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学功 《史学集刊》2004,19(2):47-54
冷战初期 ,英美两国在二战时期建立的“特殊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 ,英国成为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最主要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但是 ,这种“特殊关系”并不表明英国在所有国际问题上都与美国保持一致 ,对美国一味给予支持。围绕朝鲜战争和对华政策 ,双方存在着重大分歧和矛盾 ,从而使英美“特殊关系”经历了一次严峻考验。由于实力有限和对美国的依赖 ,英国不得不一再向美国做出妥协、让步 ,以避免双方关系的破裂。对于英国来说 ,维护和加强同美国的关系是其外交政策的核心所在。朝鲜战争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英美关系的复杂性和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2.
1929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派人与苏方谈判,提出收回中东铁路,遭苏方拒绝。7月11日,张学良部占领并宣布武力收回中东铁路。中苏双方矛盾开始激化,随后爆发了战争,史称“中东路事件”。同年10月,中国东北海军江防舰队与苏联阿穆尔河(阿穆尔河即俄语黑龙江)区舰队在邻近中苏两国分界线的黑龙江同江县水域爆发战争,史称同江战役,也称三江口战役。  相似文献   

3.
李春玲 《史学月刊》2005,19(7):97-105,114
华沙会谈对中美双方处理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产生了不同的政策影响和作用。会谈虽然有利于中美决策者了解对方的意图,但会谈使双方的分歧更加尖锐;中国通过华沙会谈调整和改变了对台湾和沿海岛屿的政策,而美国则更加明确了沿海岛屿的政策。  相似文献   

4.
张静 《百年潮》2012,(4):66-71
正中美大使级会谈从1955年8月开始,至1970年2月结束,历时15年,共136次。会谈虽断断续续地进行,却为处于敌对状态的中美两国提供了一条沟通政策、试探意图的联络渠道。尼克松时期,中美举行了最后两次大使级会谈,双方在第135次会谈上不约而同地提议举行"高级  相似文献   

5.
诺门罕是位于内蒙呼伦贝尔盟与外蒙之间的一片半草原半沙漠的荒原,旧译“诺门坎”。1939年5月至9月,日本关东军、伪满洲国军与苏、蒙军几十万人,在这块不毛之地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争。此战双方调用了除海军以外的所有兵种和现役装备,尽出主力大动干戈,以关东军惨败而告终,日本陆军省被迫承认“诺门罕之战是日本陆军自成军以来首次惨败”。  相似文献   

6.
正1990年11月1日上午,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与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别洛乌索夫进行了结束性会谈。双方顺利签署了《中苏政府间军事技术合作混改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纪要》。双方对第二次混改会都表示满意。我高  相似文献   

7.
冷战期间,中美两国在日内瓦和华沙进行了长达15年、共计136次的大使级会谈。在近乎隔绝和充满敌意的年代,大使级会谈是中美两个没有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进行官方接触的唯一渠道。15年的会谈虽然没有解决双方之间存在的任何实质性的问题,但它对限制和缓和两国紧张关系无疑起到了相  相似文献   

8.
蒋介石与意大利特使斯坦法尼会谈纪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37年6月,意大利访华特使艾尔伯妥.德.斯坦法尼(Alberto De.Stefani)应蒋介石之邀来到庐山与蒋会见.作为中国政府聘请的高等顾问,斯坦法尼访华之行不仅负有句通两国外交关系之重任,而且需为中国经济、财政之改革提供咨询及参考意见.7月17日,正当中日战争爆发,蒋介石在庐山庄严宣布中国全面抗战开始之际,他与斯坦法尼在当日举行了简短的会谈,意图摸清墨索里尼政府对于中日事变的态度,争取意大利的调解来制止中日事变扩大化.这次会谈充分阐明了当时中意双方在远东局势看法上的异同,对研究此期中意关系及战时中国外交颇具价值.感谢意大利威尼斯大学Guido Samarani教授提供本文英文原稿.兹特译附如后.以供研究参考.有关斯坦法尼与宋子文等商讨中意关系及中国财经改革的会谈纪录,本刊将在后期陆续刊布.  相似文献   

9.
余章松 《世界历史》2000,20(3):30-37
进入现代社会 ,国际竞争越来越明显地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经济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决定性影响也日渐凸现。 1941至 1945年爆发的苏德战争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可以说 ,苏德战争是在两大战场上同时进行的 ,一个是军事战场 ,另一个是经济战场。苏德双方军事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对苏德战争进程的影响巨大。一、军事经济的重要性及其界定战争离不开经济的支持 ,自古如此。马克思在一个多世纪前就指出 :“没有什么东西比陆军和海军依赖于经济前提。”1列宁在一战后曾精辟地指出 ,“战争是对每个民族全部经济力量和组织力量的考验”2 ,“在战争中 ,…  相似文献   

10.
挺宇 《纵横》2000,(10)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彭德怀同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首相多次会晤和会谈,分析朝鲜战争局势,商定作战方案,研究中朝两国军队协同作战问题。这些会晤和会谈,对于统一作战指导思想,指挥和协同中朝两军作战,夺取战争的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罗银胜 《百年潮》2013,(3):76-79
尼克松访华进程中的会谈分三个层次进行:周恩来和尼克松之间的会谈是一个层次,这是两国首脑的总会谈;姬鹏飞代外长和罗杰斯国务卿是一个层次,具体商讨促进双边贸易和人员往来,也就是华沙会谈多年来的问题;第三个层次是中国副外长乔冠华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研究双方如何发表公报的问题。这个公报也就是后来人们所熟知的中美《上海公报》。  相似文献   

