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国内城市空间环境与犯罪关系研究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统计分析1980年代以来中国知网、维普以及万方三大数据库中我国城市空间环境与犯罪关系研究的文献数量和研究进展。进而基于城市规划的视角,将文献分为"犯罪空间分布研究-犯罪与空间环境关系研究-空间环境设计预防犯罪对策研究"三个方面进行评析,指出当前国内研究多为对国外理论或实践的介绍,实证研究匮乏,加之针对我国城市环境与犯罪关系的研究系统性欠缺,各环节研究存在脱节现象,导致提出的环境设计预防对策缺乏可操作性。最后指出国内这一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未来有待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犯罪机会对城市犯罪的影响机理出发,构建了犯罪机会的三角模型,并借此对城乡结合部犯罪机会的来源、构成及其组合状态的展开理性分析。进一步地,文章提出要建立"控制犯罪机会"的理念,梳理城乡结合部犯罪机会控制与犯罪防控的基本思路,强调把防控策略的构建与城乡结合部的空间综合治理措施相结合,通过"可防御空间"的营造,促进城乡结合部摆脱"城市犯罪高发区"阴霾笼罩,使其进入到全面建设、和谐发展的有序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3.
道路密度对犯罪分布存在影响已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证实,但忽略了不同类型道路属性的差异对犯罪的影响。不同类型道路在社会-建成环境等各种属性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明确不同类型道路密度对公共空间盗窃犯罪率存在的影响有助于犯罪的防控。基于此,本文以派出所为单元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不同类型道路密度对公共空间盗窃犯罪率影响不同:城市次干道、城市支路和其他可通车道路密度对公共空间盗窃犯罪率有正向影响;不可通车道路密度对公共空间盗窃犯罪率有负向影响;城市主干道密度对公共空间盗窃犯罪率影响不显著。不同类型道路社会-建成环境的差异是公共空间盗窃犯罪率不同的原因。研究结果可为犯罪精准防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城市犯罪中的非公共空间盲区及其综合治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城市犯罪中的空间盲区是形成犯罪载体的重要因素。本文在阐明城市犯罪空间盲区的产生机制及其综合治理的任务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非公共空间盲区的防控脆弱性及其外在、内在的防控盲点,提出了治理此类盲区的工作思路,讨论了治理非公共空间盲区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以及提高非公共空间警戒能力的工作途径。成功的综合治理可以对有效地预防犯罪、中止犯罪、制伏罪犯、消减犯罪危害性等起到积极作用,可以为城市犯罪的空间防控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5.
重申全球化时代的空间观:后现代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空间"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全球化时代,空间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重要变化。本文通过重述后现代主义哲学、当代城市与区域空间重构的社会实践、当代人文地理学前沿理论三者之间相互印证的理念与事实,重申全球化时代的空间观为空间与社会辨证统一的后现代空间观,并阐述了其对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国外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以来,城市居民收入与消费文化的变化,引起城市内部营业性娱乐场所数量、类型与结构对应的变化,已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国内地理学者对营业性娱乐场所的空间关注较少。本文从城市社会地理学的角度、以人本主义的理念为线索,通过对国外诸多学科在(营业性)娱乐场所的研究成果与进展的分析,力图总结出城市(营业性)娱乐场所空间关系研究的流派及其研究的阶段性,并就未来研究趋势做了一定的分析。以期丰富城市社会空间前沿研究的基础理念。  相似文献   

7.
对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的本体解构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根据国外著名学者的观点与权威性文献总结国外地理学社会论(学派)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观,重点探讨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理论的思想与方法论,并力图用概念化结构模式(图)表示出来,作为理解城市社会-生活空间本体构成,以及进一步对其研究的解构理念。全文从地理学社会论创立解剖社会空间的思想观逻辑,预示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规律的研究代表了当今人文地理学前沿理论水平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城市犯罪中的边际空间盲区及其综合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发曾 《人文地理》2004,19(1):9-12,91
边际空间在城市的发展、变化中总是处于前沿位置,是城市地域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社会内聚力不强,空间控制能力弱,公共防控系统漏洞多,产生犯罪空间盲区的因素也多,从而形成了滋生犯罪的集中地带和城市犯罪防控的最薄弱地带。本文在分析了一般边际空间盲区普遍存在的空间特征及其综合治理的共性要求之后,重点讨论了"城乡结合部"这种特殊的边际空间的空间特征及其综合治理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社会-生活空间质量观的视角、结合国外相关研究文献,首次系统地分析了国外对空间剥夺以及城市社区资源剥夺研究的现状、内容,及其所涉及的相关学科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研究理念、流派、原理与方法。总结了这一研究命题对城市管理、城市规划、社区规划与商娱场所空间布局的指导意义,以期为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快速城镇化的进程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多元化的能源设施、废弃物处理设施、社会类设施、特殊交通等邻避设施必将陆续进入城市规划区,并成为城市新的风险,基于公众对不同类型邻避设施风险接受度的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特征的邻避空间。本文提出了邻避空间的概念,分析了其形成机制、扩散模式和类型,在此基础上以南京市殡葬邻避空间为例,分析其在“产生-挤压-消亡-再生”的空间生命周期中,邻避空间和城市空间之间经历的“侵入-竞争-协调-融合”的互动肌理,由此形成在城市中“边缘-近郊-市区-中心”的空间演变规律及再生手法,理论上丰富了邻避设施风险认知的范式和邻避空间的分析,实践中有利于提高邻避设施在城市中的顺利布局并应对邻避冲突。  相似文献   

