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尚书·尧典》是一篇记载上古尧、舜事迹的历史文献。现存伪《古文尚书》的《尧典》(见《十三经注疏》)为汉代今文经 ,分为《尧典》和《舜典》两篇。《尧典》有一段四岳向尧推荐舜继帝位的文字 ,云 :“帝曰 :咨 !四岳 ,朕在位七十载 ,汝能庸命 ,巽朕位 !岳曰 :否德忝帝位。曰 :明明扬侧陋。师锡帝曰 :有鳏在下 ,曰虞舜。”此段话中”明明扬侧陋”(下文扬侧二字皆用简体字扬侧 )句之文字和文义 ,学者们存有较多的争议。下面拟分析前修时贤之说 ,并略陈管见。经文”明明扬侧陋”之扬、侧二字 ,段玉裁以为伪《古文尚书》隶古定本原作仄 ,今…  相似文献   

2.
我近年在阅读古籍中发现两个与夏禹有关的问题,即:尧、舜两次禅让虽然性质相同,但亦有不同之处,这是其一。其二,禹受舜禅即帝位的时间各书记载不同。我认为这两个问题有必要予以探索,期能求得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故撰此短文,用以求教于同行。一、尧、舜掸让的异同及其意义首先,我们看看尧禅让于舜的情况。《舜典》云: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于六宗,望于山川,偏于群神。辑五端,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密…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用香历史久远。古籍有对舜帝登基时的一段记载:“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裎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辑五端。既月乃日,勤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①这段记载主要是说舜接受了尧禅让的帝位而举行祭礼.奉举着燃烧升烟的柴木.告祭天地和其他神明以及山川。  相似文献   

4.
有人将古代之“东夷”视为今彝族之一支,因《孟子·离娄》曾称:“舜,东夷之人也”,认为此处之“夷”即今天彝族之“彝”,因此,作为舜弟的象自应为彝族先人。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按,先秦时期所称之蛮、戎、夷、狄,均系当时华夏对周边其他民族的泛称,商、周时所谓“东夷”,包括莱夷、任、宿、须。句、颛臾、邾、莒、小邾、杞、介、郊、根牟等部落方国,其具体地域则包括今山东、苏北、豫西北一带,实即历史上商族之各部。查《山海经·大荒东经》:“帝俊生中客”下,晋葛理注谓!”俊亦‘舜’字,字假借音也。”又《帝王世纪》…  相似文献   

5.
一线天 安徽黄山南部的玉屏峰,是攀登玉屏峰的险径要道。两壁之间,狭长如巷,高约30米,中间铺砌80多级石阶,最宽处2米,窄处只有0.5米,仅容一人通行,人行其中,如蚁穿珠,仰望高空,只见一线天光,景象之妙,乃黄山一大奇观。 二妃墓 在湖南岳阳市西南洞庭湖君山上。二妃乃尧帝二女娥皇、女英。尧让帝位于舜,并许二女为舜妻。舜帝南巡曾至君山,死于苍梧之野,葬于九巅山。二妃寻夫至君山,忽闻舜死,攀竹痛哭,泪洒竹上,遂成斑竹,悲恸而死,葬于君山。墓碑镌刻“虞帝二妃之墓”,墓前引柱对峙,上刻对联:“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  相似文献   

6.
在今天的湖北大地上,除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外,其余几乎全是汉人的天下了。然而当我们回溯历史时却发现,在古代,这里却是“蛮”“夷”“戎”频繁出没、活动的地方。在这里,有在传说时代“社会历史发展程度并不亚于尧、舜、禹社会其势力强大可与尧、舜.禹相匹敌”的三苗族;春秋、战国时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艰苦创业的楚族;有南北朝时期两大王朝你争我  相似文献   