12.
战争有史以来皆是把双刃剑.交战双方均有死伤。原日本侵华军企图以细菌毒气等大规模杀伤武器,妄想征服中国和东南亚诸国.在生产实验和战场实施上,不仅惨害中、苏、韩、蒙和南洋各国及英美等千百万以上军民,同时也造成日本军民惨重的伤害。  相似文献   

13.
派系问题是国民政府无法摆脱的痼疾,党、政、军系统普遍存在这一现象,海军内部派系尤为严重.全面抗战前,蒋介石一方面通过派系分治策略,以粤系、东北系制衡闽系海军,另一方面在镇江建立了电雷学校,培植嫡系.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了抗战全局,蒋介石将电雷系归并于闽系控制的海军总司令部,统一了长江流域的海军指挥权,但蒋介石同时通过改组海军机构和派遣官兵赴英美训练等办法稀释闽系力量.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借重建海军的机遇,完成了对海军机构、人事的改组与整合,但未能根本解决海军派系问题.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美以资本为纽带在英属撒哈拉以南非洲结成经济伙伴关系。双方共同的、互补的经济诉求构成双方合作的基础。双方在垄断世界经济资源方面享有共同诉求。英国需要资本开发殖民地;美国需要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并尽可能少地承担维持"秩序"的花费,形成双方互补性诉求。冲突性诉求的调和成为双方合作的助力。英国逐渐承认美国对英属殖民地资源占有的主导权,同时步步维护自身权益;美国允许英国资本共享一定经济资源,但份额和方式需由自己决定。私人资本间的联合构成英美伙伴关系的关键。英美私人资本之间的合作与分歧是双方经济关系维持的深层原因。资产阶级追求利润最大化可以放弃国家层面的竞争,同时各个集团又拥有各自的利益诉求。英美经济伙伴关系以合作为主竞争为辅,既体现于两国国家政策层面,也体现于双方私人资本之间,并未随英帝国的瓦解而终结。  相似文献   

15.
冷战期间,中美进行了长达16年的大使级会谈。在近乎隔绝和充满敌意的时代,这是两国进行官方接触的惟一渠道。由于种种原因,两国政府对大使级会谈的态度和做法存在着巨大差异,本文着重回顾中国方面对大使级会谈的看法和做法。会谈之初,中国政府曾希望通过大使级会谈使双方的紧张关系缓和下来,由此带动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改善,并引导中美两国朝着建立正常关系的方向发展。1956年以后,中美会谈陷入僵局。1957年12月,美国政府企图降低会谈的级别,遭到中国的抵制,并成为第二次台海危机爆发的重要起因。中美两国避免台海危机导致两国军事冲突的…  相似文献   

16.
1934年4月日本发表天羽声明,企图独占中国,其后又不断扩大对华侵略,策功华北独立。国民党政府为了对抗日本的侵略与控制,期望与英美加强合作,并在英美的支持下改革币制,但这一努力遭致日本方面的强烈反对,于是中日两国在1935年的会谈中就中英借款与中国币制改革开展了一系列的交涉。本组资料基本反映了当时的有关情况,兹特自国民政府财政部档案中选出刊布于后,以供研究中日关系之参考。  相似文献   

17.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从而打破了中美之间长期对峙的局面,迎来令人欣喜的和平友好时期。在尼克松访华前,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即来华同周恩来总理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基本达成了一致,为尼克松访华铺平了道路。但在尼克松访华期间,还有一些具体问题需要双方商谈,以期达成一致。这个会谈共分三个层次进行:周恩来和尼克松之间的会谈是一  相似文献   

18.
1945年7月和8月,宋子文曾代表中国国民政府两赴莫斯科同斯大林进行会谈。8月14日中苏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相关协定,并就苏联援华、外蒙古独立等问题换文。这是当时国民政府对外关系上的一桩大事。1981年,台湾秦孝仪先生主编的《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三编公布了中苏会谈期间宋子文与蒋介石的往来电函和第一阶段会谈的记录,对我们研究会谈的具体进程裨益非浅。现将当时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驻华大使赫尔利与美国国务院的往来电函选译登出,供国内研究人员参考。本组材料不仅反映了两个阶段会谈的具体情况,可补充《初编》第三编的不足,与之互为印证,而且揭示了会谈期间中美之间的频繁接触,在宋子文对会谈的态度、美国对会谈的介入和所起的作用、抗战胜利前夕美苏在中国问题上的妥协与争斗等问题的研究上,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组材料译自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5年辑第七卷。  相似文献   

19.
张静 《百年潮》2014,(10):39-42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为了不让美国国务院参与到中美高层的核心会谈和起草(《中美联合公报》的谈判中来,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精心设计了“三层会谈”:尼克松和周恩来关于中美政治关系的会谈为“第一层会谈”,与此同时,中国外交部部长姬鹏飞和美国国务卿罗杰斯开展“第二层会谈”,而中美双方起草联合公报的会谈为“第三层会谈”。在两国部长级会谈中,富有实质性的讨论是关于在未来积极开展两国人员、文化、贸易等双边交流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苏小东 《安徽史学》2005,(3):85-103
在甲午海战中,丁汝昌作为中国海军参战部队北洋舰队的统帅,其作用无疑十分重要.但丁汝昌究竟能够发挥出什么样的作用,既取决于其自身的素质,也受到他周围各种因素的制约.如果全面考察就会发现,战争爆发后,丁汝昌这位并不称职的海军提督,率领着一支实力不强、士气低落和保障不力的舰队,在决策者或盲目或保守的作战指挥下,被动消极地与日本舰队进行了三次交锋,最终以他本人的自杀和北洋海军残余兵力的投降结束了这场海战乃至整个战争.战争实践表明,仅就海军本身而言,中国当时还没有成长出符合近代化要求的海军将领,丁汝昌当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