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南京军民对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反抗,社会上和学术界在认识上存在两个方面的误区:一是,看不到这种反抗行动的存在;二是,人为地扩展南京大屠杀的时空范畴。事实证明,南京军民在南京大屠杀中有着惊心动魄的反抗,主要表现在:有的中国军人用手中武器拯救被难平民,部分被俘军人赤手空拳冲向行刑日军,部分市民面对日军暴行勇敢反抗,许多...  相似文献   

2.
在维多利亚时代的盲目乐观主义下,哈代用他独具一格的悲观主义揭示了英国社会的在宗教和道德虚假面纱。这种悲观主义正源于他的宿命论思想。苔丝的故事通过巧合,预兆等各种方式体现了浓重的宿命论色彩。  相似文献   

3.
刘邦的性格与其成功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格对一个人的事业成败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刘邦外向,豁达大度,外示宽厚,却又暗藏心机。这些性格因素受到他远大抱负的驱动,在长期的军事政治斗争中不断优化,与刘邦成为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帝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张秋莹  贺炜 《神州》2020,(6):19-19
湘西民间故事源远流长,题材众多,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笑话,寓言等,这些源于生活的美丽幻想除了娱乐作用外,还蕴藏着道德,伦理,经验,教训等积极的教育意义,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口传心授,渗透于湘西少数民族的潜意识里,形成强烈而鲜明的地方民族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5.
夏源 《文史春秋》2010,(11):1-1
今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60周年纪念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民政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北京市举行座谈会,  相似文献   

6.
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中的关键性人物,在反抗暴君理论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反抗暴君问题上,他的立场经历了显著变化:最初,路德的"两个国度"划分导致了反抗世俗统治者问题的出现,但与此同时,他又反对民众反抗世俗统治者的行为,坚持消极反抗的立场。16世纪20年代末期,路德开始由保守转向激进,他先是赞同了立宪主义的反抗学说,而后又部分接纳了自然法的反抗理论。路德在反抗问题立场上的种种变化反映了其思想上保守与激进的冲突,体现了16世纪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封建体系与自然权利体系的交锋以及封建力量与绝对君权的对抗。  相似文献   

7.
日军大屠杀期间南京军民反抗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年12月,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南京守军在南京保卫战中进行了英勇的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精神。13日南京沦陷后,日军在城内进行了长达数周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南京沦陷后的最初几周内,南京军民面对日军的大屠杀暴行,进行了英勇的反抗,但这些反抗斗争行为,其特点表现为分散和无组织性。在城市沦陷后数周内,不仅中国军队未见有组织的游击或巷战发生,市民们也没有进行较为普遍和成规模的反抗,这无疑是受到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条件制约的。对此问题进行进一步研讨,并不是为了抹煞中国军民在南京大屠杀过程中的反抗事迹,而是希望能更深入系统地了解和分析南京军民当时的应对状态以及相关背景和原因。  相似文献   

8.
崔诗若 《神州》2021,(4):1-2
本文阐述了荒谬的概念,并从论述《呼啸山庄》中的希刺克厉夫、凯瑟琳等角色入手,分析了这本书的创作与加缪的荒谬思想的内在联系.分析了作为制度化身的林顿与丁耐莉以及作为不同形式的反抗者的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分析了他们的反抗的荒谬性价值和哲学意义,为加缪的思想提供素材和分析对象.  相似文献   

9.
澳门的性格     
韦戈  穆林 《旅游》2008,(2):12
人有性格.地方也有性格。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对人是这样.对地方也是这样。 澳门人的性格是温顺、宽容、随遇而安、澳门的性格是闲适、宁静、温情脉脉。开埠450年.这世界充满了武力的扩张和野蛮的掠夺,不少地方经过炮火的洗礼.被动地旧貌换新颜。惟独澳门,平静地保留着数百年的风华。  相似文献   

10.
程苗苗 《神州》2013,(24):9-9
致力于探讨乡土民间生存本相的阎连科,挖掘底层民间小人物的生存状态,通过对人物藏污纳垢的性格的描写。表达对民间小写的人的深切关注。在乡土民间极端困窘的情况下,人们追求生存的生命愿望与这里的现实处境扭结在一起,成为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由此造成的民间性格一一方面带有土地赋予他们的善良、纯朴、尊重朴素的人情和民间道义,另一方面又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使人性异化为流氓无产者的自私和狡诈。他通过平民的眼光对民间生活催生的乡土性格做出新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淡化消解了主流道德观念的价值判断,从而使民间的原始性情有了相对自由的展现。  相似文献   

