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忍冬纹是随着佛教艺术在我国的流传兴起而出现的一种外来样式,忍冬在东汉末期开始出现在佛教艺术上,南北朝时最流行。忍冬耐寒、耐旱、耐涝,耐盐碱,生命力顽强,这都是它成为古代寓意纹样并被佛家看好的原因。忍冬纹的产生、传播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特别是在传入中国之后,由引进到改造,进而被消融在中华文化的整体之中。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开放性和吸收性——开放性显示了宽广的胸怀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吸收性体现了健康的机体和发展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北朝时期流行的以C形藤蔓为骨架、呈扇形构图的忍冬纹样,包括一般和特殊两种形态。一般扇形忍冬纹样主要存在于北魏中期前后,少许延续至北齐,集中分布在大同周围,零星见于洛阳、延安、敦煌等地。特殊扇形忍冬纹样在前者基础上产生,短暂流行于北魏中期后段,仅见于大同周围。扇形忍冬纹样由来于地中海地区同类纹样,在南欧前5、4世纪发展成熟,伴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和希腊化运动,向东传播至西亚、西北印度,进而传入中国并本土化,成为南北朝忍冬纹样系统中与众不同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陈芳菲 《东方收藏》2022,(11):116-118
忍冬纹样作为敦煌壁画中重要的装饰纹样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植物纹样的代表。本文以敦煌壁画的忍冬纹样为切入点,阐述忍冬纹样在中国的起源、发展与演变,分析敦煌壁画中忍冬纹样的造型、构成和排列方式,按形式美的法则设计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忍冬纹样,并运用到敦煌文创产品的设计之中,希望能够为传统纹样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并深入研究传统纹样在文创产品领域中所具有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北朝忍冬纹装饰纹样的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琰 《文物世界》2008,(6):21-27
忍冬纹是我国北朝时期广为流行的主要外来装饰纹样,其叶瓣形态有单叶、双叶、多叶等多种,作为一种边饰,它主要被应用在石窟寺、墓葬、器物等装饰之上,这种看似简单的题材,被古代的艺术匠师们演绎得多彩多姿,如:波状形、桃形、环形、龟甲形等。由于忍冬纹的形式富于变化,所以产生出很多的型和式来。而对这些型、式进行分析研究,对北朝的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原始彩陶作为中国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它特有的审美魅力,从原始彩陶装饰纹样形成因素、类型来看,彩陶上的纹样不仅体现了原始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现代艺术带来了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6.
莲花纹是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之一。莲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谓大俗大雅之物。俗可作美食、器具,雅可入艺术境界和宗教化。在佛教传人中国前,物上就已出现荷花图案。如春秋时代的青铜莲鹤方壶上出现了展瓣莲花;汉墓中有也完整的莲花藻井(《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受佛教影响,魏晋与唐朝的器物、雕饰、佛像更几乎都佐以莲花纹饰。莫高窟装饰图案中就出现了大量的莲花纹,而且变形和赋彩越来越丰富,正因为莲花与佛教的这深层渊源,才开出以后壮丽的莲花纹时代,并开启了后来植物纹样为主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李文 《南方文物》2003,(4):73-76
中国是瓷器的发明国遥根据考古发现袁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瓷袁到东汉中期从原始瓷发展到瓷器遥六朝时期袁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南方青瓷器烧造的中心地区袁青瓷器既是物质产品袁即以其物质实体满足使用需要袁它又是精神产品袁即以其造型尧装饰和釉色等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袁换言之袁这也是青瓷器所表现出的艺术性和社会功能遥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袁在南京地区出土了大量的六朝时期的青瓷器袁从这些实物遗存看袁不乏高超的艺术品袁进一步佐证了在长达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形成的尧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六朝青瓷艺术已发展到了…  相似文献   

8.
关健 《文物世界》2007,(2):23-25
瓷器纹样是指瓷器在制作过程中以外加的技法手段施以纹饰,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美化器物。中国古代瓷器的纹样装饰,盛行于宋元时期,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常用的纹样的装  相似文献   

9.
张学森 《攀登》2004,23(3):43-45
本文从时代背景、价值取向和实践指向三个向度,分析了“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的重要性,论证了“求真务实“与科学发展观、政绩观、人才观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指出“求真务实“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方法论前提.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和胡适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两人社会背景迥异,但历史的机缘使他们相遇;梁比胡年长一辈,但岁月的差异并没有妨碍两人在文化事业上的相辅相成。本文拟从两人各自的生命历程中截取其相重合的一段,做一点称之为“比较”的研究,以揭示在共同的时代背景下两人的分歧与交会。  相似文献   