11.
职住空间组织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空间匹配关系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和城市运行的低碳性具有重大影响。本文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回顾了城市职住空间匹配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进展,并从基础理论研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当前国内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以及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城市生活质量与生活空间质量研究评介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的社会-文化进程阶段,新人本主义强调人与社会(文化)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其目标体现在人们的生活质量上,其焦点是城市(社会)生活质量构成与城市(社会)生活质量空间耦合的建构。从新人本主义理念出发探讨城市(社会)生活质量与其对应(社会)生活空间质量对政府部门和学术界都是全新的课题。二者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之间的研究并行不悖。对前者的研究是人文社会与管理学科聚焦的方向,对后者的探讨是区域与城市诸学科聚焦的方向。它们充分体现学科融合的新理念/原理及其前沿性。本文从研究源起、研究意义、研究阶段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等不同角度对二者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方向进行了评介与展望,目的在于明晰二者的研究方法,理论框架与研究趋势,为社会与城市发展及其规划指明方向,提供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甄峰  席广亮 《人文地理》2012,27(3):131-135
本文回顾了南京大学城市地理研究发展变迁的历史过程,将其划分为探索研究时期、复苏发展时期、旺盛发展时期和多元化发展时期几个阶段,系统总结了在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与区域规划及管治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南京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城市化理论、城镇体系理论及城市与区域研究的机构,提出了"三结构一网络"的城镇体系结构、"城市-区域"观等经典理论。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来,南京大学城市地理高度融合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夯实了自己的学科发展优势。在未来发展中,应进一步加强对健康城市化、城市网络体系、城市空间重构及宜居城市与智慧城市等内容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城市空间扩展是城市经济学和城市地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城市的空间范围也迅速扩展。近年来关于中国城市空间对外扩展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但现有的实证分析和理论模型,并没有揭示中国城市空间快速扩展的独特因素及其根本动力,特别是忽略了地方政府在其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本文以城市经济学相关理论模型为基础,结合中国体制背景,构建一个以地方政府为核心的城市经济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中国城市空间扩展及其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地方政府在中国农地非农化及其土地开发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现实农业土地租金较低推动了城市空间的额外扩展,外部性收益使得地方政府零地价出让土地仍然有利可图,诸如铁路及其站点建设等外部条件冲击推动城市以蛙跳(飞地)方式对外扩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新人本主义理念的城市社区生活空间公正结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立  王兴中 《人文地理》2010,25(6):30-35
本文以城市各阶层日常生活行为的工作(上学)、家务、购物、闲暇活动完成的区位空间结构为议题,运用行为地理学的人本主义研究方法,以社区为基本研究尺度,探讨微观领域社会空间公正体系的结构与模式。得出城市社会空间体系发育阶段,影响城市社区生活空间结构的基本因子为城市资源、社区资源、社区类型-体系与场所体系,社区资源与城市资源在城市内部空间的布局呈"点-轴"结合模式,城市资源的线性空间体系格局与社区资源与场所的点状空间镶嵌映射了市场经济规律下城市社区生活空间结构的"集聚-碎化"倾向,缺失空间公正。最后,尝试性提出了人本、公平理念下的城市社区生活空间公正结构。  相似文献   

16.
城市社区型营业性场所的人本主义布局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区理念的引入,当前社区各类场所的规划都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以人本主义的方法论入手,结合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结构原理,还深入到存在主义"引力区"构成、商娱空间行为场所认知构成、社区资源可接近性-可获性构成及社区阶层化构成,总结出城市社区型营业性场所的四种布局规律。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视角下的世界城市网络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璜 《人文地理》2010,25(4):18-24
城市诞生时就相互保持着联系,只有将城市纳入世界城市网络中才能正确把握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本质。1980年以来在第三次全球化浪潮的背景下,世界生产要素和产品市场开始整合,世界城市的兴起是国际劳动分工在空间上的表达。Cohen、Friedmann、Sassen、Castells和Taylor等学者提出并发展了世界城市理论,世界城市网络理论已经成为研究城市问题的重要框架。联系数据的缺乏长期制约了世界城市网络的实证研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学者们创新性地解决了方法论的问题,对世界城市网络的各个层面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8.
社会地理学社会-文化转型的内涵与研究前沿方向   总被引:22,自引:8,他引:14  
根据国外名学的观点与权威献,论述社会地理学社会—化转型的学科内涵,重点探讨了“新”社会地理学的理念、研究的主体内容与前沿方向。全从社会—化转型的角度认定“新”人地理学是一门探索性的社会科学,它的社会—化空间性为其他社会科学挖掘其学科内涵拓展了思路,并为它们指引空间延伸的方向与内容。第二,探索性地总结了“新”社会地理学主体研究内容、结构及其目标。即“社会空闻结构”的综合理念及其进展。第三,探讨了新社会地理学与其他“新”人地理学分支学科交叉研究的前沿方向,及其相关的较为成熟的学科内容及其研究框架。全揭示学科边沿性越来越模糊的新社会地理学的基础原理是人地理学其它分支学科分析与探讨问题的理念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