特别的民族,这个由南海波涛守护的民族有着一种特别的“哈灯舞”,这是一朵散发着浓浓祝福味道的由巫术与舞蹈共同开出的“祝福之花”。  相似文献   

20.
四抬巷,位于福建太姥山(4A级景区)脚下佳湾古村陈厝旧宅西侧(今已废),巷子南北走向.巷东为陈家贡士宅,原巷子为古时福建福宁府杨楫(朱熹高徒,宋湖南提刑)家族祭祖路.全长70多米,宽仅2米,路面为大青石铺就.因仅容四人抬轿通过而得名“四抬巷”.巷子的由来.有一段让人扼腕叹息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