7.
蒲州九龙口女神圣母庙建址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传夏禹继承帝位后,舜受禹的排挤而南逃,妫油舜居被毁,舜帝后裔及有虞氏部族背井离乡,大多从山西南部迁徙到山东、河南、浙江、安徽、湖南等地。晋南一带多为禹及夏后氏之后裔所居。舜帝在湖南苍梧驾崩后,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痛不欲生,溺水湘江而亡,被天帝封为湘水之神。因娥皇是正妃和正神,故日湘君;女英为湘夫人。后人为纪念娥皇与女英,在故乡蒲坂历山脚下妫水附近建了祭坛,史称“二妃坛”。  相似文献   

8.
舜帝最后一次南巡是否到过苍梧九嶷山,这直接关系到舜帝是否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北方某地,出于发展旅游经济的需要,提出舜帝生于斯葬于斯的命题,说舜帝根本没有到过衡山、九嶷山。本文以极为翔实的事实,从传说故事,史实依据,考古发现三个方面,结合舜帝老来南巡动因以及路径的分析,得出“舜帝南巡,不容置疑”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娥皇、女英,是位于中国爱情史开端的两个女人。《史记·五帝本纪》载:尧年老后,问大臣谁能继位,大臣推荐了舜。为了考察舜,尧将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观其德于二女”。结果,在舜的调教之下,二女“如妇礼”,“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非常满意。三年后考察结束,尧把帝位传给了舜。尧的这个举动,就是史所美誉的“禅让”。此后舜仿此例,亦禅让于禹。有史以来,正史所记载的出于公心的禅让仅此二例,后世仅有的几例禅让都是被逼无奈之下,为保命而演出的把戏。“禅让制”因此被孔夫子及其以降的大人学者们称颂不已,成为“托古改…  相似文献   

10.
周郢 《风景名胜》2016,(3):44-49
世界上最高的山,地球的第三极—喜马拉雅,形成于三千万年前,而泰山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一亿年前的中生代.从地质角度来看,泰山古老许多. 泰山与国家政权关系之密,社会影响之大,是中国其他山岳难以比肩的 大多数人对于泰山的认识始于“五岳之首”的名号,而这个名号的由来正是泰山文化与中华历史紧密相连的最好印证.早在上古时期,泰山便是重要部落的聚居地,尧舜时期已将岱宗作为巡狩四方(四岳)的首巡之地.  相似文献   

11.
尧 名放勋,号陶唐,故亦称唐尧。传说中的圣王。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尧在位70年,天下安宁,政治清明,世风祥和。后将帝位禅让于舜。 舜 名重华,其国号为有虞,故称为虞舜、有虞氏。传说中的圣王,与尧并称。家境清贫,以孝行而闻名。禅位后,都蒲坂(今山西永济)。在位39年,国家出现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后将帝位禅让于禹。 禹 通常尊称为大禹,传说中的圣王。在舜时为司空,治理水土。他在治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后继舜帝位。 傅 说 商王武丁的大臣。初为奴隶,在傅岩(今山西平陆东)从事版筑劳动,被武丁起用,故以傅为姓。傅…  相似文献   

12.
近读古史,发现郭沫若在古史研究中有明显的三点失误。现罗列如下,敬乞海内外专家明察。一、古代有无“三年之丧”制?郭沫若在《释祖批》中说:“《尚书·帝典》‘帝(放勋)乃组落,百姓如丧者批三载’,不独首姓字古无有,三年之丧古无有……亦可知《帝典》诸篇为孔门所伪托。”(《郭沫若全集·考古篇1》第20-21页)郭氏否定“三年之丧”是错误的,请看《竹书纪年》的帝尧、帝舜和夏代纪年(见附表)。1.从尧、舜、禹的继承来看,尧死于公元前2046年,舜继位于2042年,舜死于公元前1993年·禹继位于公元前1989年,皆有“三年之丧”,…  相似文献   

13.
大禹治水的地域、《禹贡》江沱及成都古城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禹治水,是中国远古时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但因年代久远,文献不足,后世学者往往以偏概全;更由于许多神话传说夹杂其间,使人扑朔迷离,难辨其真。笔者力求从历史角度探究这一大事,并以此文就教于方家。禹迹茫茫始江汉大禹治水的年代约在公元前22世纪左右。那是一个灾害频繁的宇宙期。据《尚书·尧典》、《史记·夏本纪》等古书记载:帝尧受到洪水困挠,曾向四方诸侯之长咨询,请推荐治水能人,大家推荐鲧,鲧治水九年无成。帝舜继位,又与四岳商议,大家推荐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梁启超认为“《竹书纪年》于尧十九年记,命共工…  相似文献   