11.
《德伯维尔家的苔丝》是哈代运用省略非常突出的作品,苔丝失身是其中最有名的例子之一。本文比较哈代原著与1979年、1998年及2008年的电影电视改编作品中对苔丝失身的不同呈现,认为尽管三个版本分别在不同程度上保留了原著的模糊性,但苔丝失身事件的性质、她本人的反应以及这一人物的形象,在三个影像版本中呈现得越来越明晰。  相似文献   

12.
1773年,农奴叶梅连·普加乔夫纠集八十多名哥萨克人攻打雅伊克城堡,反抗沙皇叶卡杰琳娜二世的统治。 两百多年后,另一个普加乔夫站起来反抗“新沙皇”普京,他声称:“今天,俄罗斯已没有私有财产,只有属于普京的农奴。”近日,国际刑警组织对这名俄罗斯商人发出全球通缉令。  相似文献   

13.
爱尔维娜长期受资本主义文明教化,“理性”意识强大,然而她的“血性”意识也在萌发,二者构成尖锐冲突。她的遭遇表明,文明压抑人的自然本能,把人变成为生活中的死人。她在“血性”意识支配下对文明社会的反抗,为人们指出了一条摆脱死亡命运的道路,体现了作者通过倡导“血性”意识,进而拯救人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王华 《沧桑》2010,(5):252-253
《奥瑟罗》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两部著名的爱情悲剧,这两部剧中的女主角苔丝狄蒙娜和朱丽叶被刻画地栩栩如生,她们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她们具有鲜明的个性,她们的奋斗与抗争,弱点与瑕疵再现了当时生活的矛盾及时代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朱文宣  莫凡 《神州》2014,(5):31-32
苔丝狄蒙娜作为《奥瑟罗》中女主角,尽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她代表了典型基督教妇女的品质和特征,体现了莎士比亚的爱情理想和最高的人文价值。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苔丝狄蒙娜的形象,指出她不仅深爱着奥瑟罗,她身上同样留有种族歧视的阴影;她对爱的义无反顾使她不仅成为爱的牺牲品,也成为种族歧视的祭祀品。  相似文献   

16.
温柔的反抗     
癸巳、岁末,照例对浏览的新书旧籍扫荡一番。从文人们趋之若鹜的《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历史缝隙中,我瞥见了贺卫方在《逍遥法外》中潜伏的真诚与幽默;当然土家野夫追溯《江上母亲》的撕心裂肺应该比莫言的《丰乳肥臀》更让人萦怀于心;然而,小小年纪的蒋方舟以“对悲观保持一定距离的责任”却在这个岁末年终的时刻狠狠地拽住了我。  相似文献   

17.
靳武稳 《神州》2012,(28):2-2
本文对哈姆雷特的性格作了分析探讨。哈姆雷特本身是个热情乐观的青年,对生活、人类满怀热爱和信心,但是世事多变,父王的意外死亡,母亲的改嫁,王位的丢失使他忧郁,多疑,优柔寡断,嫉恶如仇,性格上出现了矛盾,从而造成了他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18.
如果你想看到的是《大逃杀》,想观摩青少年们怎样在极端环境下花样百出地互相杀戮,想看普通人如何被一步步逼出挣狞的恶.那《饥饿游戏2》一定会让你失望。毕竟,这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进行到一个半/J\Hff后,才正式进入竞技场。这引来无数抱怨——前戏太长。  相似文献   

19.
北京的798位于城市东北角的废弃工厂区,打着艺术的旗号经营多年,时至今日,商铺栉比,画廊林立,业已成为京城喧腾热闹的时尚艺术旅游区、餐馆和婚纱外景拍摄点。  相似文献   

20.
公元1605年(明万历三十三年)“路苗”东西两路有众数万人,其首领分别为阿伦、阿万、阿绒和阿浪、阿戍等。是年十月贵州巡抚郭子章,借水西土司首领安疆臣领其土兵一万,明军守备李大谏领官兵五千人,经三个多月的征讨,血腥镇压而结束了明代后期“路苗”的反抗斗争。其后的第十一年,即公元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定番州(惠水)南疆的洛平地区又发生了一起重大的“路苗”反抗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