11.
牛白琳 《丝绸之路》2012,(20):10-13
宋、金、元时期,戏剧,戏曲的产生与繁荣有多种原因,其中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民族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流带来的文化转型是重要历史背景,特别是少数民族少礼教束缚,喜爱并参与、推动通俗文艺的发展为重要的历史动因。历史上,在具有中原与草原地区交流门户地位的太原地区,这一时期民族融合背景下的歌舞戏剧的交流,充分体现出上述特征。  相似文献   

12.
刘亚婷 《区域治理》2022,(12):225-228
精美的刺绣工艺能够让服饰变得有灵魂且有内涵.花腰服饰是彝族尼苏支系的民族传统服饰,因其妇女服饰色彩艳丽,精美大方,所以被称之为"花腰彝族".随着时代的发展,花腰彝族的刺绣功能和图案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本文对彝族花腰刺绣纹样的艺术特征及工艺作深入分析,重点探讨其审美特征中的差异化表现,以此希望推动彝族花腰刺绣纹样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3.
李元 《文物世界》2009,(1):28-29
一、青铜器的动物纹样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始于夏代晚期,据现在所知,最早出现在容器上的是实心的连珠纹。关于这些纹饰的起源,最主要还是来自于陶器的影响。青铜器的纹饰,在商代中期以前,多是直接雕在模的壁上,后来的往往在模壁上外加泥片,再进行雕刻,这样能产生浅浮雕的效果,同时产生了装饰上的主纹和地纹之分。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主要分为三大类: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其中动物纹,又可以分为怪兽纹和一般自然界的动物纹两类。  相似文献   

14.
顾琳 《史学月刊》2005,(3):121-124
关于“邸”,前辈学者多有述及,如王国维、唐长孺、张弓等先生都对此做过较为细致的分析,在当代学者所撰写的论文中也有所涉及。但是对六朝时期各种“邸”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本文试图对相关材料进行梳理并对有关问题进行相应的探讨。早在汉朝时,历史文献中就有了邸的明确记载。这时候的邸主要分为蛮夷邸与郡国邸两种,是西汉在长安设置的接待四夷蕃客和入京诸侯的专门机构(王静:《汉代蛮夷邸论考》;《史学月刊》2000 年第 3 期)。唐长孺先生还认为一般的乡人有的也可以寄食邸中;而且到了东汉以后,邸的名称更为推广,至迟在东汉末年市上的…  相似文献   

15.
胡桂芬 《丝绸之路》2011,(12):82-83
彩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彩陶纹样的形式美感是彩陶之所以延续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图案的形式基础。彩陶纹饰中的许多元素作为图案母题,被历代相传并沿用至今,使中国图案成为一种风格独具的装饰艺术,开启了中华民族原始艺术的先河。通过对一系列彩陶纹样的研究,可推知先民们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根据美的法则创造美。  相似文献   

16.
北齐时期的石窟造像内容主要反映了佛教思想和佛教文化,是北齐时期佛教文化的代表,分地点有山西太原天龙山、河北南北响堂山和分散在山东中部的几个规模较小的石窟。  相似文献   

17.
罗卫忠 《南方文物》2010,(2):156-158
<正>早在先秦时期,博弈活动就成为古代中国一种奇特的社会习俗和文化现象。六朝时期,随着各民族交流机会的增多,各民族习俗文化的融会贯通,社会物质技术的发展、进步和商业经济的繁荣,博弈活动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并形成奇特的博弈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对后来中国习俗文化的影响至深且广,仍然值得今天的人们玩味。  相似文献   

18.
于婷  林学伟 《神州》2012,(29):205-205
在装饰艺术领域中,图案内容的创作,已经成为当代艺术研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对于中华民族文明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封建社会时期龙又象征着帝王的权利,历代帝王都称为“真龙天子”,并且将龙纹样运用在他们的服饰、器具以及饰品之中。  相似文献   

19.
苏联时期俄国城市化的特征及历史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宗华 《史学月刊》2003,(5):97-103
俄国城市的雏形是军事、行政中心,而非手工业、商业中心。苏联时期,俄国城市化发展迟缓,水平低下。从历史根源上看,萎靡不振的大陆性贸易,根深蒂固的专制主义极权统治,村社宗法文化的长期存在,东正教伦理培育起来的俄罗斯民族对市场经济的不适应性、对西方民主自由的蔑视和对个性的扼杀,农奴制改革的短期效应,赶超型的军事工业化战赂,都严重阻碍了苏联时期城市化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佛教自东汉经丝绸之路传人我国,长期处于不断融人华夏文化和人文社会环境的状态之中,并伴随着日益兴盛的大量宗教实践活动,约在隋唐之际完成了其中国化的过程。本文关注的就是在佛教初传中国至进入佛教中国化阶段之前的这个重要时期里,汉地佛寺建筑布局的主要演变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