14.
舜帝只是"豫荐禹于天",使禹"为嗣",直到在苍梧死去,舜都并没有禅位于禹。禹及其父鲧都有争夺帝位的野心,禹和舜有杀父之仇,而且治水成功后狂妄自大、目无尊长。即使舜帝"荐禹于天"也可能是被禹逼迫的,舜禅位于禹只不过是后世儒家为了美化先贤伪造出来的故事罢了。  相似文献   

15.
许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研究徐少华一、许国的始封和地望许为姜姓,是炎帝、四岳之后,属中原古族之一.《世本》曰:“许、州、向、申,姜姓也,炎帝后[1]”;《国语·周语中》“齐、许、申、吕由大姜”,韦昭解:“四国皆姜姓也,四岳之后。”记载甚明。许,文献中又作...  相似文献   

16.
帝尧系我国有史记载最早的“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之一。据有关史料和典籍记载,尧为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陶唐氏部落长,是炎黄(炎帝、黄帝所率两大部落合并为一)的首领;系黄帝嫡裔、帝喾之子,号陶唐氏,姓伊祁,名放勋,史称唐尧。于甲申岁生,甲辰岁即帝位,辛巳岁崩,在位98年,晚年命  相似文献   

17.
宋太宗赵光义于公元976年即帝位后,在制度上几乎是兄规弟随,完全继承宋太祖的制度典章。以致史家均认为宋太宗稳重、保守的政风是“守成”的心态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本认为,历史认识论的核心内容是,历史研究的主体除了学识水平、分析能力以外,还必须具有对于研究对象的敬意,即尊重历史,对于历史有充分的理解。就中国古史的认识而言,孟子所述舜之两事,表面看来,这是舜的“腐败”行为,而实际上却是舜的合乎情理的举措,不可以“腐败”视之。我们假若尊重历史实际,将这两个事例放在舜所处的时代背景中来认识,则应当完全肯定这是舜的美德而非腐败。  相似文献   

19.
已届87岁高龄的我国著名画家潘 兹先生,经过多年研究,精心创作出工笔重彩画《画祖 首像》,并倡议在山西运城舜帝庙创建 首祠。 我问过多位画家及文史专家,他们均不知 首其人。感谢潘老为我们提供了 首的详细资料,为美术史补阙拾遗。 有关 首的史料,最早见于汉刘向著《列女传》:“ 首,人名,虞舜妹。”《汉书·古今人表》:“ 手,舜妹。”《说文》:“手亦作首”, 首始作画,故亦名画嫘(见《画史会要》)。 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民国18年(1929)中华书局版)第一章第二节“画之成立”中写道“……历唐(尧)而虞(舜…  相似文献   

20.
上古有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后又增流刑作为宽宥五刑的补充措施。《尚书·舜典》中所说:“流宥五刑”,即指舜因五刑残及身体乃用流放方式以代替五刑,并且还规定“五流有宅,五宅三居”,使流放者到一定地区去住按规定的住所。所谓“五宅”是按五刑而各有不同的住所;所谓“三居”是按罪情轻重分别到三种距京城远近不同的地区去服刑。这是舜以“流”来代替肉刑的宽宥政策,“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便是这种宽宥政策的具体体现。这虽然包含某些传说成份,但直至汉成帝时,帝舅大将军王凤乞退时曾说:“陛下以皇太后故,不忍诛废,臣犹自知,当远流放”(《汉书·元后传》),仍然以“流”作为代替诛死的一种宽遇。隋唐以来正式把“流”列入“笞、杖、徒、流、死”的五刑之一,成为轻于死刑,重于徒刑的一种惩罚手段。于是有许多人便因各种不同原因而受到“流”刑的惩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